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常犯錯誤,十有八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小孩成長,生活誠品與您一路同行!

沒有人懷疑父母對小孩的愛心,但在一些錯誤認知的指導下,你的一些行為也許正在傷害著你的小孩。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家庭的希望,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全面發展上多下些功夫。

父母不僅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引領者,知識技能學習的教授者,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示範者。

由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早,影響時間最長,應給孩子更多關愛、保護、尊重和理解。

父母只有採取科學的育兒方法,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才能在家庭教育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不允許孩子失敗、犯錯,必須完美

孩子認識世界並非只有教育灌輸一條渠道,要想學會如何獲得成功,就必須經歷挫折和失敗。

成年人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孩子也能在失敗中獲得經驗教訓,且對教訓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孩子之所以會犯錯,主要是缺乏經驗。

如果父母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知道犯錯也會獲得父母支持,在犯錯中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才能明白成長中沒有錯誤只有教訓,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探索實踐慾望。

然而,中國絕大多數父母並不希望孩子犯錯,一旦犯錯便會批評、責罵甚至懲罰,這種家教方式非但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膽怯、退縮甚至叛逆等不良傾向。

正確做法:父母應體諒和包容孩子的過失,給孩子解釋犯錯的機會,引導孩子尋找犯錯的原因和改正方法,才能增強孩子對所犯錯誤的認識,更有利於提高孩子改正錯誤的主動性。

二、過於注重知識早教,與幼兒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實際上,年幼的寶寶會以關懷、愛護、撫摸、親吻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親情教育為主。

寶寶喜歡通過肢體的觸碰去探索這個世界。

大部分中國媽媽卻更希望自己的寶寶贏在起跑線,各種教育機構就抓著家長們的心理,打著早教的招牌,開設各種培訓班。

  繪畫、舞蹈、奧數這類培訓班已經普遍在早教行業。

但更有報導說,有部分機構居然有貴族式的培訓班。

讓孩子過早的接觸成人的生活方式對孩子是百害而無一利。

再者玩是孩子的天性,過多的培訓班占據著孩子的課餘生活,讓孩子過上機械般的生活。

日後出現新鮮事物也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創新方面也自然空缺了一塊。

也讓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

三、剝奪孩子玩耍權利,不斷加碼各種學習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以玩耍和不知疲倦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助於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

如果父母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盡情玩耍並給予適當幫助,不但會給孩子帶來快樂,還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

可惜,孩子們的玩耍時間都被父母剝奪了。

從學會說話就要求學這學那,似乎孩子的學習只能靠父母來教授。

孩子上學後,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還得接受父母的家庭輔導。

好不容易熬到寒暑假放鬆一下,可不管自己願不願意,都得把時間交給興趣班或特長班,弄得孩子疲憊不堪。

父母督促孩子多學少玩,出發點是打牢學習基礎,可實際上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內在學習動力,厭學和逃學無不與父母剝奪孩子的玩耍權利有直接關係。

正確做法: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勞逸結合,在完成基本學習任務後盡情玩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

四、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勞太多

不少家長都會感嘆外國的孩子自理能力強,小小年紀就試著拿起湯匙自己進食,並且鞋子是自己穿的書包也是自己背的。

但是中國媽媽們還是堅持著傳統的「那一套」。

不論是餵食還是衣食住行都一手為孩子包辦。

  就拿餵食來講,進食是每個人的天生的本能。

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飯了,當孩子剛開始接觸時,會把湯匙拿在手中擺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

直接翻到碗都是會發生的,媽媽並不需要太緊張。

只要適當的做一些輔助的引導動作即可。

在寶寶幼兒時期儘量可以讓他多觸摸多動手,這非常有利於寶寶日後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

五、忽視親子平等溝通交流

人一出生就具備溝通交流能力,雖然剛出生的嬰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但親子交流能減輕孩子的孤獨感。

