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幼兒各種敏感期,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需要正確引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裡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才過程,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彆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字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口腔敏感期

出生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嘴巴,而且吃的津津有味。

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以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國外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你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享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

如此反覆幾次後,讓他嘗試慢慢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很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

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引逗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要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

三四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幾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的反映。

人腦是心理

的器官,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

因此,幼兒心理的發展必

須具備這樣兩個方面的條件:腦和客觀現實。

遺傳和成熟,

特別是幼兒腦的發展,為幼兒心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

客觀現實,即環境,特別是教育,這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決定

性因素。

一、遺傳和成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

遺傳是一種生物現象,就是父母通過細胞核里的染色體

把自己的生物特徵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遺傳傳遞的生物特徵

有許多,這裡說的主要是指機體的構造、形態(如個子、容

貌等)、感官及神經系統的特點等生理特徵,其中對幼兒心

理髮展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是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徵。

這些遺

傳的生物特徵就是通常所說的遺傳素質。

遺傳素質在後天是不斷地生長、發展的。

成熟就是遺傳

素質在後天條件下不斷地發育、生長、顯現的過程。

幼兒的

生理成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一般來說,成熟的順序是從頭

到腳,從中軸到邊緣。

從身體結構的發育來看,頭部發育最

早,其次是軀幹,然後是上肢,再後是下肢;再以動作機能

的發展為例,先是會抬頭,然後會翻身,再會坐、會爬,最

後才會走。

幼兒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規律,在出生的

頭幾年,年齡越小,生長的速度越快。

因此,小孩子常常一

年不見面,簡直大變樣。

媽媽也會年年發現孩子的毛衣小了,

褲子不夠長了,原因就在這裡。

事實和實驗都表明,遺傳和成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物質

前提。

良好的遺傳素質和正常的生理成熟,是幼兒心理發展

的優越基礎,而遺傳素質的缺陷,生理成熟的異常,是幼兒

心理發展的重大障礙。

沒有先天遺傳和生理成熟作為基礎,

幼兒心理是不可能產生和發展的。

例如,生來失明的孩子,

不能產生視覺;先天耳聾的孩子,難以產生聽覺;無腦畸形

兒生來不具有正常腦髓,因而不能產生思維,最多也只有一

些飢餓、疼痛等很低級的感覺。

而那些小鋼琴家、小唱歌家、

小畫家以及小速算家,之所以在早期就表現出突出的特殊才

能,則與他們具有該方面的較優越的素質條件有關,比如手

指長而靈活,聲帶音質純凈、節奏感強而且準確等。

幼兒生理成熟對其心理發展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歲左右的乳嬰兒,神經系統發育還很不完善,抑制機能較

差,興奮和抑制過程不平衡,因而兒童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是

很膚淺的,而且容易激動,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不夠仔

細,情緒的變化起伏很大。

到五、六歲,幼兒大腦皮質的抑

制機能日益發展,興奮和抑制過程逐漸趨於平衡,皮質對皮

下的控制、調節作用也逐漸加強,這就使得幼兒有可能逐漸

減少衝動性行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更加集中、精確,從而

調節自身行為、情緒的能力及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心

理過程都日益發展起來。

可見,遺傳和成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必不

可少的物質前提,我們不能輕視它們的作用。

對於從事幼兒

教育工作的人來說,更需考慮遺傳、成熟,特別是神經系統、

大腦的生理髮展對於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以便更好地利用

這些規律來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和發展。

兒童出生後第四年到第六年,是兒童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像力,就有助於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的的勇氣。

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

「健康」包括個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

「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但由於衡量身體健康的生長發育形態指標和功能指標容易把握,而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則難以確定(目前一般只是從幼兒智力、情緒、性格、人際交往以及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的協調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來推測幼兒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比較困難。

我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變化中,家庭結構與養教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致使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

因此維護與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已成為幼兒園教師、家長及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

我們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建康心理,把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獨立性、責任感、社會交往能力和創造性等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通過健康教育,讓幼兒從小就開始學習如何做人,成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新一代。

一、把握幼兒行為動機,滿足並引導幼兒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說:「依照人類成長自然法則,用科學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階段的心理、生理成長變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給予適當的幫助,以啟發和誘導其心智與體能有效的活動,讓他們發展成未來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幼兒的行為受動機驅使,而動機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之上的。

