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別再「隱形失陪」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親子圈

圈主:楊楓

群號:159675694

記者楊楓

近來,一張圖和一篇作文的走紅,讓父母如何陪伴孩子成為了熱門話題。

這一張圖描述的是:在地鐵上,一位爸爸抱著自己的小女兒,並親切地和大女兒交談著什麼,而在他們旁邊,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兒子各自玩著手機,互不理睬。

而走紅的作文,是重慶一名小學生寫的,名為《爸爸看手機》,「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

有一次,我叫爸爸進來跟我一起看書、玩、畫畫,可我叫完後,爸爸沒聽見,還是沒有進來,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終於把爸爸叫進來了,爸爸進來的時候還拿著手機……」這篇被傳到微信朋友圈的作文,引起了許多老師和家長的評論:「一個孩子的習作戳中了你的狀態嗎?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而陪伴並不是陪著。

」作為父母到底該如何陪伴孩子?是不是陪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孩子了呢?

現象:

孩子的遊戲我實在不感興趣

記者將這張圖和重慶小學生的作文發到晨報親子圈裡,立刻引發了家長們的議論。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卻始終和孩子玩不到一塊兒去的家長大有人在。

「叫我老公陪孩子,他就把小孩抱在腿上一起看電視,或者把小孩扔在一邊玩,他在旁邊玩手機。

」不少媽媽在群里吐槽。

有位媽媽說,孩子3歲前父女倆基本沒什麼交流,因為爸爸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跟孩子說什麼她也不明白。

而另一位有兒子的媽媽則表示,老公總說,陪伴孩子有媽媽就可以了,「好像孩子是我一個人的?」

爸爸們對親子陪伴不太用心,是大多數媽媽的看法。

可對親子陪伴很在意也更主動積極的媽媽做得又如何呢?問題也同樣存在。

「小孩玩的那些太幼稚了,我實在不感興趣,怎麼辦?」有媽媽說,自己陪孩子搭積木,搭十分鐘就感到很無聊,玩時間久了就感覺到特別累,不自覺就拿出手機來看,很少長時間陪孩子做遊戲。

還有一些媽媽表示,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孩子總是要求一本書講很多遍,自己不耐煩了,就打發孩子自己去看,各讀各的書,互不干擾,「不知道這種方式是不是良好的陪伴」。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媽媽陪孩子玩特別累,有時候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好辦法,很是煩惱。

記者同時也探訪了兒童遊樂場、書店等親子娛樂場所,父母很少參與孩子的玩耍,反倒不停地阻止、提醒和警告。

在遊樂場裡,孩子一邊玩一邊時不時往外看,只見父母低著頭看手機,卻很少把目光投向孩子,在兒童書店裡,這種情況尤甚,在閱讀的孩子身邊,總有一個如痴如醉看著手機的媽媽或爸爸。

專家觀點:

「陪著」並不等於「陪伴」

資深早教專家、兒童心理諮詢師符欣認為,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符合以下三種情況,都不能稱作陪伴,而叫做「隱形失陪」。

第一種是看管陪同。

有父母能夠抽出時間照看孩子,但總是捧著手機,刷朋友圈和網頁。

在父母刷微信時,孩子基本都是以電視和iPad為伴。

專家認為有時間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

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把陪同視為陪伴。

因此,他們可能會一邊帶孩子散步,一邊刷手機。

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讓孩子一邊兒玩去。

第二種是命令說教。

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藉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說自己都是對的。

用最有傷害力的兩句話,以為能激發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這種用命令說教代替親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進步越少。

第三種是用物質滿足代替陪伴。

不少父母打著「給孩子最好的」為旗號,拚命工作。

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

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也是當下城市家庭的一種常態。

不少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殊不知,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給養,要比進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飾重要許多倍。

因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變得更有責任心,有夢想也有激情。

專家支招:

如何讓親子陪伴變得高質量?

在符欣看來,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安全、放鬆和親密的陪伴氛圍。

這種陪伴本身,應該拒絕說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讓彼此身心放鬆、情感愉悅的雙向互動。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好要做到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的心理給養是不一樣的。

1歲之前,除了親密陪伴,還可以做撫觸、共浴等。

1-3歲,可以向外拓展,多帶孩子去做運動或者做體驗、探索性活動,以促進孩子的肢體、感官發育。

3歲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多尊重孩子的意願。

學齡後的孩子,可以多開展一些雙向溝通,幫助孩子挖掘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還必須要給孩子留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空間,讓他自己去學習怎麼做到想做的事,怎麼照顧自己。

作為父母,不必事事代勞,只要在關鍵時給他足夠的支持即可。

「高手媽媽」支招:

和孩子一起「工作」

網絡育兒紅人,「小白愛讀書」公眾號創始人小白媽對高質量陪伴孩子很有心得。

她建議,父母大可以把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融入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工作」。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平常所理解的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並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圖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媽們,你對孩子隱性失陪了嗎?

你對孩子隱性失陪了嗎?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還要忙家務、忙看劇、忙刷朋友圈,陪孩子這事兒難免就會敷衍起來。調查顯示,不少城市的孩子,父母看似朝夕相伴,但由於毫無陪伴質量可言,其實長期處於「隱性...

你對孩子隱性失陪了嗎?

調查顯示,不少城市的孩子,父母看似朝夕相伴,但由於毫無陪伴質量可言,其實長期處於「隱性失陪」狀態。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還要忙家務、忙看劇、忙刷朋友圈,陪孩子這事兒難免就會敷衍起來。調查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