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證考試作文之論證素材匯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文對於很多的考生來說始終是一大難題,面對著教師資格證考試就10天,那顆如同熱鍋上螞蟻的心,勤小思那是真心的懂得啊!這不勤小思趕快與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下教師資格證考試論證的素材,供各位考生參考。

六句家庭教育箴言 家長必須知道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我接觸過這麼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全國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第三句: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地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第四句: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

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迴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

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第五句: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教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

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訊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一些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孩子的童真童趣,在這個時期,是你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的最好時期,在這個時期,你可以和孩子打成一片,親密無間。

對孩子要誠實守信

孩子的世界雖然說是單純的,但是如果你要是欺騙了他的話,那麼他也是會記住你的,即便是他嘴上不說,在他的心裡你就是一個騙子,不值得信任,所以說,你要對孩子講信用,對孩子做出承諾就要遵守,這樣孩子才會將你當成值得信任的人,你才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的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是要哄的

對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小孩子一般都是很乖巧的,只要你告訴他一個道理,即便是他現在還不理解,他也是會記住的,會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歲月里按照你的道理來做事的。

而如果你使用暴力的話,雖然會讓孩子現在按照你的說法去做,但是你不可能贏得孩子的認同,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反抗你的。

寵愛孩子要有度

對小孩子寵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夠太過了,如果你顧偶遇寵愛孩子,會是孩子養成一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過分的寵愛下,孩子事事順心,要什麼給什麼就會讓他迷失自己,當他在有一次想要一樣東西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會給他的一種世界拋棄了他的感覺而怨天尤人,這對孩子的成長史極為不利的。

孩子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孩子並不是你的物品,不是你私有的,他們也需要自己的私有空間,他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可以去找小夥伴玩耍,不要限制孩子的私人空間,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說「去找**玩去吧」那麼他就會很高興,就會很容易親近你。

當孩子和小夥伴鬧了矛盾時要教育

幾個小孩子在一起玩耍並不會一直和和睦睦,也是會有矛盾的,在這時,你不要去干涉孩子之間的矛盾,你所要做的就是去教育他,而不是和孩子說「那孩子怎麼那樣,回來我去揍他」之類的話,通過你了解的事情來對孩子分析事情的對錯,然後給他建議,讓他自己去解決矛盾。

孩子之間矛盾是很容易解決的,解決之後他們又會像以前一樣,並不會有什麼隔閡的。

沒事的時候多和孩子交流

平時沒有事的時候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想的是什麼,然後你在考慮要如何和孩子拉近距離,並同孩子一起做做遊戲,享享親子的樂趣。

對孩子多鼓勵

當孩子做出什麼事的時候,要學會鼓勵,孩子都是喜歡被表揚,被鼓勵的,特別是自己的父母的鼓勵,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最值得開心的事情了,一句鼓勵的話語就可以很好的將你們之間的心緊緊相連起來了。

和孩子相處要像朋友一樣

孩子和你都是處於平等地位的,並不是說孩子是你生的,你就比他高多少是的,你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會使你和你的孩子少一些距離感,多一些親密感。

培養孩子的興趣

通過你的觀察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對這個或那個感興趣,你就要培養他的興趣,不要對孩子說你這是歪門邪道,這是對孩子的否定;要在它的興趣上加以引導,讓孩子在他的興趣走到更遠。

多陪陪孩子

對於那些不在孩子身邊,將孩子放在爺爺奶奶的父母,他們要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由於孩子平時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人一般都會比較溺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比較疏遠,這類父母要話費更多的時間來和孩子溝通交流,或許孩子會在爺爺奶奶那裡養成一些壞習慣,你們要注意加以引導,慢慢來,這種事急不來。

不要將你的孩子和別人比

你要記住,你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別人的孩子再怎麼樣那也是別人的孩子,你將你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那本身就是對你孩子的否定,當你和孩子說「你看看**,你在看看你」的時候,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已經拉遠了。

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哪些地方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哪些地方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從而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相應的指導。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全然的接納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特質,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

那麼,怎樣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呢?

