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孩子的脾氣,你有對策了嗎?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

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大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頗有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式。

任性,愛發脾氣是幼兒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

教師和父母如果平時對這類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糾正,使幼兒無所控制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們要挾老師和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

3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但是由於能力的關係,再加上幼兒這時候思維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點,會出現所謂的「三歲危機。

」因此,這時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愛發脾氣,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

家長要想改掉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

就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

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儘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干自己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

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放鬆環境,溝通感情,了解孩子的願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如果孩子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

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有的家長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

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嘛,哄一哄就了。

可孩子就會認為只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眼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

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

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面屈眼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凶,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呢?家長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

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

」漸漸地孩子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

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家長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

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制止。

在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志與毅力」的較量。

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

當幼兒心情焦躁,亂發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

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能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採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制服。

這樣就如火上加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

成人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面子,找個台階,讓他自己下。

有的孩子在家裡、在父母面前愛發脾氣,而在幼兒園或其他環境則表現得比較好,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暫時離開使之任性發作的環境,到親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制幼兒園過一段集體生活。

這對矯正孩子愛發脾氣、任性的缺點會有好處。

百依百順或武力解決只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

比較妥當的辦法是當孩子發脾氣時,爺爺奶奶和父母親要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遷就,而要乾脆地拒絕他,甚至不要理他,連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來。

幾次以後,孩子也就不會再用發脾氣來實現自己不合理的願望了。

使他不抱任何幻想。

例如孩子在幼兒園門口無緣無故地哭鬧著不肯回去,家長就要"硬著,心腸"送他進園,不要沒完沒了地好言相勸,甚至幾步一回頭,放不下心。

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讓他:先轉變態度,再滿足他的願望。

另外,在孩子發脾氣時,一方面要冷處理,不要被他牽著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觀察他的動態,轉移他的目標,不妨對他說,"你嗓子也啞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臉上這麼髒,先去洗洗乾淨" ,以讓他逐步冷靜下來,當你看到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緒露頭時,絕對不能對他說:"看,你又發脾氣了。

"這樣,等於從方面提醒他:你現在可以哭鬧了。

有心的家長還可以採取主動,注意"防患於未然",儘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發脾氣的客觀因素產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講清道理,儘可能不要出現"短兵相接"的局面。

前不久,德國漢堡大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扎比內.梅爾巴迪博士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氣質的孩子,提供了啟迪。

(一)活潑型的孩子,不要過分溺愛。

如果你的孩子屬於活潑型的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喜動厭靜,生命力旺盛。

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歡自己到處亂跑,結交一些同年齡的朋友,有時,還會捅出一些紕漏,干出一些讓你想像不到的「壞事情」來。

對於特別活躍的孩子,你應該不時給他一點點小小的教訓,使他從中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

如果你過分地溺愛他,完全順著他的性子來,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有可能會目空一切,無所顧忌,不知天高地厚。

(二)靦腆型的孩子,不要過於心急。

如果你有一個膽小羞怯的孩子,不要為他的不活躍過分心急。

因為他需要一定的時間或適宜的氛圍,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孩子們在一起,開始時候他可能有點兒不合群,而一旦與別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後,他們也會活躍起來。

原因在於這種類型的孩子性情溫順,「節奏」慢,若家長迫使他提前活躍起來,他們就會心裡不踏實,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三)乖巧型的孩子,不要過高提要求。

乖巧型的孩子整天不哭也不鬧,心情幾乎總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悅之中。

這種類型的孩子適應性特彆強,他們不怕生人,但對陌生人的熱情也不高。

因為這種孩子很少大聲表示抗議,所以不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往往對他們要求過高,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意志,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但這可能會導致一種不良的後果:這樣的孩子成人以後,對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問題型的孩子,不要過多責難。

問題型的孩子,常常讓父母操透了心,這種孩子時常是睡醒後就哭鬧,一天到晚很難安靜下來。

他們對新的環境總不能很快地適應,一會兒又心血來潮,過度熱情。

一會兒又心煩意亂,又哭又鬧。

對於問題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極大的耐心,不要對他給予過多的責難,更不能聽之任之,要學會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他們感覺受到大人重視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

問題型的孩子,如果教育不當的話,則有可能在長大以後,放任自流,自暴自棄

很多孩子都這樣任性,孩子的任性是慣出來的。

說不煩是假的!家有一個任性的孩子,哪個父母不頭疼?但父母們在想盡辦法「對付」任性孩子的時候,也許從未認真地思考過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任性?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

