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答3|寶寶愛動手怎麼說都不聽?三招教你搞定「暴走的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Q

近期,有讀者就「寶寶愛動手欺負人」的問題求助我們,希望通過專業、科學的方式來幫寶寶改掉這個壞習慣。

讀者案例:

「男寶,兩歲半。

在公共場合玩耍會毫無預兆地推其他小朋友,打其他小朋友的頭,家長制止後,問他這樣做對不對,寶寶自己會說不對,家長問以後還打不打,寶寶也會回答不打。

可過不了一會兒,又會犯同樣的錯誤。

隨著寶寶大腦思維的發育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他們再也不能滿足於每天躺在床上看天花板,或者坐在嬰兒車裡仰望天空了。

這世界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太新鮮了,什麼都想嘗試,什麼都想探索。

而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錯誤行為的嘗試,這個時候家長如果一味地強硬制止,甚至是呵斥,一般效果都不太顯著。

凡事都必須先搞清楚問題形成的原因,再針對不同的原因去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方為上策。

欺負行為形成的規律

第一個規律就是寶寶是怎麼學會欺負的呢?

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於他過去的經驗。

另一種就是觀察模仿過去的經驗。

這兩種方式主要通過正強化或負強化得以加強。

正面強化,典型的是受到表揚。

負面強化,典型的是撤銷原有的消極刺激。

通過正強化或者負面強化他產生了一種愉快的體驗,所以他願意繼續這種欺負行為。

第二條規律就是寶寶的欺負行為,往往是受大腦的協同功能發展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社交能力,這三方面因素影響。

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比較好理解,就不展開解釋了。

重點解釋一下協同功能發展程度。

協同功能發展程度指的是大腦兩個半球的發展的均衡性。

如果左半球的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的完形認知能力也較弱的話,那這種協同功能發展的不平衡,就容易導致寶寶產生欺負行為。

第三條規律就是跟我們的養育環境有關係,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型的家庭就容易導致寶寶產生欺負行為。

權威型的父母往往過於控制孩子的自主性。

使寶寶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

對寶寶而言,父母的情感支持會減輕他們的社交退縮、違紀和攻擊行為。

而父母過分嚴厲的懲罰發脾氣打孩子等極端行為就會導致他們攻擊性較強,固執粗暴。

過度溺愛型的家長容易放棄對邊界規則的限制,寶寶一旦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哭大鬧,以反抗來達到目的表現出任性蠻橫不講理,慢慢發展成欺負他人。

最後一條規律就是傳媒中的暴力傳播也會增加寶寶的欺負行為。

隨著電視電腦的普及,家長們沒有精力完全防範動畫片中的暴力情節,這些情節描述也會越來越細緻,使得寶寶由單純模仿發展到攻擊、故意侵犯等欺負行為。

以上四條規律就是對欺負行為的一個基本認識。

了解了這些規律之後,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我們該怎麼辦呢?

解決欺負問題的思路

總的思路分三步:

  1. 要保持理性的態度;

  2. 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

  3. 持續關注動態,調整策略;

下面我們結合讀者描述的案例情況來展開具體分析:

對於兩歲半的小孩兒在公共場合有這種打人行為,我認為不是個案,是這個階段孩子不會解決衝突的直接表現。

在大人看來是毫無徵兆,往往背後有一些未被覺察的原因。

比如,小孩子對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小孩子很可能只是在思考,我打人的這種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至於是不是會打傷人?會不會被媽媽說?對不對?這些都不在他的思考範圍之內。

他只是關注自己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比如看到對方哭、或者是試試看對方有什麼反應。

想到了這種可能性,家長的怒氣可能會消了一點,能夠冷靜下來關注,寶寶發出這種行為的真實原因。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保持理性,嘗試心平氣和地看待寶寶的打人行為。

第二步就是繼續思考,寶寶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

根據發展規律,這個年齡階段打人,往往是「偷偷」學來了。

家長需要排查一下,最近是不是讓孩子接觸過一些動畫片裡面有「打」的動作?有沒有看到過小區其他孩子在打鬧的場景?有沒有教過孩子「打」這個動作?…

如果排查沒找到原因,你還可以繼續觀察,寶寶會在哪些場景下打人?在公眾場合突然打對方,對方是不是都比他弱小?對方是不是拿了他感興趣的東西?對方是不是做了一些不如他意的事情?

