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變得禮讓和主動,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交,不僅對大人重要,對孩子也非常重要。

社交能力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人們具有善於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不僅是孩子智力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們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品質。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占85%。

」想要開發孩子的社交能力,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

如果孩子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小朋友、老師相處融洽,那他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接受,被喜歡的,從而便會更快樂、開朗、自信。

可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孩子的社交能力並不樂觀,他們表現出來的要麼是不受歡迎,要麼是不願社交,於是更顯孤獨------下面兩個案例就是這樣。

案例一:七歲的肖肖在班上是個不受小朋友歡迎的孩子,他簡直就是班上的「搗亂大王」:老師讓小朋友們排隊離開教室時,他在地板上爬來滾去地瘋;小朋友們聚精會神聽老師講故事時,他推推左邊的同伴、拍拍右邊的同伴,不停地搗亂;遊戲的時候,肖肖又很霸道,他喜歡的玩具就要獨占,不讓其他小朋友碰……有一次,小朋友們在玩開火車的遊戲,一個小朋友當火車頭,由「火車頭」邀請其他小朋友上火車,小朋友們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騎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進。

開火車遊戲是小朋友們都愛玩的遊戲,但是每次玩的時候,不管誰當火車頭,都不會邀請肖肖上車。

看著其他小朋友興高采烈地開著小火車,坐在一邊的肖肖顯得特別孤獨……

案例一:段先生最近也很不開心,他說:我家孩子6歲了。

平時父母太忙,沒有時間帶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著他。

我們只有周末有時間。

我發現我家孩子沒有小夥伴一起玩,太孤獨了。

平時他也不愛講話,在家裡只是看電視。

可能是家裡人少,平常家裡沒有小孩子陪她的原因,現在表現為不會主動找小朋友玩,感覺不會和小朋友交流,喜歡自己看書,讀書,在家活蹦亂跳的,可在外面話說的少,我擔心這樣下去會引起性格上的孤僻,也擔心上學後不能理解老師講的課。

這兩個孩子的社交能力都不高,朋友也少,但他們卻各有各的原因。

案例一的孩子是因搗亂,在與同伴的相處中不懂得謙讓;案例二的孩子則是由性格內向,不主動與同伴相處,與同伴交朋友。

孩子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一切圖案的塗抹,都是家長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的。

人際關係技能也同樣如此。

那麼,家長該如何將人際關係的基本技能教給孩子呢?

一是家長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則。

一般情況下,孩子人緣不好,往往與家庭環境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溫暖陽光的家會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孩子的心是完整的、堅強的、開放的,人際交往就會自然地發展起來,它是件普通和幸福的事。

而如果父母本身與人交往就有很多顧慮,做作、防禦,夫妻間的相處也不和諧,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外界是不安全的,他們就會排斥父母的這種交往方式,也學不到人際交往的日常技能。

所以孩子人際交往不良,家長要先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內心世界,我們是不是開放的,我們夫妻的關係是不是平等和諧的。

如果不是,我們現在就要作出改變,在人與人互動中,會有很多不同點出現,也沒有兩個人的觀點會一模一樣,因此,在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我們要坦誠相對,分享彼此的感受,互相協商,達到一個共同點。

以身作則,身教勝過言教,這個是給孩子人際交往最好的學習機會。

二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沒有朋友的原因。

難以交到朋友的孩子通常可能是過分害羞,或者是攻擊性太強。

攻擊性過強的孩子容易變得橫行霸道,過分害羞的孩子容易成為橫行霸道者欺負的對象。

話題中提到的這個孩子,主要的問題不是被朋友疏遠,而是她不會主動去交往。

如果做父母的認為女兒是被別人疏遠,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永遠等著別人來滿足她的需求,也可以看出母親對女兒愛護有加,無意識地剝奪了女兒的主動權。

我建議這位母親先耐心地與女兒溝通,了解女兒不喜歡與人交往的原因。

母親可以這樣說:「女兒,媽媽發覺你不是很喜歡跟別人交往,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的,不知道你的原因是什麼呢?」然後認同女兒的想法和感受,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孩子,用你的愛來承載女兒的負面情緒,並與女兒分享你的觀點,最後給女兒幾點建議,讓她選擇去嘗試。


三是多關注孩子的表現,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技巧。

父母應該觀察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現,找出原因,還要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思考是什麼原因使同伴不願意與他交往,引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

讓孩子在和其他同學交往時,學會真誠、自省、求同存異、諒解和寬容。

要告訴孩子,與人交往中,應當先尊重別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

多顧及別人的感受,是贏得別人對自己好感的前提。

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人格,而在父母過度關愛下成長的獨生子女,往往只想索取,不知付出,這恰恰是難以與別人融洽相處的人格。

失去好友是件難過的事,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這種不快之事,幫助孩子解決被好友疏遠的苦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然接受、直面對待。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儘可能地調整好心態,讓他們走出陰影。

四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教會孩子禮讓和主動。

在交友過程中,禮讓和主動非常重要。

這裡的禮讓是指待人要有禮,交友吃點小虧很正常。

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溺愛或疏於管教,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唯我獨尊」或者幹什麼事都依賴父母的性格。

這種性格的孩子往往不會主動與同齡人接觸,即使與同齡人相處,一旦稍微不順他(她)意時,很容易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這樣就很難交到知心朋友。

另外,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吃點小虧也是在所難免的,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因怕孩子「吃虧」、「受氣」,就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

我兒子在雙休日和假期要求出去玩時,我基本不管他跟誰去玩,只要求他玩的範圍及時間,有時去觀察一下他玩的內容。

五是教給孩子具體的社交方法,創設情境、提升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與他人、尤其是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能力,所以想要讓孩子獲得社交能力,家長要教給孩子具體的社交方法。

尤其是讓孩子學會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獲得想要的東西。

比如,當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導孩子友好地向別人發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不可以?」當孩子與別人爭搶玩具時,父母要耐心引導,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辦法,學會說服別人與自己分享玩具。

另外,教孩子用文明語言與他人交流。

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行嗎」、「你先玩,我後玩」等語言,使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

社交能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獲得提升的。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多種社交機會和條件。

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門,或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

當交往的機會到來時,家長要學會藏在孩子的身後,而不是沖在孩子的前頭。

比如,家裡來了客,要讓孩子參與接待;有機會也要適當地帶孩子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與不同的親戚朋友交流、玩耍;購物時,讓孩子試著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讓孩子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學會與他人正確地相處。


六是家長要及時肯定、讚美,鞏固社交能力。

讚美如同陽光。

面對孩子正確、積極的人際交往行為時,我們要充滿激情地給予讚美。

如果能夠加上肢體語言就更棒了。

親一親,摸一摸,抱一抱等。

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明白什麼行為是對的,並不斷加以鞏固和延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