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怕的?」引導娃大膽,千萬別說這句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Annie

我們家孩子一歲多時,我帶他去附近的早教中心玩。

碰到一個19個月大的小女孩,小女孩胖嘟嘟的,很活潑,見人就打招呼,很熱情地喊我阿姨,讓我們跟她一起玩玩具。

我的內心是有點崩潰的,因為我們家孩子的情況跟她恰好相反。

雖然快一歲半了,基本上不跟不熟悉的孩子玩,如果有不認識的小朋友在玩滑梯,雖然他很想玩,也會遠遠地看著,不靠近。

見到陌生人不會打招呼,會趕緊躲到我身後。

記得孩子當時在早教課上,學了一個手指歌,事先排練得很好,等到聖誕節那天正式表演時,他完全亂了節奏,只知道盯著旁邊的觀眾看,而跟他一起表演的小朋友,完成度就很高。

早教中心有位菲律賓男老師,面容和善,但每次他一靠近孩子,跟孩子打招呼,孩子就會哭起來。

這讓我一直思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對於我們家這種靦腆型,或者說是慢熱型、觀察型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1

寶寶之所以膽小,有這些原因

在分享引導膽小寶寶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寶寶膽小,可能存在的幾個原因:

1.遺傳因素?

No!內向型的父母一樣可以培養出外向的孩子

我跟孩子爸爸都是內向型的人,不那麼外向大方,他或許在潛意識裡受到了我們的一些影響,雖然我們並不覺得內向是一個問題。

暢銷書作家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指出,這個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內向不是缺陷,內向者一樣有天賦,能取得成就。

如果給內向者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一樣做得很好。

但是,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按上一個膽小內向的標籤是不合適的,性格會隨著生活環境、年齡的增長,接受的教育等慢慢改變,內向型的父母一樣可以培養出外向的孩子。

我們首要的是接受孩子的個性氣質,個性沒有好壞之分。

2.父母約束太多?

很有可能!

如果家人對孩子限制約束太多,給孩子過多的保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怯懦。

我們小區就有家長給孩子限定活動範圍,只在小區里玩,不讓孩子到過天橋就能到的對面小區,不讓孩子跑,孩子玩沙嫌髒……對孩子保護太細,讓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有些畏縮。

3.自我防禦的需求?

嗯,大人也是這樣哦!

另一方面,膽怯是人際交往中的正常表現。

想想我們成年人在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常常都會有些無所適從。

到一個新單位上班,也總要花上一段時間來熟悉環境,去別的國家旅遊,很難開口用自己不流利的外語問路,寧肯藉助google地圖。

孩子在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有膽怯心理,再正常不過了。

周邊的環境是否安全,成年人可以憑藉經驗判斷,孩子做不到。

對孩子來說,陌生人和不熟悉的環境充滿了不安全感。

牽著媽媽的手不放,不讓陌生人抱,這正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

如果孩子毫無顧忌,才更危險。

膽小也是一種防禦。

我們可以從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了解寶寶「膽小」的原因,只要加以引導,孩子即便是內向的,他們在待人處事上也可以變得「落落大方」。

2

寶寶膽小,我們可以這樣做

我們家孩子現在四歲多了,雖然並沒有變得開朗外向,但是遇見熟悉的老師同學會打招呼,在遊樂場會跟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遇到一些情境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在我看來,這些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我自己是從以下方面努力和引導的:

1,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用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榜樣

遇到有客人來,我們會禮貌性地讓孩子打招呼,叫叔叔阿姨,這時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稱呼別人時,我們常會抱歉地說一句:「這孩子就是比較認生,不喜歡喊人。

」 不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當著他的面否定他。

我們或許只是在為孩子的行為找藉口,但一個經常被指稱為「慢熱型」的孩子,會越來越不與人招呼,躲躲閃閃。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作「自證預言」,即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小,還沒有定見,一旦接受自己是個「慢熱型」的孩子,潛意識中就會做出這種被標籤的行為。

家長不應該刻意強化孩子的這些表現,而應該幫助他們改善這些行為。

首先父母要主動與人打招呼,讓孩子慢慢掌握常見的問候語。

其次,先讓孩子與自己喜歡的人打招呼

常與我們家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孩子每次遠遠地看見,都會大聲叫對方的名字。

很多孩子膽小,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相處。

我們可以在小區內幫孩子找同齡的玩伴,鼓勵孩子跟他們玩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用干預太多。

家長還應多抽時間帶孩子去見識外面的世界,見識更廣,心理準備更足。

2,有時候抱抱比斥責更有用,及時鼓勵寶寶,哪怕只是一點小變化

在孩子表示害怕,不願意參加活動,或者不願意表演節目時,不要對孩子表示出不滿的情緒,不要對孩子說:有什麼好怕的?這句話其實會給娃很大的心理負擔,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次帶孩子上體驗課,一個不到一歲半的孩子沒有按老師的話做動作,他的媽媽不停地責罵,孩子便哭哭啼啼,媽媽便再發怒。

