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幾乎每家都在發生,卻一直被父母誤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常有家長求助:

自家寶貝脾氣大,帶他出門看到喜歡的東西,如果不給他買;或者平時他想要做的事,不按他的意思辦,那就會一哭二鬧三打滾,全家一點辦法都沒有。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解決?

不得不說,這樣情況很多家長都會遇到。

而且孩子仿佛天生就有這樣的本領,小小年紀就知道如何耍賴,讓大人頭大。

有人甚至說,這是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博弈,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父母的退讓宣告結束。

那麼,父母們通常是怎麼處理的呢?

一種是,捨不得讓孩子傷心,一味滿足型。

這類家長大都對孩子比較寵愛,見不得孩子受委屈,而且他們認為要的都是小東西、提的都是小要求,為什麼就不滿足、非要弄得孩子哭哭啼啼才好呢?

如,我就見過一位奶奶,她就見不得小孫子哭,說什麼「男孩子不能哭,會得疝氣的。

」「吃飯之前不能哭,哭了就吃不下飯了。

」「飯後不能哭,食物不好消化。

」「餓的時候不能哭,哭憋過氣去,大腦缺氧。

」自然,睡覺前後不能哭,出門在外哭不得,在家不能哭……

探究背後的原因,就是一個字,心疼。

「那麼小小的一個人兒,那麼無辜可憐的眼神,你捨得讓他不高興、傷心嗎?」既然孩子哭不得,那麼就只有家長退讓了。

這樣長大的孩子,他能夠得到大人很多的關愛,甚至是過度而縱容的愛。

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條件反射:「我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長此以往,也就出現了新聞中所說的「自己不努力,怪父母沒給自己一個好的出身」的例子。

另一種情況就是,剛開始強勢、半途又妥協的。

要說原因,很多。

比如,有的會因為物品價格太高、要求不合理;有的家長平時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能用物質來補償或滿足的就會儘量滿足;有的家長則見不得旁觀者異樣的目光,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投降,「行行行」、「買買買」。

結果怎樣?

孩子同樣會形成「一哭鬧就能被滿足」的條件反射,而且,孩子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委屈和埋怨,「既然每次都會給我買,為什麼不在我哭之前就給我買呢?」「既然小打小鬧不管用,那麼只有躺地上撒潑打滾才能吸引大人注意了。

」於是,我們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升級了,也就是說,被強化了。

以上,不管父母是出於安慰還是補償、不舍等原因,其對孩子的心理作用機制都是一樣的,父母最終對孩子做出了妥協,而孩子在物質要求被滿足的同時,也進一步被強化了「撒潑打滾」的行為。

這也正是大量孩子哭鬧發脾氣行為比較難應對的原因所在——因為通過哭鬧而得到滿足的孩子,會在今後哭得更厲害、鬧得更用力。

當然,也有的父母,會過多限制孩子,拒絕孩子,這也會造成孩子的極力反抗,甚至通過哭鬧、撒潑的方式去跟父母抗爭。

通過哭鬧而得到滿足的孩子,他的哭鬧行為將會被一再強化。

▇ 要打破這個循環,需要如何做?

首先,做父母的自己需要釐清界限。

不少父母滿足孩子或者拒絕孩子,缺少起碼的原則。

比如,有一些父母,當他們拒絕孩子的時候,並非出於保護孩子,只是為了省事,只是怕麻煩。

比如孩子要求去玩水、玩沙子,他們阻攔。

因為覺得會把地板弄濕了,會把衣服玩髒了……諸如此類。

這類父母就需要覺察,我是否未曾真正蹲下來,看到孩子熱切的探索熱情和需要?

有些父母一味拒絕孩子,源於擔憂「慣壞」了孩子。

他們甚至會對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嬰兒進行苛刻的批判,認為不能什麼都依著孩子。

這些父母多半是誤解了孩子發展中的正常行為和合理需要,所以他們很有必要重新補一下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本常識。

也有一些父母,當他們滿足孩子的時候,並非真的認為孩子需要,只是為了迎合和討好孩子。

哪怕他們心底里已經知道,孩子的要求有些超出能力範疇,或者超出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這類父母需要覺察,我是否陪伴孩子太少,或出於其他原因,心裡有對孩子的愧疚,以至於通過無限度的物質滿足去彌補他?

