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理解甚至反抗父母的付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節選馬寧《怎樣成為好父母①

戒掉愛中的傷害》

愛和安全感是一個孩子成就自我

感恩父母的最基礎、最重要的養料!

在眾多的家庭關係調整中,我看到了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的無助:

「馬老師,我們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了,可是現在他卻要休學,並且說他恨我,我到底做鍺了什麼?」

「馬老師,我的小孩跟人說話沒有兩句,不舒服就動手打入,小孩子都不願和他玩,這可怎麼整?」

「馬老師,這個孩子每天學習磨磨蹭蹭,需要我不停地催她,怎樣可以讓她學習得自覺點?」

「馬老師,我的小孩在學校,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私自把褲腳改小,老師說他,他竟然回罵老師!像這樣的事情很多,我經常被老師喊去學校,這可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馬老師,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和老公的關係還是挺好的,但自從多個孩子,尤其是孩子5歲以後,家裡都快沒法呆了,為了這個孩子。

老公、公公和婆婆的關係趙來越僵!老人太溺愛孩子,我們想讓孩子闖蕩一下,每一次都搞得焦頭爛額的,這可怎麼辦是好?」

「馬老師,我先生工作很忙,現在孩子對父親的意見很大,見面都不喊爸爸,怎麼辦?」

……

父母們心痛:

孩子們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父母努力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把孩子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們怎麼會這樣不爭氣?

為什麼把所有的爰都給了他,從小用心疼愛養大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

為什麼孩子的發展狀況和父母努力的方向偏差這麼大呢?

在很多的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愛的焦點邰給了孩子,結果卻出現了很多讓長輩們費解的問題:

6歲以下孩子常見行為問題:不高興的時候不說話直接動手打入,見人不打招呼,不買東西當街哭鬧,喜歡吃獨食。

6歲以上孩子常見行為問題:頂嘴、撒謊、叛逆、自私、磨蹭、注意力差、協調力差、主動性弱、抗挫折力弱、團隊意識差、不尊敬大人、偷錢。

現在離家出走、休學、和老師對立、打架、參與學校暴力的中學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

大學期間,許多大學生依然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心、動手能力差、對未來沒有方向!

有的孩子在長輩和父母多重的愛護下卻產生了輕生的想法。

據統計,中國每年自殺人數計28萬左右。

父母們忙著解決孩子的發展方向,忙著解決孩子面臨的各種生活、成長的現實問題,不停地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不配合、對抗,甚至自我放棄。

面對父母們的種種無助和困惑,希望能為父母們提供一些實用、可操作性的方法。

不過,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問題的背後發生了什麼?

一、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心理原因

中國有句古話說:「菩薩怕因、凡人怕杲」。

普通人對於發生的事件,總是想就事情解決事情,結果這一次壓下去了,下一次又出來了。

所以,在解決問題之前,先去尋找問題背後的原因,解決掉了原因,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就好比,一個嬰兒哭了,父母會去想他為什麼哭?是餓了還是要大小便了?核實之後,解決起因,哭泣自然就停止了。

但是孩子長大,父母這種思維卻極少使用。

孩子哭了,恨不得招住他的嘴!孩子不想上學了,父母更多的是緊張和擔心,卻很少和孩子共同探討 「不想上學」 後面隱藏著的真正原因!

如果只從行為上去調整,很可能是達次好了下次又出新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又出現類似的問題。

袋鼠與籠子

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裡跑出未了。

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

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皮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

結果不久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沒過多久居然又看到袋鼠全鮑到外面。

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50米。

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在閒聊。

「你們看,他們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

」 袋鼠說:「婦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如果父母沒有找到孩子問題行為的根源就忙於糾錯,難免會做無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要想長遠地調整孩子的行為,最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用合適的方式去解決原因的產生,在父母看來孩子的不恰當行為自然就停止了。

存在三個因素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作為執行者的身體、作為情感和感知中樞的心理、作為思維中樞的大腦。

孩子發燒了,身體的不舒服會導致他啼哭,這是身體對行為的影響。

孩子失去了心愛的小狗,他的內心會非常難過,導致一個下午不吃飯的行為,這是心理對行為的影響。

孩子認為自己能夠搭建好自己的積木,他拒絕媽媽的幫助,產生用手推開媽媽的行為,這是思維認知對行為的影響。

這三個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幾乎是同時在起作用,如何看待這三者間的關係呢?哪種因素產生的影響最大呢?