總而言之,家長要像偵探那樣,找到「毫無徵兆」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三步就是動態調整策略。

不能指望一兩次就能解決問題。

特別是2-3歲是寶寶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時期,很有自己的主意,對家長的意見消化吸收起來需要一定過程,而且還會有反覆、甚至退步。

家長對此要有預期,靈活調整策略。

就案例中這個寶貝的情況,建議可採取這樣的方式:

先弄清楚寶貝是出於什麼原因打人,是否僅僅因為對因果關係的好奇心?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要解決的重點是讓他理解打人的結果,不只是告訴他不對,而且要讓他想做的事受到影響。

採取的方式是建立「打人就不能玩」的概念。

看到寶貝在公眾場合再次突然打別人,確認對方沒事後帶寶寶走開,告知他這個行為的結果——打了人就不能和別人一起玩。

如果再打,那就只能回家,不能和別人玩。

實施幾次後看他的反應。

如果寶貝提出要繼續玩耍,那就帶回去繼續玩,反覆告知如果再打人就只能立刻回家,不能繼續玩耍。

如果寶貝還是如此,那就減少去公眾場合玩耍的次數,並且強調這是因為他打人導致的結果。

一段時間再觀察他打人的情況,只要有下降趨勢就要狠狠鼓勵,以正面強化鼓勵他保持。

如果這套解決方案不適用,那就得調整策略,繼續觀察寶貝打人的原因。

在排除了搶玩具、博取關注等因素後,看看他打人後的表情、打人後會說什麼之類的,再給負面強化。

核心就是通過他能理解的方式,知道「打人」會「有不好的結果」。

「不好的結果」可以是:導致他想幹的事做不成(限制玩的時間、次數等)、得到負面評價(「寶寶不能繼續在這裡玩了。

」)……

同時,也注重觀察寶寶的積極表現,給予正面強化。

核心就是讓寶寶理解「不打人」會有「好的結果」。

「好的結果」可以是:滿足他的願望、鼓勵他完成新的挑戰……

正確看待成長過程中的「小毛病」

現在大家看到孩子身上有這樣的不足、那樣的缺陷,其實都是孩子絕佳的成長機會!我們能發現問題並能正確的看待它們,放下糾結和焦慮,其實就是在幫孩子贏在起跑線。

換位思考,逃避問題是人的本性,有多少人能直面自己的短板,真正的悅納自己呢?人的憤怒大多是因為能力不足。

要想讓孩子有能持續一生的自信,就應當重視眼前的這些小問題。

慶幸我們能遇上問題!

因為,每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有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爸爸媽媽如果不知道這些,孩子好可能會

前段時間相信大家也被霸凌事件刷了不少屏,雖說咱們孩子大多還沒到上學的年齡,但實際上孩子長大之後容不容易受欺負,和幼兒時期父母的教育管理影響極大。出處:親親寶貝網作者:親親寶貝網前段時間相信大家也...

寶寶被欺負了,朋友圈炸毛了,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在外上學或玩耍有時會受到別的同學欺負,這時候面對身心受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是讓孩子打回去還是讓孩子躲避?大多數小孩子都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怎樣讓老受欺負的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學會勇敢面對呢?

育兒小竅門之如何教孩子處理小夥伴間的矛盾?

進入小學以後,孩子的人際交往逐漸豐富起來,他們也更加重視朋友關係。這個時期,朋友是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的對話中常常出現這樣的語句:我的朋友如何如何。總體而言,和幼兒期相比,小學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