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拒絕分享時,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這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就不讓孩子分享玩具」,這樣真的好嗎?

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經常都會遇到一種情況:

別的小朋友如果看見自家小孩有好玩或者好吃的東西時,都會想來「分享」一下,而孩子往往急的哭嚷,還有一些甚至會動手打人,父母是焦躁加尷尬,如果遇上一些不懂兒童發展的大人,自家孩子甚至還會被其他家長貼上「吝嗇」和「壞脾氣」的標籤。

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就講了一個媽媽強硬地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看的很多父母很是解氣。

所以,如果3歲以下的孩子本來就是自我為中心,愛打人,喜歡各玩各的,那麼為了省去以上諸多麻煩,家長是否就順其自然,等到孩子上幼兒園再讓他們交朋友?或者,當我們自己帶著孩子在小區玩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你能做到像那位媽媽拒絕讓孩子分享,或者說拒絕是最好的方式嗎?

其實,社交能力是可以並且需要培養的,即便是對3歲以下的幼兒。

1.觀察

小朋友之間總是有天生的磁力,即便是更小的孩子都容易被別的小孩吸引,他們還會觀察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和情緒。

在孩子一歲半左右時,一開始帶他去小區廣場玩,只要一看到有小朋友,他就立刻「定」住了,非常仔細地觀察其他孩子的行為,騎自行車、溜冰、拍球……而有的孩子在哭,有的在笑,他都看的非常專注,這是他對同齡人行為和情緒的深入觀察。

而觀察是理解和學習的第一步。

2.先熟悉,再朋友

2歲前的孩子更喜歡和大一點的孩子以及熟悉孩子一起玩耍。

3歲前孩子在一起玩時,喜歡有大人在旁。

寶寶在6到7個月時會出現分離焦慮,在10~18個月時,分離焦慮達到頂峰,到2歲後會逐漸緩解。

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懼怕陌生人,會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現的謹慎和害羞。

如果我們貿然把孩子推到陌生的同齡人面前,讓他們「一起玩」「做朋友」,他們第一反應當然是拒絕。

事例:

當鄰居第一次把大3個月的小哥哥帶到我家時,那時寶寶才1歲半不到,兩人剛開始除了時不時觀察對方一下,也基本都是各玩各的。

後來他們的互動也逐漸增多,會更加頻繁地觀察對方,模仿對方的行為,爭搶、哭鬧、和解……

和大人教朋友一樣,孩子之間的友誼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先安排兩個孩子聚在一起,再逐漸組織小朋友更多的聚會。

如果孩子一開始抗拒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家長也不用強求,抱著孩子,陪著他觀察,幫他講解「那個妹妹叫兜兜」,「兜兜的粉色裙子你也有一條」,「那個哥哥是米米」,「哥哥的滑滑車騎的好快……」

3.模仿與「互補」

有些孩子屬於比較謹慎的那一類,對於新事物抗拒,在陌生環境裡更是顯得焦躁不安。

也是一歲半左右帶他去上早教,教室里看起來稍微有點危險的玩具一概都不玩,即便是大人先滑一次給他演示,甚至是抱著他滑都無濟於事,去了一兩個月都沒有好轉。

事例:

自從和鄰居比他大兩個月的小哥哥成為了朋友,一次我帶兩個孩子一起去早教中心玩,在小哥哥的「示範」下,孩子戰戰兢兢地竟然跟在小哥哥後面玩了所有的玩具。

還有小哥哥不大吃蔬菜,但兩個孩子一起吃飯時,看著弟弟大口地吃蔬菜,哥哥往往也會跟著吃一碗……

4.逐漸學會社交規則

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小家庭里,大家都是圍著孩子在轉,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確實認為世界本應如此,當他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會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雖然他會不解、焦急甚至憤怒,但這都是孩子在社會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

正因如此,在有兄弟姐妹或是在和同齡人接觸較多的孩子,他們在分享、輪流、共情和社交上的發展都會領先一步。

雖然三歲或者四歲以下的孩子不懂分享,或者說他們不能抑制本能的占有欲,但父母卻可以為他們種下社交的種子。

小記:

1.多用「分享」這個詞

比如,把自己的食物分一點給孩子。

父母可以說,我的三明治好好吃,你想吃嗎?我給你「分享」一點吧。

除了物質,精神上也是如此。

寶貝,媽媽現在好開心,我想給你分享一下我的高興事。

我有一個好故事想和你分享!......

2.表揚

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時,及時地表揚,讓孩子嘗到分享的甜頭。

事先收走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準備多一點的玩具,玩恰當的遊戲。

除了可以把同類型的玩具多準備一些,把孩子最心愛的玩具收好(比如他的安撫物),也可以鼓勵孩子玩一些合作性的遊戲,比如一起擦地,傳球、跳舞等。

比如剛開始還不熟的時候,讓他們圍成一個小圈,鼓勵大家一起拉著手跳。

剛開始他們可能會抗拒,但一首曲還沒有結束,他們已經牽起小手開始轉圈了,玩的非常開心。

3.告知,但不強迫、不懲罰

比如在小區里如果有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滑滑車,我還是會先讓試著讓孩子分享,如果孩子拒絕,那麼也不強迫他們,但是一定要告訴對方,他不是故意不分享,他只是太小了控制不住自己,即便對方是個孩子,也要這樣解釋。

一方面其他孩子的家長可以聽到,另一方面其實也是說給自己孩子聽,讓他知道媽媽並不會因為他的拒絕而生氣,但是媽媽非常希望他能夠做到分享,從而不讓孩子在心裡把「分享」與不好的結果和情緒聯繫起來。

如果對方小朋友手裡有其他玩具,大人也可以試著讓孩子交換,這招親測還挺實用。

(更多親子教育相關請點擊關注我們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歲的孩子經常動手打人,該怎麼治?

「朵媽,我家寶寶23個月了,最近突然變得愛動手打人。我嚴厲制止,可是不管用。很怕他以後變成小霸王,去了學校也天天打人,怎麼辦?」最近我收到了好幾條類似的留言,媽媽們表示一聽說自家的娃闖禍打了人,...

尊重自己 尊重孩子

孩子顯然沒有我們大人知道的多,會做的事情多,他們和我們是平等的嗎?正面管教教材這裡提到的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而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而不是說你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都是自願 分享 的嗎

在遊樂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還沒同意,父母輕輕說一句「你要分享」,就自己作主把孩子的玩具給了其他孩子玩。每當這時,當年冬天發生的這一幕就會在我眼前浮現。我常常在想,那個大聲指責別人不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