大部分父母會認為,頭腦對行為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看起來每天做的任何行為都是頭腦決定的。

也有人認為,身體的影響最為重要,當身體虛弱的時候,他很難去做一些高難度、重大的工作!只有極少數的人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對行為的影響才是最大的!

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很早以前就將三者做了一個比喻:

一匹馬拉著馬車在奔跑,很得意,因為它覺得是它帶著整個車輛在奔跑。

忽然間,它身上的韁繩被身後的馬車夫拉動,一邊的身體變得繃緊,於是連忙朝這一邊轉彎!它才想起雖然它在奔跑,怛方向是由馬車夫來指定的。

一路上,馬車夫不斷調整著馬的奔跑方向,直到車內坐著的主人說語了:「就到這裡,停下來吧!」這時候,馬車夫拉動韁繩,讓馬車停了下來!

在這段旅途中,馬、馬車夫、主人分別代表了我們的身體、頭腦和心靈,它們共同促成了這段旅途。

誰的影響力最大,不用說也看到了!所以,千萬要重視心靈力量的強大影響。

人生最快樂的兩件事就是:

(1)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2)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生命中所有的行動和心理活動,都圍繞著如何成就自我價值、如何擁有良好的關係來進行的。

親子教育也一樣!

因此,我們將從孩子個人能力的發展和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兩個角度,分析父母對孩子付出的各種表現形式的爰,會取得什麼樣的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升兩部分的共同發展。

二、愛和安全感是孩子敢於探家的力量源泉

在多年進行各種心理治療和潛能開發的過程中,我深刻感覺到:一個成年人的潛能發揮程度,一定和他內心的安全度有關。

安全度高的地帶,潛能就會發揮很好;而安全度低的地帶,潛能就不能充分地發揮。

一個人內心最基礎的安全感正是來源於生命的初期。

正在學習爬行的孩子,他會不停地向前爬爬再轉過來看看媽媽。

如果媽媽還在他身後,並且關爰地注視若他,他就轉過頭放心地向前爬去;倘若他轉過頭來發現媽媽不在了,或者媽媽正忙於和其他人對話沒有關注到他,他可能會哭,讓媽媽再次關注他;如果哭泣得不到媽媽的關注,他會轉頭爬回來,直到再次得到媽媽專注的陪伴,才會重新向前爬。

而再次的爬行中,他會重複上面的過程。

出於對媽媽的擔心,他不能夠很好地去爬行,總是不斷回頭確認媽媽對他的爰和關注;如果總是得不到爰和關注,孩子會傷心地停在原地,不斷地找媽媽,不再去學習爬行;或者他覺得這種不斷地確認和等待讓他痛苦,於是忘記對媽媽的需要自己去玩,然後不再相信媽媽,對於媽媽的表現和話語充滿不安全感,行為上會表現非常固執甚至有暴力傾向!

親情的安全感是每個人體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礎需要。

而安全感來自對於爰、被關注、被理解的感受!感受不到足夠的爰,孩子便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真實的自我成長以及關係的建立上!

一個和父母沒有良好關係的孩子,會因為在最早期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上的失敗以及安全感的缺失,而影響到成人後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係,包括各種自我認知。

他很難有真正的社會歸屬和角色定位;或者在自我價值的實現上,無論外在的評價如何,都很難有足夠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所以,現在的社會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很多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事業有成、有房有車,內心卻充滿了空虛和莫名的渴望;或者已經建立了一個在外人眼中的美滿家庭,卻經常坐在家裡沒有家的感覺,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心理學認為,孩子在六歲以前的家庭互動關係,對於孩子的性格模式和成人後的各種人際關係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些早期形成的潛意識認知,如果在孩子時期進行調整,相對比較容易;如果在成人之後進行調整,就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

在我的諮詢和培訓經驗中,經常看到:

同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八九歲的孩子身上,可能一年就能解決,而對於一個成人來說,化解10年都未必能順利;一個3歲孩子的情緒發泄和處理可能只要幾分鐘,一個成人卻幾個月也緩不過來,還會影響其他的事件;一個10歲的孩子和同學發生矛盾,15分鐘就可以弄清楚,一個企業高管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感受出大概的東西。