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

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兒童的責任感。

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現實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評判員身份對待兒童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

蒙台梭利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在這期策劃里,我們希望父母暫且放下牢騷和埋怨,和我們一起來努力讀懂孩子的任性,解開他們任性背後的心理之謎。

寶寶任性,媽媽抓狂

孩子的任性行為,由於年齡及個性的不同,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但下面幾種也許是家長們最為常見的。

任性表現I:你說東,他偏往西

孩子心語:我剛剛過了2歲生日,媽媽說我長大了。

長大就要有長大的樣子,我可要自己說了算。

中午吃飯時,媽媽又嘮叨著讓我乖乖坐好,不要邊吃邊玩。

才不干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樂!吃完飯,媽媽讓我睡午覺。

不,我還想看畫冊,我又不困,幹嗎要去睡覺!結果,媽媽生氣了,說我太不聽話。

嘿!我為什麼要乖乖地聽話,只有小孩子才那樣做呢!我可是大孩子了耶!

媽媽道白:這孩子以前挺乖的,可現在怎麼這麼擰?偏要和我對著幹!這對他有什麼好處?真恨不得抽他兩巴掌。

心理解析:孩子的任性,有時是年齡特徵的表現。

研究發現,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的,有較為乖順的平穩階段,也有較為棘手的不平穩階段。

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腳就像玩玩具一樣,表現很乖;伴隨著語言的發展,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到2歲左右變得更加強烈。

他們開始表現自我,凡事都喜歡說「不」,到處炫耀和濫用自己的「否決權」,進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現出來就是讓人頭疼的任性。

等他們適應這種心理變化後,會是一段較平穩的時期。

但到4歲左右,孩子又進入一個不平衡階段,情緒不穩、脾氣暴躁、任性胡鬧,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種種任性言行再次表現出來。

任性表現II:脾氣說來就來,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對著幹

孩子心語:那天,媽媽帶著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麥當勞。

我一興奮,就把雪糕蕃茄醬弄了個滿鼻子滿眼。

媽媽看見了,又開始羅嗦:看你芳芳表姐,吃東西的時候多斯文,說話都慢聲細氣的;再看你,哪像個女孩子!……為什麼芳芳什麼都比我好!那你乾脆要芳芳表姐好了。

我越想越生氣,索性把漢堡包、薯條弄得滿地都是,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

媽媽道白:我這孩子真不知哪根筋有問題,任性胡鬧起來簡直像個野小子,還一點說不得。

長大後怎麼得了!

心理解析:正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

所謂脾氣,在心理學上叫做氣質,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現的個性特徵。

傳統上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

其中膽汁質的孩子大多脾氣急,性子倔。

這樣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滿意就會和父母「頂牛」,讓人感到非常任性。

但他們的任性時間短暫,事情過去了,很快就忘記了。

任性表現III:突發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孩子心語:我想玩奇奇的遙控汽車,可奇奇太小氣了,不給我玩。

我的火一下就躥了上來:不給就搶,搶不到就打!這時,他媽媽看見了,居然去向我媽媽告狀。

好啊,想整我?以為我會怕嗎?氣死我了,哼,讓你們先看看我的厲害。

我把奇奇的小汽車使勁扔到了地上,看著它散了架,然後我還要把它踩扁。

看到了吧,我是一頭髮怒的小獅子,你們誰敢惹!

媽媽道白:這孩子從小脾氣火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沒法跟他講道理。

真懷疑這孩子有暴力傾向。

心理解析:這孩子的行為的確有暴髮型人格的某些特徵。

這類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憤怒情緒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為,其情緒和行為具有突發性、不穩定性和反覆性,給人的感覺自然是異常任性。

但孩子的行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範圍,還需要仔細觀察,並請專業心理醫生診斷。

任性表現IV:要什麼就得有什麼

孩子心語:晚上我看電視。

哇,可口可樂廣告!我要喝!媽媽說商店關門了,明天再去。

那怎麼行,我現在就要!不行?看著吧,我小施幾招,你們就會乖乖地去給我買了。

什麼招數呢?很簡單,先哭;再不行就喊,讓周圍的人都聽見;還不行,就在地上打滾或用頭撞牆。

這幾招一用,大人們就會投降了。

媽媽道白:這孩子平常都跟著爺爺奶奶,平時說一不二,被寵慣了。

老人自己也知道孩子的毛病,常當著孩子的面對我們數落他「任性,誰都得聽他的」,可我們真要管的時候,老人又總護著。

心理解析:「極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

前面分析過,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階段,這時如果家長遷就放任,讓孩子指揮一切,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過度膨脹,從而表現為極端任性,這在獨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體現尤為明顯。

