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故意挑釁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媽媽抱怨孩子吃完飯就把勺子和碗往地上一扔,說了多少次也不見效,媽媽覺得孩子有故意挑釁的意思。

仔細一問,原來家長每次下班回到家,衣服脫下來就隨手扔在沙發上。

耳濡目染的孩子,也養成了亂丟物品的習慣。

對一些低齡孩子來說,反覆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而對於1歲多的孩子,家長頻繁說「不」,反而強化了孩子的反抗行為。

所以,家長以身作則就顯得特別重要。

了解孩子的行為

1歲以後的孩子,在媽媽眼裡絕對是「破壞大王」。

在家裡翻箱倒櫃,把每個能夠得著的抽屜拉開,把裡面的東西翻出來;把堆好的積木一下推倒,家裡到處都是被破壞的玩具。

與其教訓孩子「不能亂翻抽屜」「不要亂扔餐具」,不如了解一下這個階段孩子的發育特點,好好利用起來。

孩子的這些舉動可不是存心和媽媽作對,而是在玩耍中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身體機能、智力和認知都得到了發展。

媽媽們需要做的不是訓斥,而是把低矮抽屜上鎖,或者放上相對安全的物品或玩具;不是不讓孩子玩積木,而是和他一起,把收拾玩具也變成「玩」的一部分……當然,對於1歲以上的孩子,繪本閱讀也有助於他們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尊重孩子的需求

很多時候,父母是希望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來做事,卻忽略了孩子的個人需求和感受。

比如,還有10分鐘要吃飯了。

媽媽為了讓孩子安靜地等待,就給他播放動畫片。

開飯時,動畫片還沒有演完,這時候媽媽叫孩子來吃飯,孩子肯定是抗拒的。

媽媽可能會覺得孩子不聽話,情不自禁開始說教,結果引來了孩子更大的反抗。

如果媽媽一定要用播放動畫片的方式來安撫孩子,就儘量提前規劃好時間,找一部時長合適的動畫片,並且和孩子提前約定,「看完我們就吃飯」。

這樣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凡事有計劃,抗拒的頻率也就自然減少了。

當家長的觀點和孩子發生衝突時,家長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有技巧地引導孩子思考和分析。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有益的父母不會試圖控制孩子,而會建立長期真正的信賴關係。

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由,同時仍能保持深遠的親子關係。

觀察孩子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性格也不相同。

因此,媽媽們不要通過給孩子下命令的方式,強行灌輸大人的意志。

《正面管教》一書的作者簡·尼爾森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有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一邊和朋友們打著招呼,一邊示意孩子叫「阿姨」,孩子卻不停往身後躲,扭捏著說「不要」。

孩子只是慢熱了一些,以前沒見過這麼多熱情的大人,現在自然是有些害羞的。

所以,不要逼迫孩子,先和朋友們聊天,孩子也會跟著慢慢放鬆下來了。

有的孩子天生願意和人親近,有的則謹慎怕生。

媽媽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性格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惱羞成怒。

文/夢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