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如果你這麼做,將來一定不後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敢保證絕不犯錯?

那憑什麼不允許孩子犯錯!

兒子坐在小板凳上聽我講故事,突然興奮起來手舞足蹈,隨手就把旁邊放著的小黑板推倒下去,上面有顆小螺絲掉了出來。

他自己把螺絲撿起來遞給我,邊看著我把它擰回去,邊說:「媽媽,加油!加油!」

我:「謝謝你給我加油,可是如果你不把它推倒,我就不用修理它了。

萬一它被摔得我也修不好的話,那你將再也不能使用這個黑板畫畫了。

他低下頭想了片刻對我說:「抱歉媽媽!媽媽對不起,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當然,我以為他也就是賣個乖,說說而已。

但我還是給他額頭獎勵了一個吻。

過了幾天,我給他讀繪本之前,拿起書本拋起來接住這樣玩了幾遍,他被我逗的哈哈大笑。

可是他突然停下笑,對著我著急地擺手說:「媽媽,你不要這樣了,你不能把書本這樣扔。

書本會被你弄壞的。

書本不是用來玩的,是用來講故事的。

我有點吃驚,但立刻回應他說:「哦,對呀!這樣書本可能會被我弄壞的,對不起,我錯了。

我不應該這麼玩。

你可以原諒我嗎?」

他:「可以原諒,你過來讓我親一下吧。

於是,我愉快地獲得了一個吻。

搞破壞是孩子最常見犯錯行為。

在不進行打罵,甚至沒有過多的說教情況下,我家祺祺為什麼能夠意識到錯誤,並很快能夠將錯誤行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呢?

究竟是什麼管教辦法讓他能夠對錯誤行為的認知反應如此迅速?

其實,不是簡單的一兩次的犯錯和管教就能讓我這不足三歲的兒子,接受自己犯下的錯誤並改正過來的。

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經歷。

所有兒童都是通過不斷試錯、改錯,最終才能掌握儘可能避免犯錯的能力,從而走向成熟的人生。

誰不是一邊犯錯一邊成長的呢?

哪怕是成年的我們,至今還在試錯改錯這條路上折騰不休呢。

何況我們的孩子,還沒有那麼強的辨別對錯能力,止錯改錯能力。

所以,當孩子犯錯,我們如果對其進行打罵懲罰,顯然是最愚昧的做法。

要知道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機器,在它處理多任務的時候,優先會選擇安全第一。

也就是當家長因為孩子犯錯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打或者罵,孩子感受到的是自身受到的威脅,大腦第一反應是應該如何避免這種「不安全感」產生,它會告訴孩子:以後做錯事也許不要讓家長知道就安全了。

因而家長希望通過打罵來讓孩子加深對做錯事後果的認識,卻變成了孩子對打罵行為的深刻印象。

至於做錯事該如何改善,這個問題並不會在孩子腦海中留下過多思索的空間。

那麼,孩子打不得罵不得,難道做錯事就任由他不管了?

當然不,做錯事就必須接受懲罰。

但是懲罰並不等於打罵。

孩子犯錯我們應該這樣做:

要點01:建立規則和獎懲制度

家長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獎懲制度。

獎懲方面可以拿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或者行為來設定,並且做到堅決執行。

比如,有段時間我家祺祺一到吃飯時間就鬧著要看電視。

我跟他定下規矩:如果你能夠安靜地吃完飯,就給獎勵看2集《小豬佩琪》。

吃飯的過程,再怎麼哭鬧,結果都不給看電視。

吃完飯後實施獎勵。

有一回孩子吃飯前鬧著要看電視,吃飽就忘記要看電視這事了。

我想了想,還是主動打開電視給他,對他說:「你遵守了約定,安靜地吃完飯了,所以媽媽也要遵守約定獎勵給你看電視。

他高興地大喊:「媽媽獎勵我看電視咯!」

通過幾次這樣堅守原則的遊戲規則,他已經知道吃飯時間無論如何都不可以看電視,哭鬧也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如果想要達到目的,必須先遵守約定。