1、父母無法給與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若手上沒有糖,如何給孩子一顆糖?如果本身不快樂,如何帶給孩子快樂?如果對自己也不能接納,那便無法對孩子接納。

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是個有能量給與的父母。

2、孩子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

孩子的情緒並不屬於你,不要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用心傾聽,並表達理解,反映孩子的當下狀態,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與行為。

如果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自己也情緒起伏、言行失控,不但無法協助孩子,還會加深對抗。

3、珍貴的關係是由細小處點滴累積而來的

要珍惜與孩子的每一個互動,不是等待大事發生時才出面處理。

總期待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參與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許多小而珍貴的機會。

珍惜每天細微的相處,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果不能用心於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協助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4、重要的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事後你做了什麼

父母不是完人,總有判斷不當、處理不周的情況。

但是父母不要為內疚所困,擔心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

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改變自己。

如何在事後理性響應、說明,在坦誠中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與負責的行為,也同時示範了如何修補、維護關係的態度。

5、當無法接納事實時,給予想像的空間

孩子常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與攻擊力要發泄,因此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

孩子可以藉由想像得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獲得的東西,表達出真實生活中不會被接受的情緒和希望。

因此,如果不是有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透過遊戲、畫畫、說故事等,可滿足孩子具破壞力的「想像」。

不過度限制孩子的想像,就能幫孩子的壓力找到出口。

6、精簡說話

過於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也讓孩子失去注意的焦點。

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別讓孩子聽了一大篇,結果什麼也記不下來。

讓重要訊息能夠進入孩子腦中的方法就是要精簡明確。

如何跟孩子的心靈親密溝通

常常有父母發愁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總是沒說兩句就沒話說了,想再問點什麼他還嫌煩。

也有少數父母擔憂地傾訴:我沒讀過什麼書,孩子越大就越擔心,不知道該跟他聊些什麼。

對此,筆者採訪了幾位教育專家,結合一些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常見錯誤進行解析,給出一些基本建議。

誤區一:問的問題太寬泛,孩子沒法回答

建議:問小,不問大;問具體,不問抽象

很多父母愛問下面的問題:「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啊?」、「你今天有沒有很乖?」、「你在家聽話不聽話?」通常孩子一臉迷茫地回答:沒做什麼/乖/聽話……然後,話題就進行不下去了。

想與孩子對話,要避免問太寬泛的問題。

不妨從具體的小細節問起:「你在學校上了什麼課?課上都學了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呀?」「你有幾個好朋友呀,他們都叫什麼名字呀?」「你今天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呢?」……如此可以了解孩子做過什麼,喜歡什麼樣的東西和人。

誤區二:把質問當聊天

建議:問感受不問結果

有些父母比較嚴厲,或者自己比較忙,他們跟孩子說的話往往是這樣的:「功課寫完了沒?」「琴練了嗎?」「這回考試考了多少分?」除此就沒別的柔軟些的話可說了。

父母這樣問話,關注的多是孩子做事的結果。

對話通常以問句的形式開始,一旦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就會以一番斥責終結談話。

這種教養條件下長大的孩子,要麼變得逆反,要麼害怕失敗,怯於嘗試新鮮事物。

父母們不如換種問法:「功課還順利嗎?我看你剛才似乎有些煩呢?」「你覺得哪些課程比較有意思?」「你最喜歡彈哪一首曲子?我很想聽一聽呢!」這樣的問話方式更關注孩子個人的感受、喜好,大人是以蹲下來的姿勢進行傾聽的。

孩子會覺得:我是被看見的、被理解的、被愛著的。

如此,孩子自身就會充滿力量,能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讓陽光走進孩子的心靈

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

教育是無處不在的。

家庭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老人言:「養得了孩子的身,我們養不了孩子的心。

」而我們往往最容易忽視的就是孩子的孩子精神世界,從未關注於孩子的心理世界。

而孩子就在這種缺失的環境中成長,很多時候他們的迷茫讓他們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得到解決,這必將導致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一份關愛

