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孩子愛唱反調怎麼教?其實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一歲時可愛又討喜,可是越接近兩歲就越有自己的想法,若不順他的意,立刻大哭大鬧「番」不停,令大人很難不動氣……面對難纏的兩歲孩子,爸媽除了用耐心和智慧陪他成長,也可參考今天的教養技巧,讓親子互動更親密。

7妙招聰明應付難纏兒

對學齡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的狀態,此情形稱為「成長的交織」。

通常在兩歲、三歲、四歲等整歲,屬於穩定期,而兩歲半、三歲半、四歲半等則屬於不穩定期。

不過,也會依每位孩子的發展而有些微差異。

兩歲後,小天使變小霸王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發展任何一個良好的穩定期之前,都需要先突破穩定。

所謂「突破」,即是進入不穩定,其次才能達到比較高層次、較成熟的穩定期,因此,兩歲的孩子屬於比較穩定、平靜的狀態;進入兩歲半後,則變得很有自己想法、令人較頭痛的階段。

兩歲多的孩子常被稱為「小霸王」,主要是這時期孩子常會用誇大的行為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甚至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容易出現霸道、意見多、愛唱反調等情況。

像是在公園,經常上演著幼兒園年紀的孩子堅持玩某項遊樂設施,媽媽卻不讓他玩,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

或孩子為了堅持做某件事而發脾氣,讓媽媽生氣說:「不要玩了,我們回家。

」此時,孩子開始鬧起情緒,邊哭邊喊「不要」,母子又陷入僵局。

另外,兩歲多孩子經常愛問「為什麼?」,有時是起於好奇,不見得真的想知道原因,例如:媽媽叫孩子吃飯,他問「為什麼?」此舉有時會惹惱大人,大人認為叫你吃飯,為什麼還有問題。

對於兩歲孩子心理正在歷經的變化,「兩歲兒對於人際互動開始感興趣,喜歡和其他孩子相處。

」不過,這時期的社會行為特徵是「平行遊戲」,亦即在團體中雖有不同的孩子聚在一起,但多半各玩各的,彼此之間較沒有互動。

到了兩歲半,孩子開始與同儕有較多的實質接觸,例如:玩具交換,但在這階段的孩子並非採取合作的行為,多是以「宣示所有權」為主,例如:「這是我的玩具,我要玩。

」直接拿走玩具,因而與同儕出現一些肢體上衝突;或是還講不清楚的口語衝突,也讓父母必須介入處理孩子的情緒。

基本上,此階段的孩子開始「思考」,但仍以「自我中心」為主,甚至有些孩子會有自己的規則,讓父母覺得孩子講不聽,例如:請孩子坐好,他卻跑來跑去。

孩子在一歲時,多半能力不足又缺乏表達需求的基本語言能力;進入兩歲,孩子的語言大量發展,可簡單用語言表達需求,加上自己能做到的事變多,令爸媽覺得與孩子相處似乎較為輕鬆,孩子的溫和友善表現也會變得較多。

然而,到了兩歲半,孩子的自主權又更多,「孩子開始要求『一致』、『規矩』的狀況變多,他有想法也依自己想做的為主,希望大人能按照他的要求進行。

」甚至有些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不是被爸媽抱在懷裡的小寶寶,希望能夠做出一些表現。

這階段孩子明顯喜歡錶達「我不要」,有時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因為他想要掌控,當大人要求孩子做某件事,他偏不要這麼做。

建議大人在給孩子言語或指令時,儘量讓他沒有選擇「不要」的機會。

因此,不妨在語言上做一些修飾,像是給孩子「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讓孩子沒有機會選擇「不要」。

優雅教養難纏的兩歲兒

當家中兩歲的幼兒動不動就發脾氣,或發生要求孩子往東,他卻偏往西的情況,父母在教養上應堅持哪些原則,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接納孩子的不穩定性

孩子在兩歲前期與兩歲中後期呈現出的狀態大不同,從可人的小天使變成事事講不通的小惡魔。

然而,這是成長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將持續到五、六歲過後。

每半年會看到孩子不一樣的變化,前半年覺得孩子的表現良好,後半年則是令父母氣到快抓狂,因此,首先家長必須接納孩子的不穩定狀態。

建立一致的教養原則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建立生活規範的階段,建議父母與長輩們要有一致的教養原則,孩子較能遵守,對行為規範的建立也會容易許多。

