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明網03-01 12:33顯示圖片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識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控制和命令別人。
平等,就是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這使得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統治權,父母親也失去了對孩子的統治權。
普賴斯太太給鄰居奧爾巴尼太太倒了一杯咖啡,然後坐下來準備聊天。
這時,七歲的馬克衝進廚房,五歲的弟弟湯姆緊隨其後。
馬克熟練地爬上櫥櫃檯面,打開上面一層櫥櫃的門。
湯姆也爬上來,同樣輕車熟路。
普賴斯太太喊:「下來!我說下來!馬上給我下來!」
「我們要吃棉花糖!」馬克對著媽媽喊回去。
「現在不能吃棉花糖,馬上就到午飯時間了,立刻從上面下來!」
馬克抓了一袋棉花糖,從櫥櫃的檯面上跳到地上。
湯姆也跳下來伸手去搶哥哥手裡的棉花糖。
倆孩子衝出廚房。
普賴斯太太在後面喊:「回來!我說了你們不能吃!」哥兒倆用力摔上紗門,把她的話堵在了裡面。
普賴斯太太跟奧爾巴尼太太嘆氣道:「唉,這些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他們根本就是印第安野人,一刻也安靜不下來。
」
我們經常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
孩子們不分時間地點,常常做出讓大人頭疼甚至討厭的事來。
比如去遊樂園,本來是全家都開心的事情,但事實上大部分時候,家人們很難玩得愉快。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疲倦又亢奮的孩子們叫喊著:「還要」、「再來」,煩躁的家長生氣地說:「不能再玩了!」可是很快又因孩子的尖叫哭鬧而妥協。
爸爸們煩惱又無奈地掏出錢包,花掉他們原本沒打算花的錢。
這樣的公共場合里,打孩子屁股也屢見不鮮。
最後常常以媽媽們拖著掙扎反抗的孩子們回家這樣的情形收場。
回到家,家長們還會抱怨:「早知道不該帶你出去玩!」
孩子們在餐廳里的表現也常常讓人抓狂。
他們在椅子上坐不住,動個不停,或者不顧旁人大聲喧譁,在餐廳里跑來跑去。
還有很多孩子非要哄著勸著餵著,才肯吃飯。
在超市,孩子們經常玩旋轉門和護欄,在過道上亂跑,要買這個要買那個。
得不到時就發脾氣,或大哭大鬧。
在類似的公共場合,我們經常看到行為不端的孩子在生氣、發脾氣、尖叫,而一旁的家長疲憊不已,束手無策,氣憤暴躁,難以應付。
而在家裡,很多孩子表現得不配合,不願意承擔做家務的責任。
他們常常大聲吵鬧,不管不顧,不守規矩,沒有禮貌。
他們的行為經常顯得對家長和其他長輩不夠尊重。
他們一再跟家長對抗,而家長卻束手無策。
不聽話的孩子讓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試著用各種方式安撫他們,比如乞求、命令、哄騙、處罰及賄賂,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們守規矩。
學校里,許多孩子不願意承擔學習的責任。
老師們要求父母親操心孩子的作業,可是卻又無法告訴家長們,怎麼做不用打屁股或說教而引導孩子完成作業。
越來越多的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感覺到沮喪和煩躁。
家長們都希望培養出快樂和自律的孩子。
而事實上,孩子們卻常常感到不滿、無聊、低落,並表現出傲慢或者以自我為中心。
傳統文化認為成人優於孩子,讓成人覺得必須主導孩子的可能原因是,我們大概對自己的價值感不明確,甚至深深認為自己的理想沒有達成,便用弱小的孩子來做比較,通常比較的結果讓成人愉快,認為這樣可以在心理上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然而,這是個錯誤的幻覺。
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很多時候孩子的聰明才智勝過我們。
當民主的理念在我們的文化中逐漸蔓延開來,孩子對這種社會變化趨勢非常敏感。
他們很快就感受到他們能夠和大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他們和成人平等,那麼他們就不會再容忍成人對他們的獨裁、支配、讓他們屈服的做法。
與此同時,家長也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平等的關係和不再順從家長的命令。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知道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和享受自由,我們需要規則,規則會產生限制和責任。
自由中也包含責任。
例如,我享有開車的自由,但是假如我認為我可以在南行線上向北行駛,那麼我這個「自由」肯定會很快結束。
這個「開車的自由」,包含了我願意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限制。
我們只能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擁有自由,這個規則不是獨裁者或者權威機構為自身利益而設,而是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每個個體都應當遵循。
當今一個普遍現象,是家長給予孩子無限自由,結果孩子成了「小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僕人。
孩子享受所有的自由和權利,而家長則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
父母這樣做,就會承擔給孩子過分自由的可怕後果:他們要替孩子掩飾,容忍孩子無禮,對孩子的要求不斷妥協,喪失了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
而對孩子來說,雖然不明白原因是什麼,但能感受到生活沒有限制,沒有任何約束,沒有規則引導。
他們更加為所欲為,不去了解、學習、適應集體和社會生活的限制和規則。
這樣的狀態,會妨礙孩子對集體生活和夥伴發展表現出應有的興趣,讓孩子覺得混亂和不適,問題和挑戰增多。
而清晰和明確的界限,能給人安全感,讓人清楚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職責。
否則,孩子將感到無所適從。
要幫助我們的孩子發展出人生成功的性格和能力,我們眼下應該改變已經過時的強權方式,建立基於自由與規範責任之上的新方式和秩序。
我們需要用新育兒方式替代過時的傳統方式。
為什麼你的孩子越來越難帶?
兒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精神嚴重失常孩子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孩子們常常感到不滿、無聊、低落,並表現出傲慢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現代的家長們好像喪失了教育孩子的能力,問題究竟出...
熊孩子成「全民公敵」,孩子的天性與社會規則的衝突何解?
最近,熊孩子這個詞又在社交網絡上刷起了屏。2014年,騰訊網的一則熊孩子專題里,網友們對自己是否被小朋友困擾過進行投票,將近9成的網友都選擇了「困擾過」。幾年過去,熊孩子被視作「社會公敵」的狀況...
九歲孩子影院吵鬧遭掌摑背後的教育缺失
大年初二這天,本是合家歡的日子。但淄博的穆女士和她的九歲兒子卻並不開心,原來他們在影院看電影時遭到了陌生人的掌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了解。根據對影院工作人員的採訪,了解到原...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溝通是親子關係的基礎。作為家長,掌握「如何說?」的方式能夠搭建起讓孩子領會真正意圖的橋樑,具備「怎麼聽?」的技巧就等於擁有了抵達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如此可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起一個快樂交流的平台,...
家庭教育很重要,當父母的,有空不妨看看這本書《孩子:挑戰》
從「獨裁的階級社會」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現代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思想,也意味著生活方式、育兒方式的改變。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
暴力和攻擊性|爸爸今天踢出的一腳,明天就會成為孩子打人的拳頭
孩子愛打人、孩子攻擊性太強、和小朋友玩很容易發生爭鬥——家有寶貝,每個爸爸媽媽,都不希望這樣的狀況發生,但如果爸爸媽媽不夠注意,暴力和攻擊性,其實就在孩子的身邊,時時刻刻給孩子做著糟糕的示範。
父母的5種言行習慣極度摧毀孩子 高效親子溝通13招
上周我們講到了言傳身教,的確,日常生活中,家長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父母親的談話舉止決定著家庭氛圍的好壞。好的家庭環境造就優秀積極的孩子,反之則會讓孩子複製父母的缺點或是被不良環境影響成身心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