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言行不禮貌,家長這麼教,孩子改得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明,看見老師要說『老師好』,要有禮貌。

「小剛,快謝謝阿姨!」

「小凡,跟你說過多少次,認識的人見面要主動問好,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

你家孩子是否也如上面這樣?出門在外,當看到孩子一言一行特別沒禮貌時,當父母的總是忍不住嘮叨、批評、指責。

然而事實是,反覆的批評和指責絲毫不見改善,到底要怎麼做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的作者吉諾特博士曾給出以下建議:

1、公共場合對孩子不批評,不指責,父母用行動先做榜樣。

2、當孩子有不禮貌行為時,父母也要禮貌地對待孩子。

3、在外玩耍,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承擔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一)教孩子禮貌,父母得先禮貌

如文章最初那樣,當孩子某一點做的不對時,父母當著眾人的面大聲指責、批評孩子,這本身就是不禮貌的行為。

用不禮貌的行為來教導孩子禮貌,又怎麼能有好效果呢?

當遇到一個熟人奶奶時,父母完全可以微笑著主動跟老人問好,說再見,而不是自己都不打招呼,卻一直指責孩子不問好、不說再見。

當大人正討論一件事,被孩子強行打斷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希望先講完這件事。

」而不是訓斥說:「不要無禮,打斷別人的談話是很不禮貌的。

」因為打斷插話的人同樣也不禮貌。

(二)給孩子變好的時間,不貼負面標籤

儘管孩子還沒有養成禮貌的習慣,但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不禮貌」的標籤,輕易地說孩子是個「不禮貌的孩子」,貼負面標籤會有兩種風險:一是孩子逆反,什麼都跟你反著來,不聽你正確的教導。

二是孩子會接受這種評價,變成自我看法的一部分,認為自己就是無禮的,行為粗魯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父母切記:尖刻的指責和悲觀的斷言(貼標籤),都是對孩子不禮貌的做法,對幫助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不如找一切機會示範正確的、禮貌的做法,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改變。

(三)讓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包括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在家裡,當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講各種禮貌的規則和行為標準。

一旦出門在外,在孩子已知的禮貌規則內的事情,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遊樂場內,要求小朋友排隊玩耍。

如果孩子因為不想排隊,被管理員限制遊玩時,就是很好的讓孩子承擔後果的機會。

家長這時候不要帶頭去道歉,去給孩子求情,而是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並給出正確的建議,可以說:「你太喜歡這個遊戲了,想馬上玩而不想等待是嗎?但是這是遊樂場,很多人都想玩,所以排隊是最公平的方式。

再比如,去朋友家裡玩,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最好的策略是讓主人制定他們家的規矩,並且由主人來執行。

因為當限制是由外人制定時,孩子比較容易遵守,而媽媽也可以從過度關注孩子行為中解脫出來。

當孩子從動輒父母批評的環境中解脫之後,他會內心輕鬆,觀察事物也會變得敏銳,他會在父母對待他人的一言一行中,學會如何禮貌地接人待物;他會在自己承擔了一次又一次「不禮貌的代價」後,明白「自律帶來自由」的好處;他也會在其他家庭的規則中,明白哪些行為是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可的。

這種從父母教育延伸到環境教育;從正面引導延伸到負面後果的體悟;從一言一行到深入思考的價值觀總結,這些都是孩子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的認知匯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智慧結晶,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所在。

(完)


【兩位媽媽】均為原創育兒心得文章,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大沒小」很隨意,父母看著心著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孩子:他們喜歡打斷大人的說話或者做些不尊重大人的事情,我們就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沒大沒小」。一些家長總會因為孩子的這個壞習慣而在眾人面前陷入非常難堪的局面,那麼孩子們...

育兒之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接人待物

不管是在家庭聚會的時候,還是在朋友聚餐的時候,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親朋好友面前能夠懂禮貌、有教養。可是孩子天生好動這問題不免讓父母為之頭疼,其實父母就應該在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教導孩子、培養孩子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