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身邊的媽媽都在做的幾件事。
1、一邊抱怨孩子不愛吃飯,一邊不停買零食給孩子吃。
2、一邊抱怨孩子不自已吃飯,一邊手腳不停的餵孩子吃。
3、一邊抱怨孩子丟三落四,一邊請假給孩子送作業本。
……。
我們單位有個大姐,她女兒讀小學5年級,仍然需要她餵飯,不然就不吃。
我問她,不餵不行嗎?大姐說,不餵就不吃。
大姐說,每天苦口婆心的和女兒講道理,要她學會自理,可是孩子聽過後依然不變。
我先生姐姐的兒子,15歲,經常忘記帶作業本。
每次都要媽媽送到學校給他。
他媽媽每次都沒好臉色,罵罵咧咧,罵歸罵,到了第二天照樣乖乖送去。
這些孩子的不良行為為什麼一犯再犯?真是孩子不懂事嗎?
當然不是。
打個比方,如果早上我們睡過頭了,會怎麼樣?
上班會遲到,會被扣錢。
這是我睡過頭的自然結果。
這個結果沒人能幫我承擔,所以我第二天肯定會想方設法不再讓自已遲到了。
同樣,如果我們也給孩子體驗自已行為的後果,那他們就多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我的女兒2歲半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中午總要去小夥伴家吃飯。
開始幾次,我沒太注意這個問題。
到後面,去多了,難免覺得打擾到人家了。
我就和女兒說,不能去人家家吃飯,吃飯要在自已家吃。
女兒不干,把我做好的飯推到一邊,不吃。
我狠了狠心,不吃就不吃吧,那天午餐她就沒吃,餓著。
第二天午飯時也一樣,不吃。
奶奶看不過眼,說要餵她。
我阻止了奶奶的做法,堅持給女兒餓著。
婆婆甩著臉子走了。
餓了兩天,第三天午飯時間,女兒乖乖坐在餐桌上把飯吃完。
從此,再沒鬧著去人家家吃飯。
「讓孩子挨餓」這個想法,對很多媽媽來說很可怕。
我也不例外。
但是讓孩子餓一兩餐,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而挨餓的感覺讓孩子知道這種後果沒人可以幫她承擔,
她不想挨餓,只有乖乖吃飯。
吃飯是她自已的事。
像忘記帶作業本這件事也一樣。
媽媽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對不起哦,媽媽不能送去給你。
孩子一開始肯定會生氣,發怒。
因為他覺得這是媽媽的責任。
因為媽媽沒有提醒他,所以忘記帶作業本。
因為媽媽不送作業本給他,所以讓他挨老師批評。
回到家,孩子會抱怨媽媽,媽媽可以和孩子說,
帶作業本是你自已的事,你完全有能力自已管理好自已。
挨批評的滋味不好受,孩子知道這樣的後果沒人幫他承擔的時候,
他就體驗到了行為的自然後果。
從此,他才會為自已的行為負責。
同時,媽媽們在這樣做的時候,
語氣要平和,不能恐嚇懲罰。
如果因為不吃飯或者忘記作業本就打罵孩子,
給孩子帶來的是痛苦的懲罰。
因為這裡面有父母的強迫和干涉。
那孩子們就會覺得,
飢餓和受批評帶來的不舒服,
是大人強加的,
而不是不良行為造成的。
所以才會出現一而再,再而三的復犯。
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已負責,
就請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吧!
還在用打罵懲罰孩子嗎?聰明的爸媽都用這8個技巧!
父母都知道,孩子犯錯不但要指出來,還需要一定的懲罰。但很多家長對於懲罰的第一反應就是打和罵!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懲罰不等於打罵,懲罰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不然,罰的輕了沒效果,罰的重了,又容易給孩...
孩子這些表現,源於責任感缺失,千萬不可小視!
提到責任感,很多家長覺得離孩子很遠,為時過早。其實,孩子日常的很多行為,根源恰恰就在於責任感缺失,家長需要引起注意:每次寫作業家長不催促就不主動寫,拖延懶散;平時用完東西不知道放回原處,玩具玩過...
煩了錯誤的孩子不要懲罰他,應該讓他自己悟出擔當的責任才能成長
我們為什麼不提倡懲罰如果懲罰不符合邏輯,往往起不到矯正不良行為習慣,還會讓孩子感覺很糟糕。例如,孩子不按時吃飯,在飯桌上發脾氣,他受到的懲罰卻是不允許看書。讀書和不好好吃飯是完全不相關的。從本質...
有時候孩子犯錯不僅要批評,還要懲罰
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父母要批評孩子,而孩子早有準備,準備好了一連串的理由來應對我們的批評,所以我們可以改變一下策略,找出他表現得還不錯的地方來表揚他,讓他措手不及,心防瓦解,再跟孩子分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