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就是那個愛打架孩子的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呦呦媽)

「你怎麼教育小孩的,這麼小就動手打人,長大還得了!」

每次帶2歲的呦呦出去玩,總免不了要接到這樣的投訴。

說實話,我很慚愧,當被人指著鼻子責備的時候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但更多的是深深的內疚和自責。

是我,是我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讓他染上這樣的「惡習」。

為此,我私底下沒少提醒呦呦:「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但是,效果甚微。

我只能儘量緊跟著他,時刻提防著他的一雙小手,生怕一眨眼他就揮拳出去了。

就這樣,在我的「控制」下,呦呦乖了不少。

直到有一天,樂樂媽媽找上門開,她的話讓我至今都忘不了。

她說;「孫老師,我們同事一場,孩子又經常一起玩,有些話我不得不說,你家呦呦經常推我樂樂,搞得樂樂這幾晚老是做噩夢,夢裡哭著喊「別推我,被推我……」當時,我腦子裡一團漿糊,整個人都懵掉了。

我一邊低眉順眼地跟她道歉,一邊思考著怎樣才能改掉孩子的這個壞毛病。

看過一些育兒書,諮詢過幾個育兒心理學方面才慢慢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愛打人,以及怎樣應對他這樣的行為。

首先,不是所有攻擊行為都出於惡意。

人類的攻擊行為分兩種:一種是有意識攻擊,以傷害他人為目的。

另一種是無意識攻擊,目的不在於傷害對方,只為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對社會規則缺乏認知,他們的攻擊行為往往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次,「打人」是一種自我保護。

兩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當自己的玩具或遊戲場地可能被「侵犯」時,他們揮起小手打下去的動作絕對出自本能。

這是他們解除威脅和捍衛權益的方式——這些還未接受系統教育的小人兒,就只會通過這麼原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再次,要允許孩子合理釋放攻擊性。

理解了孩子的攻擊行為,就不會覺得這事令人難以接受了。

如果我們對孩子這種「攻擊性」一味批評壓制,會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你不好,你不對。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與嚴厲制止,會讓孩子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壞。

如果孩子就是「愛打人」,動不動就打人,該怎麼辦?

1.千萬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家人有用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孩子一定會有攻擊行為,這幾乎是條定律。

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如果大人時不時動用武力,孩子理所當然會認定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 「冷處理」勝過講道理

對孩子的不良舉動,弄清原因後,儘可能平靜溫和去對待,在孩子情緒激動時不必急於講道理,可以進行幾分鐘的「冷處理」,用你的緘默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打人是不對的,所以我不理你。

」這樣「冷處理」幾次後,孩子會漸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有所改觀。

3.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常在小區里看到孩子們在一邊玩耍,老人們在一邊交流育兒經驗,這家姥姥說娃就是不愛吃青菜水果,那家奶奶說娃就是脾氣不好老是打人……聲音很大,一點兒不避諱孩子。

孩子邊玩邊聽——噢,原來我不愛吃青菜水果;噢,原來我脾氣不好愛打人……這種標籤對孩子改正不良行為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強化孩子的自我認知。

一旦孩子認定「我就是這樣的」,那想改都難了。

4.幫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呦呦又發脾氣打了我的胳膊一下,我馬上裝作很痛的樣子,然後用無辜的眼神盯著他:「媽媽很痛,很難過,你知道嗎?」他有些著急了,撲在我懷裡緊緊摟著我,我連忙說:「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了,但是你打了媽媽,媽媽會難過,你看到媽媽這樣你自己也不開心,對不對?」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順勢說到:「那你打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們也會很痛,很難過的,他們的媽媽也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被打了而難過的,這樣一點也不好,對嗎?以後你不開心了,可以試試打被子和枕頭。

你看,其實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的攻擊行為到底意味著什麼。

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孩子會漸漸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圖片來源於網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孩子突然就愛動手打人了?

我家寶貝兩歲了,最近變得喜歡動手打人,讓我十分焦慮。昨天在小區里和別的娃一起玩,她無緣無故地上去給別的小朋友一巴掌,惹得別人家孩子哇哇大哭,我只能趕緊上前道歉並帶孩子離開。每次寶貝打人,我都會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