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3歲決定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Q推薦: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大,七歲至老。

」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到七歲左右可以預測他一生的狀況 「3歲看大,7歲看老」,一個人的性格在其7歲之前就已經大致成型了。

3~6歲:人生第一個動盪時期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大,七歲至老。

」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到七歲左右可以預測他一生的狀況 「3歲看大,7歲看老」,一個人的性格在其7歲之前就已經大致成型了。

孩子在7歲之前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所形成的性格,會對孩子將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響。

所以,在7歲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並採取積極措施,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給孩子未來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發展的關鍵期;

  •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3歲左右是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時測得的智商定為100%,那麼其中50%在3歲前發生,由此可見,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抓住3歲前這一關鍵期十分重要。

一生的競爭力,就在3歲、7歲、10歲

研究表明,7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孩子3~6歲的時候。

孩子在3~6歲的時期是「潮濕的水泥」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 方式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影響孩子今後生活的一些重要性格也在這一時期初見端倪。

在這一時期內,加強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性格,成為快樂、自信和受歡迎的人,但是優秀的性格特質不會自動在孩子身上出現,需要父母的精心培養和長期努力。

而孩子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性格的徵兆,對於這些徵兆,父母要及時發現,並徹底根除。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個徵兆,父母就要及時進行幫助和干預。

1.害羞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家的時候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是一到陌生環境裡,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完全失聲了。

而最令家長感到尷尬的是,當好心的長輩跟孩子打招呼或者逗孩子玩的時候,孩子突然蜷縮成一團,往父母的懷裡鑽。

害羞的孩子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而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

害羞的孩子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很有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否定自我。

2.脾氣暴躁

脾 氣暴躁的孩子,當他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就會賴在地上,大哭大叫。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進行哄勸、呵斥、教訓甚至打罵,但所有努力都嘗試 過後,父母會發現孩子依然蠻不講理地在哭鬧,或者父母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把孩子「安撫」或者「鎮壓」下了,過後這種事情還會一次次發生,弄得家長筋疲力 盡。

3.缺乏自信

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時往往缺乏自信,什麼事都不敢幹,表現得很退縮,這讓父母感到很沮喪。

儘管父母經常用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常常將「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掛在嘴邊。

4.不合群

家長會發現,有些孩子可以很容易跟別人相處,和別人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而另一些孩子則是「另類人物」,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讓同伴反感。

這些孩子常常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與別的孩子一起玩遊戲。

身為父母,如果孩子出現以上現象,就要及時採取措施加以糾正了,否則就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1. 對於害羞的孩子

父母要讓孩子事先有充分的準備。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他就不會那麼緊張、焦慮和不安,怕羞的情緒也會減少許多。

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多認識一些人,以減少孩子的緊張感。

此外,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克服害羞了。

2. 對於脾氣暴躁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讓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尖叫、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不好的行為。

父母要給孩子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當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將其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等安全方式進行發泄;還可以讓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也還可以教孩子通過調整呼吸來使自己平靜下來,或者以其他更健康的方式發泄情緒。

3. 對於缺乏自信的孩子

父母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

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4. 對於不合群的孩子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這主要表現在全家人和睦相處上,大人要關心小孩,子女要關心長輩,切忌以孩子為中心,處處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凌駕於父母之上。

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打罵,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另外,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 子交朋友。

父母閒暇時常帶孩子到有小朋友的人家去串門。

在孩子帶其他小朋友到家裡玩時,父母要表示歡迎,並鼓勵孩子熱情接待。

家長還可讓孩子多與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這是最好的互補法。

迄今為止在心理學領域產生最大影響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兒童個性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

(1) 口唇期,0~1歲,吃奶和吸吮給兒童帶來最大滿足;

(2) 肛門期,2~3歲,排泄給兒童帶來最大快樂;