孩子牙牙學語時的親子交流可以傳遞感情,一起遊戲則能幫助孩子獲取知識,有助於密切親子關係。

隨著孩子學會說話和好奇心增強,父母應臉對臉及時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這種平起平坐的親子交流更像朋友聊天。

父母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尊重,遇到問題才願意跟父母講,孩子也會成長得更陽光可愛。

然而,有些父母似乎更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散睡和學習情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表現出不耐煩,與性有關的問題更是搪塞了事。

還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打好學習基礎,本就不多的空閒時間也用於輔導孩子學習或檢查作業,根本無暇顧及親子溝通交流問題。

親子溝通不暢的危害性很大,孩子有了心事不願意跟父母講,父母也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幫助,哪還談得上教育引導?

六、生存焦慮引發的急功近利,干擾了孩子從容的成長

現在的家長都處於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不免會因此產生焦慮也影響了育兒觀,恨不得孩子在早期就體現出智慧超凡的傾向。

對於孩子「晚熟」耿耿於懷,顯示非常著急。

其實孩子的開化有早有晚,而且有階段性的,拔苗助長只會影響到孩子成長。

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本應該是在3歲以後進行,孩子上小學之前的知識技能教育,應該注重過程學會了什麼,而一味去追求拿到什麼樣的好成績,培養孩子出於興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慾,一種從容、樂觀面對事物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曆程很重要。

七、家教缺乏系統規劃,教育混亂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與補充,家長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接受灌輸或模仿,孩子都是在家長的教育引導下長大的。

在我國傳統家庭中,並非只有父母在教育孩子,幫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也在從事隔輩教育。

很多家庭由於缺乏系統的育兒方案,教育孩子的步調很不一致,很容易給孩子傳遞混亂信息或矛盾信息。

比如,孩子犯同一個錯誤,爸爸說該這麼做,媽媽又說該那麼辦,隔輩老人又說沒有關係。

這種矛盾信息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便會依靠包容自己錯誤的那位長輩,既無法保證教育孩子的效果,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因此,家長應貫徹科學育兒方針,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制定系統家教方案。

由於這方面的教材很多,故不再贅述。

在家教實施過程中,也要堅持以父母為主、隔輩配合的原則,尤其老年人切勿在教育孫輩上本末倒置。

八、以孩子為中心,過分溺愛寵愛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

這樣一來,寶寶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重要。

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不懂愛。

正確做法:把寶寶看成是家庭成員之一,吃東西時,無論父母愛吃與否,也要讓寶寶分給每人一份,讓寶寶學會分享,懂得關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了寶寶。

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著會摔倒,會累著,於是喜歡用車推著寶寶或是抱著寶寶。

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小,協調能力、大肌肉的鍛鍊都不夠,活動能力就特別差。

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家人總是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寶寶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父母挺身而出,為寶寶討公道, 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寶寶今後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

其實,孩子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

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

正確做法: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自己爬起來,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九、完全照書本養孩子,不知變通

許多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為標準餵養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

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1歲半會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寶寶不會,就異常著急,以為是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問題。

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

有的可能說話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個寶寶的成長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正確做法:把書作為參考,一旦覺得寶寶與書上說的哪點不一樣時,不要著急,綜合考慮寶寶的發展,比如不會爬是不是因為穿得多啦,不會說話是不是因為沒給他說話的機會。

十、輕易許諾,但言而無信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喜歡許願承諾,你考到全班前2名,暑假就帶你去玩」「你考上XX名牌大學,我就給你買最好的電腦」,可孩子通過努力達到目標之後,家長卻把許諾的事忘記的一乾二淨了。

殊不知,孩子與家長是平等的,父母輕易許諾,言而無信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欺騙了他們,會對家長非常失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媽九錯 國人經常犯的育兒錯誤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的很多家長,在育兒上面還是抱著很多老套的觀念。比如讓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帶孩子,自己不親自照顧;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工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