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兒媳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一位媽媽的訴苦:

早在寶寶幾個月的時候,我就跟婆婆說過,輔食裡面不要加鹽,鹽會加重寶寶的腎臟負擔,不利於她的身體發育。

可有一次,卻發現婆婆偷偷往寶寶粥里加鹽,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表面上應允,背地裡還是按照自己的老方法在做。

不讓她給孩子吃零食,卻總是背著我偷偷給孩子吃……

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小衝突在不斷堆積。

曉雲讓丈夫出面,想讓他說服婆婆。

可沒想到丈夫卻被婆婆「策反」了。

老公是個孝子,媽媽的幾句話就能讓他倒戈。

他反過來跟她說:「不就放了一點鹽嗎?也沒有什麼關係嘛,不放鹽沒有味道,寶寶也不愛吃啊。

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麼吃的嗎?」就這樣,想要丈夫來處理媳婦和婆婆關係這一招在曉雲家裡受到了阻礙。

後來的每次教養衝突中,曉雲都處於下風。

直到曉雲爆發,上演了婆媳之間針鋒相對的口舌之戰。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很多家庭都曾上演。

表面看,都是育兒觀念不一致造成的,譬如說老人的護理方式實在落後。

但同時,老人又會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實踐經驗,也會變得相對固執。

若真的只是這種單純的教養觀念差異,其實好溝通。

而且,這些差異只要處理得當,對孩子的成長反倒有好處。

因為這就是一種「不同聲音」。

孩子可以在不同聲音中多一些選擇。

可是為何很多時候,我們的爭論卻極易演變為爭吵?因為隔代教養的衝突,很多時候並不止於簡單的日常教養觀念的不一致。

就曉雲的情況來說,她與婆婆衝突的實質,就是一場權力的爭奪。

我們去看隔代教養問題較少的家庭,一般年輕父母都承擔著孩子教養的主要責任,並且是第一責任人,擁有第一發言權。

如此,即使和老人之間的觀念常有不一致,也不至於被嚴重困擾。

偶有不一致時,年輕父母就能堅定、溫和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

採用常人可接受的溝通方式,就能消除衝突。

但如果公婆有很強的控制慾望,想要這個家由他們說了算時,就會把身邊人都捲入這場權力鬥爭。

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在曉雲訴完苦後,我問,你了解你的婆婆媽?她當時一下子愣住了。

後來,過了兩天,她才回復我。

那是在她和自己的婆婆罕有地聊天之後。

確切說,是她能夠虛心下來,好好聽婆婆說一會子話之後,才聽見了一些婆婆的心聲。

曉雲的婆婆年輕時也不容易,很小的時候起就吃過很多苦。

結婚後,又幾乎一手操持起整個家。

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家裡3個孩子幾乎都是她自己一人帶大的,那是一個很辛苦、很漫長的過程。

讓她驕傲的是,3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在大城市裡有很體面的工作。

這也成為她堅持育兒老觀念的籌碼,並且即使兒子已經成家立業,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控制欲。

我們可以發現,控制欲強的人,通常幼時都不輕鬆。

為了掌握住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他們讓自己變得強硬,並且習慣了這種強硬,以便從掌控中獲得安全感。

於是,他們很容易給外人一種印象:我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來。

生命早期經歷的困難越多,成年後越容易固執於自己的觀念。

說到底,他們也很可憐,只是缺少意識,於是自己未曾解決的問題,又製造出了新的問題來。

退後,是為了可以一起前進

恰是這次可貴的與婆婆的聊天,成為了一個轉折點。

曉雲老公顯然無法客觀地去做個中間調解人,於是曉雲選擇了讓步——所以我說,媽媽們更具有成長性,為了孩子,她們可以做到。

曉雲後來跟我說:

要不是也一直在努力學習育兒知識,知道溝通和容忍,早就和婆婆鬧掰了。

可是,雖然表面上她和婆婆基本保持著互不侵犯的關係,其實內心裡早已有了偏見——婆婆拖完地,她總能看到牆角遺落的髒東西;婆婆做飯重口味,她總覺得不好吃……

這些偏見,其實也是對婆婆的不接納。

曉雲沒有看到的是,婆婆也給自己的孩子帶去了很多幸福時光。

因為祖父母一般對孩子的期望沒有父母高,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比較有彈性,這其實也給孩子帶去了自由。

而對婆婆的不接納,對方也一定是能夠感覺到的。

如此,進入惡性循環中。

所以,能夠吵起來的雙方,其實分不出誰對誰錯。

若能都退後一步,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婆婆,以及他們的家庭衝突背後的一些真相後,曉雲開始學習接納婆婆,接納當下。

比如,有一些細節,對孩子的成長無大礙,各退一步即好。

相反,若因此而大起爭執,則會造成家庭關係的不和諧。

這種緊張的家庭氛圍長時間下來,一定會給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帶去不好的影響,反倒得不償失。