孤僻的孩子更敏感。

對知識的理解更敏銳。

她對於同伴對他的排斥和接收更容易感受得到。

因此,這需要老師的合作。

小甲這樣的學生,她的目光之所以一直在追隨著老師的背影。

那是她的一種心理體現。

她即想得到老師的關注,又害怕老師的關注。

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及時的捕捉與發現。

關注到孩子的眼睛隨時的變化,當提問時孩子的眼睛發光、發亮。

並伴隨著孩子坐直的理象。

此時就是表現孩子能力的最佳時期。

大聲的叫她起來回答問題,那一定是她可以解決的問題。

同時給予相應的鼓勵。

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肯定,一個得到老師肯定的學生,她才會更好的融入到班集體中去。

對於這樣的孩子,她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同伴的相隨,集體的溫暖,需要我們走進她的心靈,需要動之以情,需要我們去努力的一點點的打開她的心靈之窗,才能讓陽光一點點地照進她的心靈。

一份尊重

孤僻的孩子是敏感的。

她需要幫助時,她會目光閃爍地走在你的身後。

此時,老師要真誠的俯下身去,幫她排憂解難,理解她的心理需要,明白她的情感需求,對於錯誤的不正確的行為,我們可以溫和的提出不同意見,讓她在兩種不同表現中去發現美好事物。

或給她時間讓她想一想。

如果你的那個同學,損壞的是你自己的東西,你會怎麼樣?對於敏感的孩子,她是有能力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正確。

在批評的同時,要告訴她,我們都是朋友,朋友是不可以去傷害的。

當孩子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問問她:「你想怎樣解決?」這時,孩子已經在自己的心裡開始思考自己行為的正確性了。

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並不任其發展,而且正確引導孩子,去判斷一些可以判斷的事。

用真情去打動她,用愛去善待她。

這樣,她才會信賴你、尊敬你,把你當成她自己的朋友,才會引領著陽光走進她的心裡。

要一直相信她,對她充滿希望,使她感到老師與班集體的愛護與關心,一點點的減少錯誤。

一份交流

孩子是孤僻的,並不表示她什麼話都不說。

當受到委屈的時候,孩子的眼睛是會說話的。

給孩子一個擁抱,靜靜地等待孩子說出心中的委屈。

當作業沒有做完的時候,她依然不敢大聲的說沒有做完,她會膽怯的走到老師的跟前,怯怯的拿出本子。

那上面滿是油漬,卻沒有一個字。

老師要接受這個事情。

先聞聞油漬:「你昨晚吃油餅了?」。

「不是,今天早晨奶奶讓我起來做的。

昨天晚上我家來客人了,我做完晚飯就好晚了。

」我無語,我知道她的不易。

「哦,我的寶貝又辛苦了一晚上,沒事,一會兒到老師身邊來寫好嗎?咱們以後在學校完成好嗎?」孩子的眼睛裡放出亮光,她說,我可以晚走一會兒呢!半小時,做完作業。

我們相伴著走回她的家中;一路上,我們嬉笑著,追逐著。

我想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要讓學生感動。

需要教師多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遇到問題,先找她談談,了解她做錯事情的原由,才能找出問題的根源,心靈的癥結才得以打開。

只有打開心靈。

才能讓陽光順利的照進她的心裡。

正所謂「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一份激勵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最好的禮物。

」她會問你:「這是真的嗎?我也是嗎?」是的,小甲也不例處,她依舊只是個孩子,她也希望她是一個大家喜歡的孩子,儘管她的內心世界也蘊藏著她獨有的情感需求。

這就要求老師要有敏銳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不辭勞苦地像淘金人那樣,鍥而不捨地挖掘她的閃光點,再抓住其心理特點實施轉化,誘發她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激發她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她感覺自己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班集體中也需要她的付出和努力。