沒有一種教養效果是一次成效的,必須是家長在堅守原則的前提下,讓孩子通過多次試錯體驗得到相應的獎罰,才能強化其對行為對錯的認知。

要點02: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

對於不會造成危險的不良行為,要讓孩子自行承擔行為後果。

還是說吃飯,吃飯時間他說要玩,給他強調結果:「如果你現在不吃飯,那麼等大家都吃飽的時候,媽媽就會把飯倒掉。

你只能等到下一次吃飯才可以吃東西了。

我可不能保證你肚子餓的時候有東西吃。

同樣按照約定,我們嚴格執行。

他不吃就到時間收起來。

餓了不能給任何零食吃,這就是他應該承擔的後果。

通過肚子餓這個身體體驗,他會深刻知道兩件事情:一是,吃飯時間要吃飽,不然真的會餓肚子難受;二是,家長告訴過我這個結果是真的,而且他們真的是說到做到的,我下次得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才行。

通過承擔行為結果來反思錯誤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會讓孩子能夠主動意識問題的存在。

要點03:讓懲罰形式具有「儀式感」

雖然儀式感應該是一個讓人愉快的記憶。

但用在懲罰孩子這個事情上,也有一點相通:那就是在特殊的某個時刻某個地方做某件事情,然後讓這個過程賦予特殊的意義。

有時候比較嚴重的錯誤,我們需要讓孩子深刻地記住,就需要設立這麼一個環節。

比如在家裡建立一個相對安靜獨立的「懲罰區」或者「反思角」。

平時我喜歡戴隱形眼鏡,回到家之後就回換上鏡框眼鏡。

祺祺覺得好玩,總是喜歡突然搶走我眼鏡。

好幾次為了快速搶我眼鏡,差點把眼睛都弄傷了。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

於是很認真地給他解釋為什麼不能玩這樣的遊戲。

後來他確實也記住了,好幾次想搶的時候看到玩眼神就停下來了。

可還是有一次玩得瘋了,一把搶過我眼鏡扔掉。

我嚴肅地盯著他看,說:「我很生氣,你又搶我的眼鏡,而且把我的臉弄痛了。

現在你必須跟我道歉,然後把眼鏡撿起來給我。

」他悻悻的照做了。

我繼續要求:「現在,你搬個小板凳,面對牆坐在那邊的牆角,自己想想錯在哪裡了。

想清楚了之後,你告訴媽媽。

並且需要數數到20才可以轉過身來。

他知道我生氣了,乖乖地繼續照做。

雖然不太懂得一直面壁,但是坐在小板凳上不敢離開。

安靜地坐了好一會,我再問他:「知道媽媽為什麼生氣了嗎?」

他:「我搶了媽媽眼鏡。

這樣是不對的。

對不起媽媽,我下次不敢了。

我:「好的,你已經知道問題了,那麼開始數數,數完之後再起來把小板凳放回去。

那次之後,他再也沒有試過搶我眼鏡了。

犯錯之後,通過有「儀式感」的做法,讓孩子在犯錯後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裡安靜下來思考,有助於他對犯錯後果的深刻反思。

懲罰不是最終目的,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並且自覺改正錯誤行為,才是家庭管教要追求的目標。


我們必須先理解孩子成長過程必須多次試錯這個事實,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緒,然後才能理性地與孩子進行教育。

選擇能夠讓孩子的心理接受並認可的獎懲辦法,並且一定要做到堅守原則不動搖,才能給孩子指明一個改錯的正確道路。

在孩子試錯、改錯這條成長路上,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

育兒路上,家長也在不斷地試錯和改錯中成長,願我們彼此都能在愛與原則中親密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一樣的教育理念:拿什麼來懲罰你,我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從不想責罵孩子我們也從不忍心懲罰孩子可是,有時候面對滿地的狼藉面對無休止抓狂的哭鬧實在控制不住脾氣忍不住對他們大吼大叫風平浪靜之後看著可憐兮兮、滿眼淚水被我們視為心頭肉的小人兒愧疚自...

孩子再調皮也不能打的四個部位,家長切記!

曾經有這樣一道新聞報導:一個8歲小孩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後,竟意想不到的死亡了。相信各位家長都被自己的孩子給氣到過,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家長有時候恨得以武力解決。不過有的家長並不是輕輕打兩下手心以示懲...

父母「懲罰」孩子的五大訣竅

導讀:做父母,是一個欣喜與抓狂交織的過程。把孩子從一個懵懂無知的新生命,漸漸教育成知書達理,知情識趣的社會棟樑,是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心愿。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的過程。錯 了就...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犯錯」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把「犯錯」二字打了雙引號。因為,在孩子眼裡,他或她的某些行為並不是錯誤。「正面管教不提倡懲罰」,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句話。第一,正面管教不提倡懲罰,是因為「錯誤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