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轉給家長|說了一百遍不要做,孩子偏要做,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從兩歲開始就不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到了三歲就更變本加厲。

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喜歡說「不」;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否則就「不依不饒」「不可理喻」;喜歡做一些大人眼中認為「危險」「髒亂」的事情;你要他這樣,他「偏」要那樣,你不要他做的事,他「偏」要做……

孩子的「離經判道」經常惹得大人對他們大吼:「不要做xxx」「不許摸xxx」……

而孩子對我們的阻止又是什麼態度呢?從父母反反覆復說「不要」的情況來看,效果幾乎等於零。

可是,家長朋友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方法一:

讓孩子親身嘗試與體驗,學會規避危險、保護自己。

案例回放:

兩歲的阿朵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是卻像男孩一樣調皮。

她每天醒來就在家裡跑來跑去,跳上跳下,總會做一些讓家裡人特別擔心的事情。

所以,每天家裡都會上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像救火隊員一樣跑過去邊「搶救」阿朵,邊說:「朵,不要玩剪刀;朵,不要按飲水機;朵,不能拿玻璃杯……」

最後,家人共同商量決定把大人認為一切不安全的、能挪動的物品,全部移動到了阿朵看不到或碰不到的地方。

案例分析:

針對於像阿朵這樣的孩子,他們對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看見什麼都想去試一試、碰一碰、摸一摸、玩一玩。

而此時,很多家長都在扮演「消防員」的角色,一旦發現孩子有「危險」,會立即跑過去「搶救」。

更甚者就像阿朵家人一樣,把所有非安全的、能挪動的物品,全部移動到孩子看不見或者碰不到的地方。

這樣看似是「防患於未然」,其實卻是家長在不經意間為孩子埋下了安全隱患。

因為家長所做的僅僅是「滅火」而已,並沒有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安全,什麼不安全。

更沒有教授給孩子要如何規避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家長朋友們,請仔細思考,您現在能保護孩子,可是您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嗎?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要孩子親身嘗試和體驗,學會保護自己。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具備很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所以不能執行「不要做xxx」的指令,因而家長的「不要做xxx 」的教育是沒有效果的。

如果每當孩子去探索外界事物的時候,家長的反饋總是:「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限制孩子的行為,進而扼殺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興趣,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專家支招:

針對想去探索外界一切事物的孩子,家長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他充分地自由,甚至要鼓勵他去探索周圍的事物,從而能夠在親身體驗和嘗試中,認知周圍事物,增加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他的興趣。

如1:孩子想去碰飲水機、熱鍋、熱湯……

第一步:請家長告知孩子這很燙,燙到會很疼。

(孩子並不理解燙和疼是什麼意思, 也不知道燙和疼的程度有多少。

第二步:請家長示範用一根手指輕輕地、快速地碰觸熱碗,並引導孩子同樣去嘗試, 讓他自己親身體驗燙和疼是什麼樣的感覺。

可嘗試一次,也可嘗試多次,以孩子感受到燙和疼,而不去碰觸為標準。

第三步:家長引導孩子去認知一切會燙到的物品,並告知孩子,這些東西都很燙,燙 到會很疼。

(Ps:請家長要做到這種燙能夠讓孩子感覺到疼,但不會燙傷。

這個步驟也絕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讓孩子切身認識到這真的很危險,進而避免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因為好奇而發生真正的危險!)

如2:孩子玩剪刀、水果刀……

當家長看見孩子拿著剪刀的時候,不要去奪取,避免過程中產生傷害。

第一步:請家長教授給孩子正確拿剪刀的方法。

第二步:家長示範剪刀的用法,讓孩子看見剪刀的威力是很大的。

(可以把紙剪 開,也可把紙戳破等等。

第三步:家長示範孩子拿剪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如走路的時候,不能跑,避免 跌倒被剪刀戳到。

第四步:家長告訴孩子剪刀不是玩具,不用的時候,剪刀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方法二

陪孩子一起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案例1:

公園裡,2歲的毛毛正在撿小樹葉、小石子、菸頭,旁邊的奶奶著急了,拿出濕巾一邊給毛毛擦手,一邊耐心地說:「不要撿了,看,這多髒啊!」可是,剛擦乾淨小手的毛毛繼續撿一些「小垃圾」並放進口袋裡。

奶奶多次強調「不要撿……」,但依然無效,所以只好強硬地拉起毛毛的手離開了。

強行被拉走的毛毛哭哭啼啼,特別不情願。

案例2:

雨過天晴,3歲的嘟嘟跟著媽媽出去玩,特別喜歡走路牙石。

媽媽總會不耐煩地說:「不要走路牙石,多危險啊!」。

剛下過雨的路上總是有一些小水窪,嘟嘟一看見就會很興奮地跑過去,還要站在小水窪里使勁地踩一踩、跳一跳。

媽媽總會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上去,抱她離開,還要訓斥道:「不能走有水窪的地方,你看你的衣服弄得多髒啊!怎麼這麼不聽話!」

案例分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經歷一些特定的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內,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

蒙台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

案例1中的毛毛正在經歷的就是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這個時期正是培養孩子具有巨細無遺、宗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

案例2中的嘟嘟正在經歷的就是動作敏感期,三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家長應讓孩子充分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這樣能夠幫助孩子左、右腦均衡開發。

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台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發展孩子的智力。

2-3歲孩子的行動已經開始獨立,他們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解決。

聽到大人說「不要……」就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們反抗權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或者直接當作聽不見依然我行我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自身的思維習慣。

