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聽話?也許我們需要換一種方式表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早上收到朋友的一個緊急求助。

說孩子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情發脾氣,發起脾氣來特別暴躁,和孩子嘗試更好的溝通嘛,一點用都沒有,反而更加愈演愈烈。

「都說什麼同理心、共情好用,但是到我家孩子那裡怎麼越來越不好用,這同理心和情緒管理的道理到底是不是太假了?」朋友氣沖沖地說。

朋友所經歷的事情很常見,我們常說很多時候需要平和心看待孩子的任何行為,但是有時候真的不容易。

為什麼同理心,

有時候會不管用了呢?

同理心有一個場景是不適用的,那就是,當你在說謊的時候。

我們常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坦誠以待,大家需要真的看到或理解到對方的想法,才可以進一步更好的交流

道與術的區別在於,我們是否只注意到了囫圇吞棗的術而忽略了術中之道?

我們和孩子表達「沒事的,弄髒了沒關係」的時候,我們是否自己本身也真的認為如此?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非言語信號」。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的話是不是真心的,其實孩子是感覺得到的。

當人在表達並非本意或者敷衍態度的時候,人的肢體動作很多時候會隱現了自己的無意識,孩子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對孩子無計可施,

只因希望孩子行為守恆。

很多時候,成人對於孩子無計可施,是因為希望孩子可以行為守恆,穩定、可控。

但是一個人的狀況和處理事件的能力,很多時候是根據不同的情境來變化的,我們提到「自制能力」,也是這個意思。

對於成人來說,我們尚且不能做到完全自製,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又如何能夠完全守恆呢?

我們可能也曾經這樣子說過:

「趕緊把衣服穿上,否則我們就不出去玩了。

「又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怎麼說你才聽得懂呢?」

「你看,我就說了你這麼做果汁就都撒出來了吧。

裡面的潛台詞是:

因為需要出去玩,所以孩子趕緊把衣服穿上是最高效的辦法;

因為收拾玩具是一件麻煩的事情,所以孩子不應該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

因為把果汁弄出來會弄髒衣服且浪費,所以孩子不應該這麼做。

這些假定會讓我們在處理孩子的行為過程中產生一些想法,「孩子究竟怎麼了,我明明一直孜孜不倦培養孩子,但孩子就是學不會」。

而不知不覺中,我們也把把親子關係當成了部門主管和下屬?父母是整個關係網絡的第一話事人,並且有主導權,孩子是整個關係中的輔佐和助理。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和穩定,擁有一個良好且獨立的個性,但是這些想法其實早已背道而馳。

其實坦誠相待,

才是解決困境的破局之道

有時候,關係的重構是建立在對話的基礎上,而誠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承認和接受事實,反而是孩子想要的。

「媽媽很心急,因為出門如果太晚了我們就會錯過了藝術館開門的時間,所以我也好希望我們可以快點把衣服穿上」

「媽媽很擔心,玩具在家裡到處都是的話,我很擔心你跑來跑去,會被絆倒。

「媽媽覺得很可惜,果汁撒在地上我們就喝不了了。

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便在孩子搞砸了一切事情之後。

因為只有真心的話才能夠在孩子內心引起回聲。

在無解的時候,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

如果我們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不知道怎麼做孩子才開心,或者如何幫助他重新恢復頻道,我們可以把球拋回給孩子,引導他去思考。

「你想怎麼樣呢?」

「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合適呢?」

「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忙的呢?」

當父母俯下身去詢問的時候,其實這些簡單的話已經可以啟發孩子去思考問題,放手先讓孩子試試看,然後在一旁關心,不出手干涉細節,最後如果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和孩子一起解決的。

「你現在很生氣,媽媽能感受到你的生氣,你看你的小手都握得好緊呢。

如果你願意的話,媽媽想和你一起來嘗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好嗎?」

不管是失敗或者是成功,對孩子認真辦事的態度和過程進行認同,然後我們再一起找到解決的辦法,讓孩子藉助自己在找出事情答案的過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獲得成功,一點一點積累自信。

孩子的能力的發展一定是通過不斷的實現自己內心的想法得到鍛鍊的。

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一起坦誠、坦白視之,也許會是另外一個解決之道。

查看更多相關文章,歡迎關注樂貝通公眾號。

老師園長請關注"幼教園長聯盟」LBT-TYCZ 家長請關注「童憶成長」lbttycz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尖叫?父母一定要重視!

小北有一次過海關,碰到一個大約3歲的萌萌的小女孩,突然大聲尖叫,原本嗡嗡聲的過關大廳,一下就像半夜的煙花綻放。以為年齡約60多歲的老奶奶一臉嫌棄,說「真是沒教養的孩子」。聲音不大,但足夠附近的人...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孩子不聽話?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開始不聽話了,是怎麼回事?我說東,孩子偏往西,越說道理他越不聽!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的孩子到底還能打嗎?在百度搜尋引擎輸入「怎樣教育熊孩子」,顯示出的結果有7,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