整節課反覆再三。

我們應該都不想做這樣的媽媽。

只要耐心地對孩子說,抱抱孩子,他便能明白道理。

溫柔與愛意遠勝過責罵

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試想,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別人強迫自己做事情,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害怕的時候不要硬推出去,抱抱孩子,拍拍他的肩膀。

比如孩子想去玩鞦韆,又不敢,家長可以陪著他,可以說「媽媽陪你,你可以先摸一摸……」等等。

孩子自己一個人爬上滑梯的台階,幫別的小朋友撿球等等行為,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別小看這些鼓勵,這會讓他下一次更有信心去嘗試。

3,認生是寶寶認知和社交發展的一個階段,給足孩子安全感,慢慢來

我們都知道,剛出生的孩子是不認生的,這個時候誰抱都可以,等到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孩子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了,這時陌生人抱,孩子就會哭,但如果讓孩子跟這個陌生人相處一段時間,孩子就不會那麼排斥這個人抱他了。

認生是孩子認知和社交發展的一個階段。

等環境在孩子的控制範圍之內時,他就不會怕陌生人。

小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一步一步來。

如果孩子一開始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父母可以給予幫助,等人少的時候帶他去遊樂場,多熟悉環境。

或者先跟孩子一起玩,等他自在些,再退到旁邊,看他是否願意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要讓小孩子知道父母是一直在他身邊的。

我要獨自出門辦事情時,都會提前告訴他,讓他明白媽媽不是扔下他不管。

後來,我有段時間早上出門鍛鍊,不在家,他也很能接受,不吵不鬧。

4,發自內心地接納孩子、愛孩子,孩子才會更自信,更勇敢。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想像中的樣子,聽話,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

最好做什麼都能比別的孩子做得更好,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

可是這樣的願望現實嗎?

比如我們要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或許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別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懂禮貌」。

先要發自內心地接納和愛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會變得膽大、有禮貌。

大人有時都會情緒失控,又怎麼能要求一個小朋友比大人更理智。

小寶寶的情緒更是波浪型的,起起伏伏,常常會為一個大人難以理喻的原因而不願意配合。

孩子大了,有了社交需求,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也是從敏感內向慢慢走過來的,慢慢建立自信,到現在性格也沒怎麼變,只是因為成為了大人,會有更成熟地應對人際關係和情緒的處理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必要拿別的孩子跟自己家的孩子比。

孩子也許沒法成為我們想像中那種聰明伶俐的孩子,但我們給他空間,對他溫柔以待,讓他慢慢活出自己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里,外向的孩子總是比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其實不然。

美國女作家蘇珊凱恩寫過一本書,叫《安靜》,說的就是內向的力量,內向性格的人安靜穩重,默默地改變著世界。

我好友裡面,Cindy也是內向的性格,她說,她小時候幾乎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但這並不妨礙她慢慢學會與人相處,不妨礙她長大後去看更大的世界,結交更多朋友,熱愛生活;但內向的性格也讓她愛看書,愛思考,更注重內心精神世界的滿足。

所以,真的不用對孩子的性格特點焦慮,反而是我們自己的情緒,怕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允許寶寶膽小,給寶寶成長的時間和足夠的安全感,你就會看到,「膽小內向」和「落落大方」,並不是一對反義詞,作為父母首先給孩子做好各方面的榜樣和引導的作用,媽媽們也可以通過58同城的一些早教培訓課程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希望在養娃路上越來越從容和自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讓寶寶在「認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黑!

【情形】有次去朋友家,她10個月大的兒子見到我們就往媽媽懷裡躲,當我試圖去抱他,他卻哇哇大哭起來。這時朋友用責怪的語氣說:躲什麼!越大越認生了,怎麼這麼膽小?相信很多寶媽都遇到這樣的情形,也基本...

為什麼寶寶突然開始認生?家長這麼做才對!

案例我家寶寶之前帶出去,別人逗他玩,他會沖別人樂,和人家一起玩,但是現在7個月了,突然開始認生,別人逗他可能就會樂,再多一會兒就哭了,別人碰也不行,請問我該怎麼辦?這樣對她以後的性格會有什麼影響麼?

「爸爸媽媽,別再逼我和陌生人打招呼了」

「乖孩子」VS「不懂事的孩子」不管在哪裡,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快叫阿姨/ 叔叔/爺爺/奶奶……」家長一邊說,一邊把躲在自己身後的孩子往前拉。往往越是被拉,孩子越忸怩。有些孩子依著大人的意願,怯...

寶寶認生期膽子小怎麼辦?

家長的苦惱在於,把自己認為是安全的人和環境,錯誤地當成了寶寶的認知,希望寶寶接受並表現出良好的狀態。但事實上「認生」其實是寶寶心智發展和社會經驗積累的過程,是寶寶的一種「成長」。只要家長能夠理解...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不是缺陷!

大家好我是沐沐,一歲了。我的好朋友伊伊是個3歲的寶寶,。伊伊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特別是大人。每次家裡來了客人伊伊就躲起來,直到客人走了才敢出門。伊伊的媽媽很焦急,害怕長大後伊伊在人際交往上會有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