她的獨有的冷靜是其它孩子所不及的;她從小就必須學會做家務,也是其它孩子望其項背的。

那麼就從她能做的事做起,從她的小手中,我們看到漂亮的蝴蝶結、美麗的窗花。

她還會切菜,炒出好吃的西辣蛋;她會唱好幾首流行歌曲。

她會的東西可真不少。

在綜合實踐課上,孩子們只看到她不停的忙碌著,一下課所有的孩子都圍著她,讓她教一教怎樣做一個好看的沙包。

是的!她是優秀的,她的性格孤僻,但她從小就學會的生活中必須要學會的許多的事情。

把孩子的眼睛點亮,我們就會看到陽光,會看到陽光照進了她的心裡。

一份了解

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首先要了解到,孩子為什麼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不相信大人說的話?經過了解,我們知道,原來,為了讓孩子能夠高興,爺爺奶奶一直欺騙孩子說,你的爸爸、媽媽明天就會來看你,可是孩子等了一天又一天,從來沒有看到過自己的父母。

他們在無期的等待中發現這一切都是騙人的,所以孩子不再相信爸爸媽媽回來看她的謊言。

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爺爺、奶奶也是騙人的。

最親近的人同時騙她,那麼所有人都會騙人,這就是孩子的認知。

造成了孩子不相信所有人的現象。

這就要對症下藥。

我們要及時的疏導孩子與爺爺、奶奶。

將具體情況誠實的告訴孩子,並真誠的告訴她,每個人都會犯錯,只是有些人的錯犯的太大,只要我們知道改錯都是好孩子。

同時,又與她的父親聯繫,告訴他,孩子相見一見這個生下來只有三個月就離開的爸爸。

相知道爸爸的具體概念。

在假期里,她見到了一直只有一個概念的父親,那高大的身影,一直成為孩子的驕傲。

她告訴老師:我爸爸可高了,我爸爸說要認真幹活,早點回家,一回來就會來看我呢!那無以言表的驕傲浸濕了所有人的心靈。

爺爺、奶奶也因此而改變。

她們一直鬱結在心裡的結也得以化解。

是的,那是一個不能挽回的錯,但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責任,通過這件事,也同時讓小甲得到責任心的提高。

她不僅沒有看低她的爸爸。

還說,爸爸犯錯,但爸爸正在為自己的錯負責。

所以,我不能再錯了,我要努力學習,我現在的責任就是好好學習,照顧好爺爺、奶奶。

了解溝通是一濟良藥,所有的事情,在孩子的影響下一天天變好。

我們要改變的並不多,只是對孩子的關愛不能少。

不是因此我們做了多少。

但作為一名教師,那是我們的責任。

誠如孩子說的,爸爸的責任是贖罪,我的責任是成長、是學習。

一份干預

作為農村的孩子,做一些家條勞動是必不可少的。

但要適量,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平等的對待孩子,把一些孩子做的事情交給她。

但首先條件是孩子必須完成她的學習任務。

同時,我們也要交待孩子,不能因為自己的學習,而以此為藉口,久久不完成作業。

我們要相互理解,爺爺、奶奶已經老了,需要你的照顧,你要及時完成作業,家裡一些小而輕的家務勞動是你的責任,你必須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去完成這些家務勞動,要比別的孩子更早的完成作業。

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去照顧關心爺爺、奶奶。

以上這些素材是各位考生在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往各位考生認真的看一下。

於此同時勤思教師資格證考試網提醒各位考生,在最後的10天裡,請認真的練習一下近幾年的真題,及時查漏補缺,爭取一次性通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你在想什麼?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孩子五六歲以前,心裡在想什麼,家長很容易能捕捉到。當孩子慢慢長大,開始上學,和同學們有更多的交往,開始通過更多渠道去

與孩子溝通的這些事兒「深度長文 推薦收藏」

可憐天下父母心,多少父母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也是每位家長最積極關心的問題。但是,現在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