譬如吃零食這件事,本就沒那麼嚴重。

孩子們小的時候總是想品嘗各種各樣的味道,吃一點零食對他們的味覺發展也有幫助,只要控制好量就沒有問題。

接納之後,就是有效溝通。

這些有效溝通,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曉雲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多詢問公婆的需求。

在育兒中,也會適當徵求公婆建議。

曉雲最近一次給我的留言是:

謝謝羅老師的建議,我從上個月開始回家主動要求洗碗,並且給婆婆買了兩件衣服。

家務活中也會多問兩嘴婆婆的看法。

婆婆跟我說話的語氣軟了很多。

雖然下班回家很累,洗碗也會減少我和寶寶的親子時間,但是我覺得很值得。

昨天,我們全家一起開了會,這也是我家第一次開會。

我也才發現,原來把自己壓抑著的話開誠布公地說出來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管是我們做父母的,還是爺爺奶奶,都是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寶寶更好的成長。

討論過後,確定了我的第一撫養責任人的位置,也對家庭成員做了分工。

我也能夠接受寶寶少量吃點零食了。

想一想,以前是我管得太嚴太多了。

當然,我明顯看得到,婆婆也覺得輕鬆了很多。

真高興看到曉雲的釋然。

坦誠溝通過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婆婆的回應。

在這裡我想提醒一句:如果遇到無論如何都無法溝通的倔強老人,那麼建議還是父母自己承擔全部的育兒責任為好。

有調查顯示,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寶寶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

而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養現象愈來愈普遍。

在靜觀育兒的微信後台,提到隔代教養問題的頻率也非常高。

除了曉雲,還有很多媽媽都為此苦惱。

不僅是與公婆之間的問題,還有和自己爸媽的矛盾。

畢竟兩代人的教養理念不一樣。

不管怎樣,如果先接納,再溝通,就像對待我們的孩子一樣,那麼隔代教養的問題就會變得好解決一些。

❶ 確立穩定的第一負責人

第一責任人就是對孩子所有的發展問題承擔責任的人。

這個責任人必須穩定。

不要前一年姥姥,第二年換奶奶,第三年輪到孩子媽。

穩定的環境,穩定的責任人,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從而逐步建立自尊、自信,敢於與人交往。

第一責任人既要穩定,又要開放。

責任人並不是說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都不准管,而是要樂意去吸收,接納別人給提供的好的建議和想法。

❷ 父母積極捲入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是絕對不能缺席的。

不管多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長輩,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總之,兩代人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所以,我更傾向於由父母做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❸ 與老人協商給孩子立定規則

老人的優勢是有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如果必須由老人當第一責任人,那麼需要與老人協商,為孩子訂立規則。

因為老人雖然可能開放性也不足,但是經驗很足,好的經驗,也需要我們吸納。

但如果有些確實跟現實脫節的觀念,就需要跟老人一起商議探討。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細細分析,老人有什麼樣的好處,可以發揮什麼優勢。

我們是不是可以作為補充。

即使由老人做教育主體,父母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觀。

要學會在合適的時候接棒過來。

❹ 借力說服

父母可以調動外部資源,比如帶老人家參加一些父母課堂、講座等,請權威專家和老師幫助我們說服老人們。

另一種力量就是孩子的爸爸。

婆媳關係有衝突時,爸爸是否發揮作用很關鍵。

由丈夫向自己父母轉達時,老人們更容易接受,所以媽媽應跟老公先溝通,再讓老公跟他的父母做溝通。

儘量將教養方式與長輩協商,做到統一認識、明確目標、步調一致。

❺ 避免婆婆和丈母娘共同帶孩子

通常情況下,雙方父母同時帶孩子是最很容易出現矛盾的。

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她們分工,比如奶奶負責做飯和收拾家務,姥姥負責帶孩子。

不過最好儘量避免這種局面出現。

最好單獨是媽媽的父母或者是爸爸的父母。

❻ 一切為了成長

一切為了成長,不是一切為了孩子。

成長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如果是隔代教養的家庭,那爺爺奶奶也要共同成長,只有如此,家庭結構才能良性運轉。

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焦慮,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不知道正確方法。

所以,讀懂孩子,知道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現象不是病理現象,只是正常發展,那麼,我們就能夠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解決隔代教育的衝突?

有調查數據顯示,如今隔代養育的比例占到50%以上。隔代教養的問題是新時期年輕父母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課題。一方面,隔代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祖輩對孩子有愛心,教育孩子有經驗,關鍵是有時間。另一方面,隔...

隔代教育衝突的解決辦法

有些專家認為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能給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所以不能說不能帶就解決問題了。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

真正的教育「殺手」是爺爺奶奶?

昨天,我發一篇關於孩子吃飯的文章《孩子一直是餵飯的,到了幼兒園怎麼辦?》,文章中有說到,吃飯不要追著餵啊,不吃就餓肚子等觀點,結果,在後台收到了一條神留言:「家裡的爺爺奶奶是教育殺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