不信的話請您現在按照我說的做:請閉上眼睛,聽我說,千萬不要想老虎,千萬不要想老虎……

當我跟您說「不要想老虎」的時候,相信您滿腦子想的都是老虎。

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潛意識都不接受否定的詞彙,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潛意識越會告訴你「要做」。

成人都如此,何況孩子呢?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接受我們的指令,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的。

專家支招:

在孩子的內心中有一張成長時刻表,到了某些特定時期就會對周圍某些特定的事物感興趣。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只要您用心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的成長時刻表。

在孩子的眼睛裡,有一個新奇、有趣、美好的世界,請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也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評斷孩子的行為。

請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您的孩子真的不調皮、不搗亂,特別規矩、特別懂事,像個「大人」一樣,其實就已經沒有了孩子的單純無邪、天真爛漫,也可以說沒有了一個孩子本應該擁有的精彩的童年。

這樣的話,是不是也很讓我們心疼?

所以請家長跟隨著孩子的內心,用您的真心、耐心和愛心去陪伴孩子。

當孩子沉浸在探索精彩世界的幸福里,只要不影響安全、不影響健康、不影響他人與社會,那麼請您不要打斷他、阻止他,而是陪他一起盡情地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這樣您會發現,孩子會給您無限的驚喜。

方法三

將責備的語言變為正面引導語言

案例回放:

媽媽正在廚房裡做飯,皮皮正在客廳里拿著筆在牆上亂寫亂畫。

爸爸看見了,奪下皮皮手中的彩筆,大聲地說:「不許在牆上亂寫亂畫,看你把牆弄得多髒啊!」接著,皮皮開始嚎啕大哭,爸爸手足無措,只好把筆還給皮皮,無可奈何地說:「畫吧,畫吧。

」媽媽聽見了,在做飯之餘,時不時地向皮皮大喊一句:「皮皮,聽媽媽的話,不要在牆上畫了,這樣牆就不漂亮了。

」接著,轉過頭繼續做飯,而皮皮似乎並沒有聽見媽媽的喊聲,依舊不停地畫著……

案例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場景,這種家庭教育的方式比比皆是。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像皮皮一樣喜歡拿著蠟筆在牆上、沙發上、茶几上等家裡的每一個角落裡畫呀畫。

而很多的家長也會像皮皮的爸爸媽媽一樣,一味地說:「你不要……不要……」多次說教無效之後,可能還會有家長進行「武力」教育,而這時一般孩子反饋的是嚎啕大哭,哭得家長更加生氣,哭得家長心煩意亂。

到最後,家長只好無可奈何地說:「好吧,你畫吧,畫吧。

」這時,孩子破涕為笑,拿著畫筆繼續創作。

於是,孩子就明白了,原來我只要大聲地、不停地哭啼,爸爸媽媽就會妥協。

在以後的生活中,每每遇到問題,親子之間的溝通和處理辦法都會延續以上的形式,家長說教加管教,孩子哭鬧、家長妥協。

最後,聽到的就是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認為父母不夠愛他,因為他喜歡的很多事情,爸爸媽媽都會生氣和阻止。

請家長朋友們回想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孩子「犯錯」時,您是否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和思維給他講道理,只是告訴孩子你不要做什麼,不要怎麼做;卻沒有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可以怎麼做。

也許我們一直都沒有「教」孩子,所以孩子再次犯錯誤的時候,依然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我們還會抱怨教育孩子多少遍了,可他怎麼還是那麼不聽話呢。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在進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心裡就會糾結:如果對孩子這種繪畫的行為進行管教,很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繪畫的興趣,也許一個「梵谷」就這樣被扼殺了;如果對孩子這種繪畫的行為不進行管教,那麼孩子就不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遇到這種問題,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專家支招:

當家長遇到類似的問題,請家長換一種溝通的方法,即「將責備的語言變為正面引導語言」。

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詞語「正面引導」。

為什麼要用正面的、引導性的信息來交流,而不是用「不要」呢?因為幼兒的大腦是不會執行「不」的指令。

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去除責備性語言,而是用正面引導語言去交流,告訴他你應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

以上面的案例為例,家長需要兩步走。

第一步:請家長停止手裡的事情,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來,和孩子面對面。

第二步:請家長面帶微笑,對孩子說:「寶貝,你想畫畫嗎?如果你想畫畫,現在媽 媽和你一起在畫紙上面畫,好不好?」「寶貝,你想畫畫嗎?如果你想畫畫,現在媽媽和你一起去沙灘上面畫,好不好?」

我們說話的結構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和什麼人」針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還要告訴他現在應該怎麼做。

如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家長可以說:「寶貝,如果你想跳,周末的時候,媽媽陪你去遊樂場的蹦蹦床上面跳。

現在請坐下來。

特別提醒:

有自我意識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們是沒有效果的。

如果僅僅告訴孩子:「你不要做……」他就會感到迷茫和失望,甚至會心生逆反。

不如直接告訴他,你可以做什麼事情,給他們指明做事的方向。

所以,家長朋友們,從現在開始,摒棄「不要」的教育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不良習慣對孩子有長久傷害 !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家長或者親朋好友哄孩子玩,有些呢是誇獎鼓勵,有些純粹是在逗孩子,還有的看似是在耐心教會孩子一些事情,實際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實質幫助,長此以往甚至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下面有太...

家長不要輕易用生氣制服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

別再總對孩子說:我生氣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

別輕易用生氣制服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