(3) 性器期,3~6歲,這是一個激動不安的時期,性器是兒童快樂和滿足的主要來源。

男孩子出現戀母情結和閹割焦慮,因此極力模仿父親,以父親自居;女孩子出現戀父情結和陽具羨慕,想和「情人」分享陽具,開始吸引異性的注意力。

(4) 潛伏期, 7~11歲,內部驅力投入到學校學習和大運動量遊戲中去。

(5) 生殖期, 12歲以後, 主要活動是建立友誼,謀求職業,求愛和結婚。

弗洛伊德認為3~6歲這個階段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到3歲時會突然發生很大變化,有些孩子變得非常不聽話,固執,任性,有的孩子情緒突然變得很不穩定,在3~4歲的孩子中,男孩的戀母情結和 女孩的戀父情結表現相當普遍。

而在此之前,這些特徵就不明顯,在此之後,這些特徵又慢慢消失了。

所以在心理學界,人們把3歲左右稱為一個關鍵時期。

為什麼在3歲左右會出現這些明顯的變化呢?這是因為,3歲兒童的大腦發育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相當好,他們的語言已經接近成熟,生活經驗也積累了很多,認識能力有了巨大的進步。

特別是,3歲 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脫離開大人的幫助自己走路,如果沒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遠的路。

所有這些發展都使得3歲左右的小孩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們開始意識 到,「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可以自己幹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獨立地吃飯、拿取東西,也可以對事情做出基本的判斷了。

例如,他們知道,剛從火爐上端下來的鍋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時候,只要一拉開關,燈就能亮,他們如果渴了,能夠自己到冰箱裡尋找喝的東西,餓了,會從家裡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愛吃的東西充飢;晚上躺在床上,他們會要求媽媽給自己講個故事再睡覺等等。

總而言之,3歲小孩的本事變得比過去大得多,他們會不斷地向爸爸媽媽提出各種要求,如果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大哭大鬧,比如,在玩具商店裡,如果他們想要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而媽媽不答應買,他們就會躺在地上打滾,而不顧媽媽丟面子。

3 歲小孩也比過去更可愛,因為他們總是說出一些令大人噴飯的話,干出一些讓大人驚奇的事情。

一個小女孩,誰也沒教她,她會自己靜靜地坐在媽媽的化妝檯前,往 嘴上塗口紅;一個小男孩,會拿起爸爸的電動剔須刀,在臉上亂比劃。

當看見媽媽為什麼事情傷心的時候,他們會緊緊抱住媽媽,想安慰她。

3歲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每天都在進步,他們的知識經驗,認識事物的能力、社會交往技能、語言、思維,一切都在向前進步。

3歲這個關鍵時期過去之後,孩子的心理發展並沒有馬上平靜下來,您會發現,他們身上又接連出現了其他問題,比如,他們的語言發展很快,但是思維發展較慢;他們做事情,想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和8~9歲的孩子相比,他們還顯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講道理;他們有時很任性,不聽話,想自己做事,但有時又非常 依賴大人;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但是有社會意義的事情,則不那麼願意做;他們的情緒還很不穩定,仍然會動輒大哭大鬧;他們與 小夥伴的關係也還很不穩定等等。

總之,直到上小學之前,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幼兒的思維與學習11孩童的思維

從2歲到6歲,兒童智力發展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各種符號。

例如,語言就是符號,象徵遊戲也是符號(這個大圓圈是爸爸,那個小圓圈是我),說自己做的夢還是符號(在夢中出現了各種各樣非現實性的幻想)。

但 是,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仍然是自我中心的。

例如,他們還不能鑑別詞語和詞語所指的東西,不能鑑別他們自己創造的遊戲、夢幻符號和現實之間的差別。

他們認 為,名稱都是事物固有的,一個物體只能有一個名稱。

當他們知道了理髮館是給他理髮的地方之後,他會問「髮廊是幹什麼的?」

幼兒的自我中心主 義主要表現在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中。

例如,一個孩子給另一個孩子講VCD機怎樣用時,他會使用一些模糊的術語,像「往前轉」、「往後停」之類,等他講完之 後,另一個孩子還是不會使用VCD機,因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這個時候的幼兒還不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或他以為詞彙所包含的信息比 實際的多,他相信,含混的「東西」也能表達物體的性質。

所以,這一階段的幼兒還不能清楚地鑑別符號和符號所代表的東西。

到了5~6歲,幼兒的具體運算能力開始發展,他們已經能夠算簡單的算術,也能夠區分符號和符號所代表的事物。

例如,6歲的小孩已經知道「家用電器」不僅包括電視機、電冰箱,還包括空調機、洗衣機、電風扇等家庭用的所有電器。

而4歲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5~6 歲兒童在考慮問題時,已經能夠同時考慮兩個元素或兩種關係。

