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區分感受與行為的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各種情緒說來就來,然後緊接著是各種行為的表達,哭鬧、打人、踢人、摔東西、滾地板……

面對突而其來的情緒大雜燴,我曾經是焦頭爛額,要麼屈服稱臣要麼暴跳如雷,「我就不信了,為娘還處理不了你?」其實這都不恰當……

在正面管教體系里,提醒我們要教會孩子分清楚感受和行為,具體怎麼操作呢?

第一,教會孩子認知感受,他的任何感受都是允許的。

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認知他的感受。

當孩子大發脾氣時,我們可以試圖引導孩子說說感受,如果孩子還沒有能力清楚的表達,那麼可以問一些問題「是不是很傷心?是不是很難過?是不是很憤怒?」「是不是因為不能買玩具,感覺到很傷心?」……如果我們能準確的描述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感覺到了被認可,可能會放聲大哭。

這時,我們可以說,「這的確讓人很傷心」,然後抱起孩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是可以允許的。

第二,教會孩子認知行為,不是任何行為都允許的。

也就是說,「不能買玩具」這事,生氣的感受是可以允許的,但是因為不能買玩具打爸爸,這個行為就不能被允許了。

給孩子提供一些對待憤怒、生氣、傷心等感受的可接受的行為,做一些小遊戲,和媽媽一起深呼吸,或者是枕頭大戰……

第三,向孩子坦誠自己的感受

對於一個孩子,我們的眼神、姿態、語氣、面部表情隨時影響著你的孩子,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和解讀非語言能力通常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受。

我們對待感受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著孩子。

發泄,大聲的吼叫,會讓孩子「有樣學樣」。

壓抑吧,積累的更多,只會造成日後更大的爆發。

所以,我們也需要及時的感受自己的感受,並照顧孩子坦誠「我很生氣了」。

而且要注意到,這句話里沒有「你」字,不能責備和羞辱孩子,並向孩子解釋我們的感受和客觀原因。

在這整個溝通過程中,作為成人的我們,我們要謹記一詞「平靜而尊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做一個處理孩子情緒的高手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譬如憤怒、悲哀及恐懼。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樑,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

玩具被其他寶寶搶,寶寶打人怎麼辦?

有一位寶媽告訴我,她四歲的兒子每一次生氣就會打人,他經常打媽媽,有時候也會打爸爸,特別生氣的時候,還會打兩歲的弟弟。打人,是特別讓家長煩惱的行為之一。一方面家長會馬上嚴厲地制止,一方面又會覺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