或者,一些家長自己小時候/早年未曾得到滿足,心有缺憾,所以,當他們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時,更像是在彌補當年那個貧乏的自己。

比如說,很多老人家過於溺愛孫子孫女,多半因為自己年輕當父母的時候,沒能溫柔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如今要通過疼愛孫子孫女的方式進行自我找補。

這些家長,其實是混淆了到底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

而當我們自己的界限清晰了,我們成長了,才能夠學會合理地滿足孩子,恰當的拒絕孩子。

其次,我們應該努力去看到,孩子的行為背後真正表達的是什麼。

對於語言表達尚不利索的小孩而言,哭鬧是個強有力的輔助表達手段。

這是孩子維持生存和發展的本能表達。

如果你仔細聆聽,也許會從他的央求、哭喊,甚至撒潑打滾背後,聽出以下潛台詞:「我喜歡這個東西。

」「我沒有見過,很好奇。

」「我想要摸一摸。

」「我想據為己有。

沒錯,孩子們表達「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並非總是等同於「買買買」、「要要要」。

可能只是希望背後的那種充滿好奇的探索慾望被看見、被理解。

所以,如果是在你承受範圍的,那麼你可以滿足孩子。

如果超出能力,那麼你完全可以溫和地拒絕孩子。

那些執著於某個物品或需求的孩子,內心大都是焦慮不安的。

譬如下面這個例子裡給我們演示的:

超市里有這樣一對母子,孩子手中抱著一個奧特曼死活不撒手。

媽媽是怎麼做的呢?

雖然孩子鬧得很厲害,但是媽媽沒有跟著著急上火,而是跟平時一樣耐心跟孩子溝通:

「家裡不是有好幾個奧特曼了嗎?」

「這個跟家裡的不一樣,我就要這個。

「你能告訴我他哪裡不一樣嗎?」

「它更大。

「哦,你覺得家裡的太小了,想要一個大一點的。

」(共情)

「嗯。

大的更厲害,能保護我。

而且還能跟小的一起玩。

或許,這時你就能夠明白孩子的真實想法了,或許,他不是想要奧特曼,而是想要更多的陪伴,或只是要你有時間聽一聽他的奧特曼故事。

這時,你可以試著跟孩子做進一步溝通,甚至闡述你的想法:「我非常理解你想要這個奧特曼的心情,媽媽才知道,奧特曼這麼厲害啊,你能跟我講講你的奧特曼嗎?他有什麼本領。

」(陪孩子在幻想中釋放欲求,轉移孩子注意力。

或是「寶貝,媽媽今天沒有帶足夠的錢出門,這樣吧,我們先將他寄存在這裡,然後列入咱們下次購物的清單中。

」(延遲滿足)

再或者是「寶貝很抱歉,因為這個月你已經買了很多玩具,超出預算了,我們只能下個月再買。

」(重申規矩)

這個過程中,媽媽用了很多方式去表達她對孩子內心需要的「看見」和「理解」。

她看到了孩子「買買買」背後的真正需要。

所以,她並未簡單地通過說「不」的方式直接拒絕或限制孩子,而是通過引導,讓孩子知道:

可能現在不是時候,教會孩子去等待;或許有很多的方法能更好地表達自己或解決這個問題。

但無論如何,媽媽都對你的內心需要表示理解和支持。

所有做父母的都需要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哪怕他被父母拒絕,但父母的接納、理解與陪伴、前後一致的態度和立場,會成為孩子的堅實支持。

最關鍵的是,從根本上講,越是看起來對某些事物特別執著的小孩,他們內心越可能有焦慮和不安未曾被你們看見。

這個焦慮和不安,翻譯過來很簡單,那就是,你的小小孩正在擔心:

我是不被愛的,是不可愛的,可能會被拋棄……

所以,到最後,你可能會發現,當你對孩子的愛和關注是在場的,哪怕你拒絕了孩子,孩子也能更加平和地接受,更容易調整自己的行為。

孩子的哭鬧,撒潑打滾,孩子的執著和倔強,索要的並不真的是那個娃娃,那個奧特曼,而是你,以及你的愛和理解。

確認了你是在的、你是愛著他的,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其實也就顯得沒那麼緊迫了,親子間的衝突當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娃又哭又鬧還撒潑耍賴,得治!

這裡你將了解到國外流行&新奇的親子遊戲,和國外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讓你給孩子高效的親子陪伴!歡迎關注 IN童年不給糖就搗蛋,不給買就耍賴,作為家長的我們,這種場景太熟悉不過了,想要的玩具當時不給買...

如何跟孩子更好地溝通!

孩子理解,延遲滿足,不能光講道理,還需要深入實踐中去體驗生活,兩者結合才最有效果。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要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盲目無益...

孩子越哄越哭,原因竟然這麼簡單

凱叔說kaishushuo在很多父母眼裡,哭是孩子膽小、軟弱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是孩子的要挾。然而,哭只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孩子認識和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和體驗。如果...

寶寶們為什麼總是「一言不合就哭鬧」?

經常可以聽到媽媽們說「我家孩子總是哭」「一不滿足他的要求,就開始各種哭」……「一言不合就哭鬧」說的好像就是媽媽們口中這些愛哭的寶寶們,那到底是孩子天生就愛哭,還是孩子這一場場「哭戲」是由家長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