比如,把水從一個高而瘦的杯子裡倒進一個矮而粗的杯子裡,他們知道,水沒有變少,也沒有變多, 這就說明,他們已經能夠同時考慮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徑這兩個元素,他們知道這兩個元素是互相補償的。

同樣,他們也知道了,把一塊麵糰擀成一張面積很大的餅 時,麵糰里的面並沒有增多;把一根很長的繩子纏成一團時,繩子也沒有變少;一個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頭髮時,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對自己3~4歲孩子智力發展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對他們的情緒、興趣和態度的關心。

這些父母不懂得,強迫一個小孩子學習一種專門的知識,會使他產生對學習的反感。

這種消極情緒對他將來的學習是不利的,它所產生的負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學到了字母、數字和算術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認為,孩子的思維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卻離成人很遠。

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

事實恰恰相反。

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維上離成人很遠。

一個孩子偶爾從同伴那裡學來了一句髒話,父母就斷定孩子懂得這句髒話的含義,於是打罵孩子一頓了事。

其實,孩子說的這句話,他自己並不一定懂得。

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對他進行教育,我們可以告訴他,有些話聽了讓人高興,有些話讓人討厭。

你說的這句話就讓人討厭。

有些孩子說髒話,只是在試探爸爸媽媽的反應,一旦發現父母的反應不愉快,他們以後就不再說了。

4~5 歲的小孩語言已經發展得相當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經達到伶牙俐齒的地步,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思維發展還相當不成熟。

您可能發現孩子能認出幾十種牌號的汽車, 能滔滔不絕地複述從幼兒園裡聽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個粗矮杯子裡的水原封不動地倒進一個高、細杯子裡的時候,孩子會說,水變多了。

你把原來挨在一起的5 塊糖擺寬一些,他會說糖比原來多了。

在遊戲中學習

孩子的學習常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這 與我們成人不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學習得最好的時候,常常是靜靜地坐著傾聽的時候,比如聽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一本書。

孩子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心智活 動或思維。

他們只能通過對事物進行實際操作來學習,不管這些活動是搭積木、玩洋娃娃還是過家家。

舉個例子,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是怎樣學做飯 的。

老師教給他們剝豌豆皮,削胡蘿蔔皮和土豆皮。

在幹這些活的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須削皮和怎樣削皮,要煮湯的豌豆必須剝皮。

他們通過觀察了 解到,開水怎樣把蔬菜燙軟了,煮熟了,又怎樣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雞蛋和肉)變硬了。

他們還知道了,食物在烹飪之後的顏色和重量都有變化,等等。

所以,做飯這一活動不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過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語言豐富和數學實踐的機會。

所以,幼兒不是消極的學習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得好,「遊戲就是兒童的工作」。

在遊戲中,兒童從事各種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又慢 慢地被內化為思維活動。

相反,讓兒童靜靜地坐著學習,對他們的成長不會產生持久的作用。

只有讓兒童通過積極應付環境而獲得的東西,才能長久地得到保持。

幼兒不適合於規則學習

成年人常常錯誤地認為,幼兒可以按照規則來學習。

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但是孩子總是不聽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幼兒還沒有內化的思維,他們很難把外部規則內化為自己的需要。

結果,他們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別人幫助時說了「謝謝」,明天又忘了。

幼兒不能掌握外界強加的規則。

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通過遊戲來學習,所以,對幼兒進行語法、數學等正式教育是不恰當的。

因為無論閱讀、學拼音,還是學習數學,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規則為前提的,這種方式不適合於學前兒童。

但是,另一些學習活動可能適合於幼兒,如學習寫字、認拼音字母、學習打字等等。

這些學習可以為以後的規則學習打下基礎。

快速學習與融會貫通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對孩子來說,縱向的加速學習比橫向的融會貫通更重要。

例如,學習數數,他們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從1數到10000,學習閱讀,就希望孩 子儘快地能夠讀文字很多的書。