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的心理就會受挫折。

遭受來自內在的壓力也會增加。

從而影響幼兒的情緒和行為。

認識幼兒的需要,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

將幼兒不合理的需要引導到合理的軌道上,這是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於我們是成人,對幼兒需要的認識和了解一般只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滿足幼兒的需要缺乏合理的措施;但我發現在幼兒自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一些象徵性遊戲中,幼兒會自發地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心理上、情緒上的滿足。

因此,我十分注意在各項活動中,特別是在一些象徵性遊戲中儘可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

把每個幼兒都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身需要的人來對待,使幼兒的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都得到充分的滿足。

如:小班幼兒的需要主要體現在情緒情感上,我們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了一系列角色遊戲:如溫馨的娃娃家,引導幼兒通過在娃娃家的角色扮演來體驗到家庭的溫暖,媽媽、爸爸、寶寶、爺爺、奶奶等這些幼兒身邊的角色更容易讓幼兒投入到情境中去,讓幼兒在自如的活動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自己的行為,獲得心理、情感上的滿足。

二、幫助幼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自我意識是使個性的各個部分整合、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如果出現不良傾向,就可能使幼兒發生行為問題或心理障礙。

幼兒期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幫助幼兒調整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克服過低或過高認識和評價自我的傾向,增強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識,這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每周一次的評選「小明星」的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以往由教師來決定的方式,把機會交給幼兒,讓他們自己去選,並向幼兒提出一些問題:「你認為誰能當選小明星?」「為什麼你選他?」請幼兒說出選擇的理由。

也許有的幼兒說得不合情理,如「因為我喜歡他」或「她長得漂亮」等原因,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

同時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表現,有的幼兒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缺點,有的幼兒則只說自己的不好,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要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對具有過低或過高認識和評價自我傾向的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使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儘可能與客觀實際相符合。

三、通過藝術活動,陶冶幼兒的情操

音樂、美術等藝術活動能使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釋放積聚的能量。

藝術活動作為一種審美活動,符合幼兒的美感和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華和凈化,追求真善美,排斥邪惡和醜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藝術活動的感染力去陶冶幼兒的情操。

例如我們經常利用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幼兒為家長表演學過的詩文、歌曲、舞蹈等。

在元旦的新年聯歡會上,我們為幼兒編排了舞蹈「喜洋洋」「慶豐收」「新疆舞」等,同時和幼兒一起學習並表演了 「感恩的心」手語,通過這些藝術活動,不僅愉悅了幼兒身心,激發了幼兒成功表現自己的願望,同時又讓幼兒學會了去感恩,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

四、通過系列活動,增進幼兒應付心理壓力的能力

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遇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不可避免地承受著從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為了增進幼兒應付心理壓力的能力,我們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出發,為幼兒設計了幾個系列的教育活動,如:「學習交往技能」系列、「認識自己」系列、「學習表達情緒」系列、「發揮創造能力」 系列等。

通過這些師生互動的系列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應付心理壓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與家庭合作,對幼兒實施心理干預和行為指導

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大多與幼兒家庭遭受變故、家庭生活趨向緊張,或者是家長教養態度和方式不當、家庭人際交往缺乏等因素有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積極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建立家園聯繫冊,每月定期與家長進行書面聯繫,適時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幼兒在家的一些行為表現。

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及時與家長溝通,查找幼兒形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針對問題制定教育計劃,家園配合共同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

六、教師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在社會行為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現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障礙, 其實都是社會化不足的表現。

因此,要維護與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還要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

讓幼兒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加強自我的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營養,淋浴於愛的甘露下的幼兒才會有安全感,也才能適應幼兒園環境,學會與同伴、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幼兒總是先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的愛,進而發展到愛自己,愛周圍的人。

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係。

綜上所述,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鬆、民主而又積極向上的教育環境,使幼兒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同時建立起科學的健康教育觀念,並以此來引導幼兒家長,共同協調好對幼兒的健康教育,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孩子是不是變得越來越任性的呢?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有的孩子是家長不讓幹什麼,他偏要幹什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通常孩子從兩歲開始,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開始逐步分化,常常會不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指令,變得固執己...

兒童心理不健康?看看這三種表現

[導讀]兒童處在身體發育的階段,而家長不應該光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是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個社會是浮躁的,外部環境會影響到孩子本來健康的心理,在實際生活中,心理不健康的兒童非常多。以下這些表...

0-6歲的孩子,需要媽媽們多呵護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