對於成人來說,可能需要解決許多衍生出來的問題,才可能碰觸到核心問題。

因為成年人從小沒有解決的問題模式,已經派生出了各種的思維模式,在後來的成長經歷中,會定向選擇吸收周邊信息。

也就是說,他認為這件事情是怎樣的,就會選擇和這個觀點相關的事件和結果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當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得出一個結論——「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好人的」,換言之,「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對我好的!」成長之後,他會不斷注意關係中互相傷害的事件和結果,以證明他的這個結論是對的;而對於關係中相互的寬容、退讓卻容易選擇性忽略或者遺忘。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選擇性吸收的信息慢慢就像一層層的盔甲包裹在最初的那個簡單問題之外,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讓周圍的人感覺很難與之探討。

結果,在解決他最初那個「我需要被關愛」的問題之前,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剝去問題外面層層的盔甲!

如果能夠從孩子開始,就給予每個生命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那孩子和父母會一起少走些彎路。

不一定是複雜的道理才叫智慧;人生也不一定要經歷無數困難才能獲得真諦;不見得什麼部懂才會獲得機會!成功的確需要努力,但未必需要那麼辛苦;幸福要善於把握,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被發現!

三、愛和安全感讓孩子願意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引導和幫助

場景重放

一位媽媽帶著10歲的小男孩來見我。

媽媽對我說:「孩子的成績都很不好,並且經常在學校里打架。

我問男孩是否願意嘗試畫一張畫,他很樂意地接受了。

他拿著紙和筆,剛畫個弧度,媽媽就開始說:「你這是在畫太陽嗎?綠色的太陽多難看,用黃色的來畫吧!」

孩子拿著筆到處亂畫著,畫了很多的叉,媽媽在旁邊說:「你怎麼這樣畫?這畫的是什麼?」

孩子繼續不停地畫著。

媽媽又說:「老師讓你畫,你不好好畫!從來就是這樣胡搞!」

我等孩子拿起另外一張紙再畫的時候,問道:「你是不是覺得心裡很煩,又不如遣怎麼辦,所以故意畫得很亂給媽媽看?」

孩子立刻抬頭瞪著眼睛看我說:「阿姨,你怎麼知道?」

我笑了笑,說:「我帶著媽媽先到旁邊去聊天,等會你畫好了拿未給阿姨看好嗎?」

孩子馬上點頭說好。

過了一會,他拿來一幅畫,充滿著色彩感和內容感。

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這樣做。

如果父母眼中僅僅看到孩子有形的成績和考分,看不到孩子無形的內在需要被認同和鼓勵的感受,孩子會認為父母不了解他的需要。

當一個人的情緒和情感被接受了,他才會真正感覺到被接受;不接受他的情緒和情感,很難讓他擁有真正的安全感!而關係之間一旦失去足夠的安全感,關係的引導就可能失敗,甚至還會產生對立的狀況。

在對立的關中,即便父母說的話是對的,孩子也會產生對立的想法和行為。

同時。

當關爰使用了不恰當的方式進行表達時,會讓對方產生很多的困惑,從而難以定性這段關係!親子關係的模糊定位,最容易影響到孩子將來的自我定位和各種關係認知。

在教育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和自我認知時,要有機會讓孩子感受到所有教育的前提——愛!否則,關係就容易受到傷害,教育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感受不到爰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容易導致和父母努力的方向相反的效果!想想看,面對著一個讓您不能信任的人,他的建議和指導您願意接受多少呢?孩子也是一樣的!

沒有良好的信任關係,父母給予孩子的幫助是有限的。

孩子只有對充滿安全的關係產生信任,並且願意接受幫助和引導。

愛和安仝感,讓孩子願意跟隨父母的引導前進,長輩的期望不再是壓力,而是祝福和支持。

愛和安全感是一個孩子成就自我、感恩父母的最基礎、最重要的養料!

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出現了異常,一定和爰與安全感的流失有關。

如果父母的方法和方向是錯的,愛得越深傷痛就越深;爰有多深傷痛就會有多深!這樣的爰,不僅讓孩子受傷害,也讓父母受委屈。

因此,看請在爰中無意識混入的傷害,才有機會讓父母和孩子同時有機會獲得幸福!

總結

我總結了一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爰與安全感流失有兩種模式:

1.模糊了精神弧界——分不清是誰的需要

2.忽略了精神世界——看不到孩子的內在需要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兒童心理有兩大缺陷

沈德立說:「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量調查結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