為什麼這種願望是不切實際的呢?因為,假如學習對孩子來說沒有樂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會高,他們的情感還會受到傷害。

當您花了很多錢,給孩子報了鋼琴班、書法班、舞蹈班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孩子是否有興趣學習這些東西。

誠然,孩子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並不喜歡這些東西,他們的學習是被迫的,他們忍受著巨大的壓力學習,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他們的情感可能會受到消極影響。

這些,他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

所 謂橫向的融會貫通,指的是,我們不求孩子在某一個或幾個專門技巧上有大的長進,而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多種多樣的材料,讓他們擴大知識面,把各種知識融會 貫通起來。

例如,認識了圓形或方形,以後,不要再讓他學習新東西,而是讓他熟悉他所見到的各種圓形和方形,這樣做,有助於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圓形和方形的 概念,為今後學習更高級的幾何學作了準備。

當孩子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知識材料之後,他們就能對這些材料進行橫向的比較、分類、排序等等,例 如,讓他們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類別和大小分類並排序,如果他們做得很好,就意味著他們為今後的學習作了準備,這比僅僅學會數數、算術 的孩子將來的發展可能更好些。

為了考試忙著死記硬背的學生,和經常看課外書進行規律性學習的學生相比較,情況也很相似。

這兩個學生在考試成績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個廣泛閱讀課外書、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學生,今後的學習可能更輕鬆,因為他為下一步學習作的準備更充分。

想 方設法教給幼兒一種專門技巧和知識的父母,客觀上好像是在教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其結果,對學前兒童來說,這些知識很可能是短命的。

幼兒期個性發展的主要任務

我們在引言裡已經提到,幼兒時期的智力發展狀況並不能預測孩子長大以後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們的個性發展卻能夠預測。

可以說,3~6歲期間,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徵,比整天關注他們的智力發展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麼,對學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孩子掌握那些為上小學做準備的知識,如會數數,會算5以內的加減法,會背乘法口訣,會認識多少漢字等等,也不是象我們現在多數父母想的那樣,培養孩子遵規守紀,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而是在個性和社會性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認為,3~6歲兒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遊戲活動,親身體驗他們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培養一種目標方向感和自主性、創造性。

例如,當你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教他學習一個數字或漢字,他聽您說到學這些東西將來會有用的時候,有目標方向感的孩子會非常好奇和認真地聽你講,認真地學習和 掌握,而沒有目標方向感的孩子就顯得比較無動於衷;又如,當幼兒園老師在班上拿出一個軍艦模型要講解的時候,孩子們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目標方向感的孩子 會非常感興趣、非常注意地聽老師的講解,下課之後,他可能對別的孩子說,我長大要當一名海軍,要開軍艦,象剛才老師上課時拿出的那艘一樣。

而缺乏目標方向 感的孩子,可能對軍艦模型不感興趣,也沒有什麼感受能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及時發現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現的這種目標方向感,給以及時的強化 和鼓勵。

這種目標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產生雄心壯志、遠大抱負和主動精神的基礎。

有多年幼兒教育經驗的教師普遍反映,那些後來考取名牌大學、成 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兒期就表現出這種萌芽般的雄心壯志的孩子。

他們在幼兒園裡就表現出了高於別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文章來源:網絡

微信搜索關注「童商第一課」,了解更多幼兒教育相關內容。

童商早教概念提出者,O2O體驗式早教的踐行者。

目前運營童商早教自媒體平台「童商第一課」和線下校區「3Q兒童商學院」兩大品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早教音樂對幼兒成長有多重要?

幼兒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幼兒音樂教育。上個世紀末以來,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幼兒音樂教育尤其重視與關注,社會對幼兒音樂教育在精力、物力、財力...

家長必知的15個孩子成長敏感期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

一個決定孩子一生的成長階段!

中國有句民諺:「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意思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預測他老年時的心理、行為表現;而到七歲左右可以預測他一生的狀況 「3歲看大,7歲看老」,一個人的性格在其7歲之前就...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有道理嗎?

帶孩子外出溜達的時候,碰到年長的大爺大媽們,總會聽到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他們看到孩子懂禮貌就會誇獎說「三歲看大,這孩子長大了也懂事兒。」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小孩子三歲時候的脾氣稟性,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