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是從錯誤的處罰孩子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談起「處罰」兩個字,都覺得好嚴厲。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就生活在一個處罰的世界裡。

開車超速要處罰,水費、電費補繳還要有處罰……我們就應該讓孩子知道處罰是存在的,有了錯誤加以處罰並不是罪惡,不是威脅,而是方式。

案例一:不平等的懲罰:親子關係告急

11歲的小欣因為沒有遵照媽媽的叮囑回家晚了,被媽媽關門外思過。

對於關門外反省,小欣已經習以為常,一般情況下,他就會在樓道里摳牆皮或者一個人坐在樓梯上。

而且,這樣的懲罰是以孩子主動敲門認錯後才讓孩子進門而結束。

不過,這次這位媽媽卻沒有等到想要的"認錯"和"敲門"。

直到第二天凌晨5點,已經睡醒一覺的媽媽沒有聽到敲門聲,打開門,發現兒子已不在樓道里了。

只有樓道牆壁上留下了小欣稚拙的筆跡"恨爸爸"、"恨媽媽"。

一個11歲的孩子,居然用稚嫩的小手寫下"恨爸爸"、"恨媽媽"這樣的字眼,不管認為孩子未深刻理解"恨"的含義而無意寫下,或是孩子從各種信息媒體中學來覺得好玩。

我們都不應該忽略這樣一種家庭教育亟待改善的警告,這是一個極其明顯的心理信號,但遺憾的是,沒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

一句簡單的"工作很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溝通。

在小欣的家中,父母和他完全處於不平等的地位。

在缺乏溝通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沒時間陪他,在他看來是父母犯錯了,他作為受害者不能有半點怨言;可是他自己只是晚回家一會兒,卻被父母懲罰至"關門外"反省。

這種及其不平等的懲罰方式,絕對達不到事件中"媽媽"所說的兒子自己反省認錯的效果,相反,孩子只會心中憤憤不平,為什麼你們犯錯誤了沒有懲罰,我一犯錯你們就這樣懲罰我?

本應得到爸爸媽媽呵護和關愛的孩子,卻被冷冷地關在了門外。

這是一種拒絕,一種遠離,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接受自己,甚至這個家不需要自己。

這種想法一旦日積月累種在了孩子心上,孩子會更願意待在外面而不願意回家。

處罰孩子要令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李鋒教育老師指出其實,孩子並非不能接受懲罰,但一定要說明因為什麼。

如果對孩子的處罰做出了錯誤的方式,則會適得其反。

有的家庭會採取"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方法對孩子實施體罰,以懲戒孩子的錯誤;有的家庭會採取"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方法,總是告訴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會犯錯誤;有的家庭會採取"我辛辛苦苦養你不容易"的方法,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感到羞愧……其實這些方法都不恰當,對於一個正在探索世界、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的孩子來說,這些方法不僅無效,反而容易給孩子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讓孩子去承擔責任

西方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針對中國存在的這些現象曾說:「我不能理解父母們為什麼要教育他們的孩子推卸責任。

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出息的!」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懂得,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成長不僅是身體和智力方面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格和人品方面的。

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各方面的條件以及正確的引導,使其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如果孩子做錯事或做得不太完善,哪怕事情再小,父母都應讓孩子負起責任,讓他們學會自己承擔後果。

比如說,如果孩子上學忘了帶課本,家長不要急著幫他送到學校,要讓他體驗到自己失誤帶來的後果。

孩子不小心打碎鄰居玻璃、撞環鄰居花盆,家長肯定要出錢賠給人家,但錢是家長代付的,孩子並沒有為錯誤付出代價。

一旦孩子面臨處罰,家長應鼓勵孩子坦然接受與面對,不能因為害怕責罰而逃避、說謊。

孩子承擔責任是需要一定勇氣的,勇氣來自於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也有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犯點錯不需要負責,自己幫孩子善後。

他們這樣貌似愛孩子,實際是把孩子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讓孩子無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習慣性地推諉責任,為自己找藉口,很難受他人歡迎。

懲罰有度:正確的處罰孩子會讓孩子更信服

父母懲罰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不當懲罰的結局總是令人傷感。

從心理上來說,懲罰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傷害。

經常挨罰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明顯降低,他們會逐漸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要麼變得很頑劣,要麼變得很膽怯。

從行為上來看,懲罰會影響孩子的習慣模式。

在被懲罰的過程中,孩子可能學到的是一種粗暴無效的處理問題的模式,當他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的情形時,他也會試圖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所以請父母記住:管孩子是為了糾正他的不良行為,而不是讓他痛苦或者難過。

父母應該換種方式來「懲罰」孩子,糾正他的壞毛病。

那麼,什麼樣的「懲罰」方式比較奏效呢?實際上,一些比較溫和的處理方式對改變孩子的行為往往更有成效。

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並讓他明白錯在哪裡。

雖然我們應該讓孩子提前知道犯下什麼錯,就應該承擔怎樣的後果。

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方式,然後馬上執行,絕不能緩行。

及時糾正非常必要,因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係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如果事情過去了好久再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說教,孩子會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受罰。

父母要及時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或行為而受罰,同時還要讓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愛他。

這才是懲罰的真正用意。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犯了錯誤,可以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後果,千萬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

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產生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怎麼都做不好的想法。

因為你隨口一說的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可能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自身的不足,破罐子破摔。

懲罰不是目的,無論什麼原因,在懲罰孩子前,都該先自己學會冷靜,處理好心情。

歸根到底,懲罰並不是打和罵,有效的懲罰既是溫柔的教育,也是最深入心底的教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懲罰寶寶的10個科學小方法,家長收藏了

懲罰寶寶,是每個父母培養孩子、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之一。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誤,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懲罰。但懲罰寶寶也要講求科學方式,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寶寶的行為起不到規範作用...

不打不罵怎麼懲罰管教孩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犯錯了,固然需要父母的責罰,但責罰也要講究智慧科學的方式。現在的你還在大聲訓斥孩子、關禁閉、進行冷暴力、甚至打孩子嗎? 這些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怎麼懲罰孩子才能無害有益?

女報記者 范開雲最近,家有3歲孩子的劉女士被孩子氣得不行,數次想把熊孩子揍一頓,但是想想朋友的勸告又生生把火氣壓了下去。「我聽說,孩子越打越不聽話。」「打孩子對孩子傷害特別大。」但是老公和父母的...

請珍惜孩子的每一個「錯誤」

泰戈爾曾經說過:「如果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的話,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人都是在不斷犯錯誤之後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慢慢成長起來的。面對孩子犯的各種「錯誤」,父母應該認清孩子犯錯誤的原因,進而採...

孩子犯錯了?不打不罵,這樣懲罰更有效果!

 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應不應該受到懲罰?如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生活中,小編經常看到很多「熊孩子」因為各種毛病被父母「收拾」,可是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不僅收效甚微,還會影響親子感情。...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懲罰是一種藝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活兒,粗暴往往是無計可施的下策。「...

孩子犯錯時,如何懲罰最有效?

當孩子犯錯時,很多爸媽都忍不住用打罵這種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打罵過孩子之後,爸媽往往又會後悔,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犯錯,如果不打不罵,又該怎麼處理呢?

孩子不是你想懲罰就懲罰的

現今的孩子,不少都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家裡條件好,孩子從小的要求也得以滿足。有些被老一輩帶大的孩子,更被寵得要命,變得蠻不講理。哪怕父母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孩子溝通,孩子依然堅持到底,一步也不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