而老人當著孩子的面反覆說他任性,更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引導他朝著「任性」的方向發展。

這叫做「標籤效應」。

可以說,這種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養」的結果。

當然,除了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現之外,孩子們還會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樣。

但不論何種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礎外,更有後天培養環境的植造。

事實上,任性,是家長與孩子之「戰」中家長敗北的結果。

任性之戰,一場輸不得的戰爭

親子之間是一種很奇特的關係,一方面相互依戀,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

具體到任性這個問題,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進退攻守關係,孩子不斷任性胡鬧的過程,就是家長不斷喪失權威的過程。

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愛和智力上的啟蒙,隨之淡忘的就是家長權威的建造。

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權威是必不可少的。

這權威不是懼怕,不是恭順,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尊重。

試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尊重你這個人,又怎麼會尊重你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如果說任性是孩子發起的一場指向成人權威的進攻,那麼,你是只許勝,不許敗的。

稍有半步退讓,你輸掉的不僅有自己的權威,還有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要想百戰不殆,惟有知己知彼。

我們不妨從雙方心理上的演變來分析一下,看看這場任性之戰究竟是如何打響的—

百般滿足導致貪婪

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這個觀念已經成了多數父母的信條。

但孩子的慾望是沒有限度的,特別有時會提出一些並不合理的要求。

以愛的名義,家長多會選擇退讓:就遷就他一次半次的吧!

可惜,一次之後並非家長希望的半次,而多是兩次、三次……不斷滿足讓孩子越發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長認為要求離譜、不能再滿足了,一向有求必應的孩子便會遭遇到讓他們感覺突兀的拒絕。

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自己的慾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們的記憶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滿足了我的喔!這次為什麼不行呢?戰爭的導火線就此點燃……

於心不忍貽誤戰機

但孩子一般不會一開始就真刀真槍,而是先試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偵察兵,就算被你剿滅,也損失不大—他們可能本來就對被拒絕有所準備。

但是面對理直氣壯、張小牙舞小爪的孩子,有些於心不忍的家長自己先理虧了:大人怎能跟孩子一般見識,算了,下不為例吧!這一來便讓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從而抓住你的漏洞頻頻打擊:餡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勝利」要靠自己爭取耶!

一味退讓鑄成敗局

打仗本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

就算被孩子鬧過幾回,家長如能當機立斷,沉下臉來,也還是有希望轉敗為勝的。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落個清凈一味割地求和,結果損失城池不重要,關鍵是長了對方的軍心,滅了自己的士氣。

兵敗如山倒,等到孩子嘗到了甜頭長驅直入的時候,敗局其實已經鑄成。

但肩負著教育的責任,家長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敗北,忍無可忍只好聲色俱厲、殊死反抗。

這時帶來的傷害就大了,你認為你在拒絕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認為被拒絕的是正在萌動的自我,或者更嚴重的,他認為你已經不再愛他了。

親子的和睦,孩子的成長,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

後果夠嚴重的,起因卻很簡單: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讓。

所以要想打贏這場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一開始就站穩腳跟。

人的性格形成與教育、生活環境、家庭氣氛和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學齡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穩定,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於成熟,並有很大「可塑」性。

所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應該從小抓起。

首先,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不能答應。

孩子一旦哭鬧,千萬不可打罵,就耐心給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

其次,父母的言行要一致。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好哄、好騙,往往不假思索就許下諾言,結果實現不了,造成孩子心靈的傷害和對家長的不信任。

第三,不要嚇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用一些可怕的事物來嚇唬,久而久之,孩子使變得多疑、膽小怕事。

第四,在孩子犯錯誤時,特別是犯「滑稽」的錯誤,家長不要圖好笑去模仿孩子的錯誤,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兒,分析為什麼錯。

總之,好的環境與好的教育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相信你一定會有一個活潑、可愛、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在2歲左右愛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現象。

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

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長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而4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常發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

