孩子第一次犯錯家長處理態度方式很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都有家規,在家就得守家裡規矩,出門就得守法,這樣才能不犯錯少犯錯。

如今很少再聽到家規這個詞了,孩子少了金貴了,都叫「公主」和「小皇帝」了,公主和皇帝是什麼?那是萬人之上有呼必應,所以我們大人首先就叫錯了,「孩子呼家長應」,那成什麼體統,違背道德了,可很多大人糊塗,跟著就有了一群糊塗的孩子,要什麼必須給,不滿足就哭鬧。

我在幼兒園和小區都親眼見過和媽媽對乾的孩子,媽媽一句話不順耳就翻臉,拳打腳踢。

忤逆的孩子長大會怎麼樣呢?「家人不收拾,出去總會有人收拾他」。

很多家長說管不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沒效。

如果孩子過了四歲,已經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和性格,後面再打和罵確實都很難糾正了。

孩子性格和習慣的養成要在四歲以前完成。

俗話話「三歲老大,七歲看老」,三歲基本定型了。

所以必須在開始跟孩子呀呀說話的時候就開始灌輸正確思想和行為。

尤其孩子第一次犯錯家長尤其要特別慎重對待,第一次處理的好規矩就立了下來,第一次沒發現或者發現沒糾正,等他大了養成習慣了,再去扳過來就很難了。

給孩子立規矩首先家長必須自己是個明白人,自己在道上,自己都不懂教什麼?怎麼教?那可想而知孩子也只能野蠻生長了。

建議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要細讀一下《弟子規》把它讀通透,因為我們成年了,有一定的閱歷和經驗,再來讀你會發現它的道理是很樸實很實用的,一千多個字三百多句話把生活起居,說話處事,讀書交友,該注意的事項,該如何應對講的全面又細緻,著實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遵守的守則。

如果父母真正吃透了《弟子規》的要義,能把它轉換運用到生活和教育中,再身體力行,用行動表演給孩子看,告訴他們正確的做人,做事方法,他們就能很容易理解,接受。

父母按《弟子規》的指導去給孩子立規矩,教孩子,要靈活變通,發現孩子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要及時告訴他錯了,然後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並提醒他如果再犯就要受到懲罰。

當今在信息共享的時代,教育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部分崇洋的認為教育孩子應該學習西方,「尊重孩子讓他自由」,什麼「孩子要富養」,但很多人片面理解了尊重,自由和富養的含義,所以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很多問題。

富要富在根上,精神富足,心靈美好強大,有自己主張認知,而不是物質上的盲目滿足給與。

盲無目的的崇拜和跟隨人云亦云,不得真諦,那不是育人而是毀人。

南淮北枳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為何同樣是橘,在北方就變成了又苦又小的枳了呢?水土問題。

大環境不同,水土不同。

沒有界線的尊重和自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忤逆孩子,富養的結局就是白眼狼和啃老族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首先應該時刻保持清醒。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們老祖宗比較明智很早就提出「童蒙養正」的說法,孔子說「至聖莫如教子」,為什麼要強調「教」?過度給放養勢必是沒有規矩,不懂規則,這樣的孩子出來混社會能混的好才怪。

在孩子最初接觸這個社會時,父母就是他們的樣子,就因為孩子少了一不注意養廢了又沒替補,我們更要冷靜理性對待,當他們犯錯時,父母必須第一時間發現給於制止,一定要嚴厲訓戒施以懲罰。

為什麼呢?我們教給他們規矩技巧是為了將來更好的溶入社會,但成年人的世界做錯事一定要付出代價的,縱然孩子在家裡我們可以原諒他,但出了家門就沒人像父母一樣對他那麼仁慈,所以從小讓他知道規則,並懂得自我約束是為了讓他能在將來走的更順更遠。

教育必須要有懲戒。

懲罰可以是剝奪他最喜歡的零食或玩具,或者在固定位置冷靜,如果他哭,讓他哭完,然後心平氣和的告他: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錯了必須受到懲罰,因為我們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

家長在對待孩子第一次犯錯時一定要有堅定的態度,告誡一定要嚴厲,懲罰一定要到位,並且明確告知不允許有第三次,如果再犯要挨打。

千萬說到做到堅決執行。

為什麼有些家長打罵沒效?第一次處理方式有問題,對孩子沒有威懾,沒讓孩子知道底線豎起規矩的意識。

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犯錯就及時得到家長的糾正,並受到懲罰,那他一定不敢再三觸犯。

幼時樹立規矩意識很重要,因為孩子分辨,認知,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大人必須在他們初識世界時就給予正確的管理和引導,而不能順其自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管」(管理約束)和「教」(灌輸引導)是幼兒時期最主要的教育手段。

如何樹立規矩請關注陽光全職媽另篇文章《幼兒教育重在立規矩和引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