例如:爸媽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吃飯,但爺爺、奶奶覺得沒關係,認為吃飯走來走去有助消化,或不需要自己吃而讓大人餵食。

當家人之間的教養原則不一致時,容易讓孩子養成鑽漏洞的習慣,變得喜歡去爺爺、奶奶家,因為可以不用自己吃飯,也讓家長在建立孩子的行為規範時感到困擾。

因此,長輩或同住的家人應有一致的標準與原則,孩子練習的機會則比較多。

讚美孩子的好表現

當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表現時,請不吝於立即給予讚美與鼓勵,例如:「哇!你可以幫忙拿東西,你好棒!」、「咦?你會自己穿鞋,你好厲害!」等具體讚美。

孩子受到鼓勵的同時,知道這是家長期待的好行為,會在讚美的增強下持續出現行為,亦為建立優良行為的好方法。

給寶寶一定的自主權

兩歲兒的自主權觀念逐漸發展,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我會……」或「我要……」等經常掛在嘴邊。

此時,不妨讓孩子有一些選擇權,但這選擇權不要以「YES」或「NO」的是非題詢問,而是讓他有不同選項來抉擇。

像是天氣變冷,希望孩子穿外套,如果直接問他:「要不要穿外套?」孩子可能會直接回答:「不要」。

此時可以換個方式問:「你要紅色的外套,還是藍色的外套?」

「有研究指出,孩子通常會選擇後者的答案,因此,詢問孩子時,父母可將對孩子的要求放在後面。

」其實無論面對什麼問題,當孩子可以「做選擇」,他會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權而覺得欣喜。

增加戶外活動與經驗

同儕互動也是孩子需要逐漸建立的經驗,不過,由於兩歲孩子與同儕的互動多為平行遊戲,雖與人在同一個空間裡,但互動機會不多。

孩子到兩歲半左右,才會出現較多的實質互動。

因此,爸媽不妨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圖書館或教會等有孩子聚集場所,促進孩子的人際交流。

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挫折,為什麼孩子不跟別人一起玩?或是明明一群小孩玩得很開心,但為什麼自家孩子覺得好玩或好笑的時候,會跑來向爸媽分享,而不是與同儕分享?其實這階段的孩子與大人互動的興趣,明顯高於對小孩,不過,這只是發展過程,還是多製造孩子與同儕相處的機會,讓他們彼此感到熟悉。

規律改變要事先預告

兩歲孩子對於時間或某些事情的順序,有著自己的規律,例如:爸爸接孩子放學時,若今天走與以往不同的路,孩子可能會提醒「走錯路」或「爸爸,怎麼跟上次不一樣」……甚至有些孩子會堅持走原路,或按照原來的規矩才行。

因此,要做一些路線或規律上的改變,可以事先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走不一樣的路去探險喔!」或他平常放學後,回到家先洗澡、吃晚餐、玩玩具、上床睡覺,如果今天有親友來訪,事先告知孩子:「等一下阿姨要過來,晚上我們會一起到外面吃飯。

」讓孩子知道生活會出現一些改變,預先有心理準備。

給予具體明確的指令

在給予孩子指令時,需以簡單、具體、明確且使用正向的肯定語句做描述,「這階段孩子的詞彙仍在發展,對於指令的記憶會比較微弱,若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項,就請一個一個給予指令。

」例如:回到家後先放書包、脫襪子、洗手、準備吃飯,這樣孩子較能記得住,也可遵照指示完成任務,不要一長串對孩子說:「鞋子放好後,把襪子脫掉放在洗衣籃,再把手洗一洗來吃飯。

」對他來說,指令太長反而記不住。

7妙招聰明應付難纏兒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成長的歷程,雖然有些狀況在穩定與不穩定間交替出現,然而,父母應能接納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所表現的行為狀態,「也許這些狀態會引發父母的情緒,但父母也應學習調整情緒,畢竟自身的處理態度有時也會造成孩子不合作、反抗的因素,適度的讓步或有彈性的調整,會讓親子關係更融洽、更親密。

不過,有時當孩子在鬧情緒時,大人無論怎麼說、怎麼哄,孩子仍不為所動的哭鬧不休,讓許多爸媽感到頭痛,對眼前的小惡魔一點辦法都沒有。

蜜姐提出以下幾個好方法,爸爸媽媽不妨試試看!