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

所以您要想方設法制止孩子哭鬧、發脾氣。

怎樣制止呢?一定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奏效。

一、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

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

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

即使在外面也一樣。

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

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

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

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二、由於受忽視而亂發脾氣。

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

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

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

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

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盪鞦韆遊戲,等等。

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

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三、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

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

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四、因為不能延遲滿足而發脾氣。

多數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東西根本沒有耐心多等待一會兒,尤其對於就在眼前的誘惑物。

曾經有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幼兒等待15分鐘作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條件,否則,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

結果,幼兒的表現依實驗條件不同而變化;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的時間最長;有一種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兩種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

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裡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讓孩子學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媽都會立刻滿足,形成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

這樣當孩子偶爾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容易大發雷霆。

除了以上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

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

當孩子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在成人中間形成幾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勸,有人離孩子而去,還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討好,更不要當著孩子爭論。

成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溝通好,一旦孩子發作,全家人採取一致的態度。

否則他就會更加哭鬧不止。

二、家長切記自已不要經常發脾氣。

有一次在商場的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個媽媽突然抬高聲音說:「上個星期剛買過,又要買。

」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的原因是剛買過,不是不給他買。

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給孩子講清道理就行了。

可她的方法有點走樣,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孩子向外走,孩子則鬧著往裡拽。

媽媽脾氣大發,啪啪打了孩子兩下,孩子哇地哭了起來。

於是,這個媽媽不上分說拖著哭著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

有了這麼一個好發脾氣的媽媽,不想讓孩子發脾氣都難。

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亂發脾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任性怎麼辦?

  孩子任性的表現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

獨生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問:我的孩子快三歲了,平常家裡人都寵著他,造成孩子的脾氣很大,稍有不順心便要大哭大喊,甚至躺在地上打滾。真不知該怎麼好?答: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

幼兒愛發脾氣怎麼辦

兒子3歲半了,可是我發現他最近很容易發脾氣,一點點小事情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哭鬧起來就停不住,他每次一鬧搞得一家人都不開心!為此,我們作為父母,看到孩子這樣,也是好著急,也好心疼!我在網上搜索了...

寶寶脾氣大怎麼辦?看看別人家媽媽怎麼收拾的

有些孩子外表很可愛,但是脾氣非常大,如果有什麼事情不順他的心,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他可以鬧個天翻地覆,大聲哭鬧、在地上打滾,或撕扯自己的頭髮、衣服,或抱著成人的腿部賴著不走,耍盡花招,讓父母無...

"別讓孩子出問題"在安全管理上的意義

  家長B:不給寶寶要挾父母的機會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就吃飯後才可以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

孩子脾氣不好怎麼辦?媽媽需要知道的糾正方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脾氣不好的孩子,換句話說就是太任性。任性的孩子通常會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等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 其實任性是小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

孩子太任性「媽媽,給我巧克力!」玩得滿頭大汗的林林跑回家裡,對媽媽說。「下樓的時候不是剛吃過嗎?再吃牙會壞的。」媽媽不同意。「我就要,就要!」林林跺著腳嚷起來。 「鬧!再鬧你爸爸回來又該揍你了。...

不要再冤枉孩子發脾氣了,是你錯了

文/白樺蘇蘇約了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家裡玩。蘇蘇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來招待小朋友。兩個孩子玩得挺愉快。本來,如果事情一直這樣下去,也就沒什麼了。可是,即將結束遊戲時,那個小朋友忽然從包里取出一輛遙...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 如何改善

孩子發脾氣的定義是什麼呢?發脾氣是指兒童在受到挫折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在各年齡階段均可出現,以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更為常見。該行為的發生與兒童的素質及所受的教育有關。困難氣質兒童易於出現這種現象。父母...

寶媽該怎樣爬過「幼兒叛逆期」這座高山?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孩子有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幼兒叛逆期...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如何控制這洪荒之力?

近日,有家長留言,詢問如何養成孩子的好脾氣。或許,您已被孩子的壞脾氣所困擾。也許一言不合,他就撒潑耍賴、扔東西、破壞物品……面對這種境況,也許你再也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立即火冒三丈回應過去。...

3-8歲孩子任性,是你慣的嗎?

如果家裡有個任性的孩子,往往弄得家長又氣又急,打也不成,說也不聽,家長一點辦法都沒有。那麼,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