1父母先穩定自身情緒

無論哪個年紀的孩子,當他的情緒或行為不佳時,父母應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別隨之起舞。

尤其遇到愛唱反調、愛宣示主權的兩歲兒,在講不通的時候確實讓大人感到挫折,不過,若父母能理解這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過程,就不易隨之惱怒。

2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或面對哪些人事物容易引發情緒,並在事前與他約法三章。

例如:進到大賣場前,先與孩子講好規則,包括只能用小眼睛看東西、幫忙爸媽拿東西當小幫手、講話輕聲細語等,當孩子都有做到時,爸媽也別忘記給予稱讚。

3適度轉移孩子注意力

因為不順孩子的意,讓他鬧起脾氣來時,可藉由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或用其他話題來吸引他,讓他暫時忘掉正在生氣的事件。

不過,孩子冷靜下來或成功轉移注意力後,事後仍須找時間與孩子討論當下的狀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可被接受,哪些行為需要調整。

4避免讓孩子討價還價

儘量避免使用「以後」的字眼,當下的問題就立即解決,孩子較能理解現在的情境中,應遵守的原則與該表現的態度,也建立他對行為的基模,亦避免孩子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

例如:吃完飯才能吃甜點,可是孩子的飯還沒吃完就吵著要吃點心,此時父母應避免出現類似做法:「這次讓你先吃點心,以後(下次)把飯吃完才能吃點心。

」如此一來,孩子覺得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難以學會正確的用餐習慣。

5帶到角落隔離處理

在家中可找一個小角落,專門處理孩子問題的地方,當孩子的行為出現狀況時,帶到這個比較沒人注意的角落,待他冷靜後再來討論問題,以顧全孩子的面子。

如果在公共場所處理孩子的問題,建議,爸媽在進入該場所前,先觀察也許可以執行的地方,除了避免外人的眼光外,也能讓孩子在不被外在刺激干擾的狀況下稍加冷靜,像是百貨公司的樓梯間或公園旁的小徑等。

6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當孩子的情緒不穩時,有時會尋找一些讓他有安全感的慰藉物,例如:娃娃、玩偶、毛毯或一些喜愛小東西等,父母不妨讓他抱著這些物品,幫助孩子較快穩定與冷靜。

7運用有效的口頭指令

如之前所提,給孩子的指令儘量簡單、具體、明確,並使用正向的句子,像是「我們一起來收玩具」,讓孩子知道爸媽對他的活動是感興趣,或可以陪伴在他身邊。

此外,也鼓勵孩子儘量以口語表達的方式來溝通,而不是單純的情緒宣洩,例如:孩子因為別人搶他的玩具而哭哭啼啼,大人可以對他說:「你邊哭邊說,媽媽聽不清楚,你先擦乾眼淚,慢慢說。

」藉此鼓勵孩子溝通。

另外,孩子因為想要有自主權,可能會做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或當下情境不適合的事,與其叫孩子不要做,不如告訴他「什麼時候才可以做」或「怎麼樣做會比較好」,如此孩子也會有較明確的概念。

例如:坐公交車時孩子想脫掉鞋子,此時,大人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回家才脫鞋鞋,你看,大家都有穿著鞋鞋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孩子乖乖聽的父母說話術

常聽爸爸媽媽抱怨,寶貝對於大人所說的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儘管父母喊得聲嘶力竭,甚至暴跳如雷,寶貝依然故我,不按指令行事。這種「不聽話」的表現到底出自無心亦或故意?該怎麼跟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做到這9點,不把自己的孩子養成熊孩子

獨生子女的負面印象,其實是源自於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家中如果只有一個小孩,難免會因為在爸媽及長輩什麼都給的溺愛之下,成為被寵壞的「慣寶寶」。疼愛與過度寵愛僅一線之隔,關於獨生子女的教養問題,對...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