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實,你爭我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我,獲得擺脫泥濘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昨天聊到了兄弟姐妹交惡最本質的幾種因素

  • 爭奪的本性


  • 越界的關心


  • 失衡的定位

(錯過的請戳昨日連結)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這幾種問題,怎麼破?

文|昱子

首先,爭奪。

兄弟姐妹自帶競爭關係,這是難以避免的。

二胎之所以這麼令人「惹人厭」,除了花錢、花精力之外,為人父母最大的擔憂之一,就是兩個孩子一旦爭起來,應該怎麼辦?

從前,什麼都是老大一個人的。

玩具、書本、父母的關愛以及一切資源,毫無爭議地屬於一個孩子!

可現在,卻多出了一個孩子、甚至更多,該怎麼分呢?

有的媽媽最難過的,就是一想到「愛要分給另一個人」,就會愧疚不已,替老大惋惜,也為孩子的將來痛惜!

還有的父母可能剛開始並沒有太多的感受,但等真的處理起兩個孩子的你爭我奪,又總覺得沒有一碗水端平,夜深人靜的時候,依然難免愧疚……

那麼,爭奪,真的就沒解了麼?

還,真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太過於執著於「公平」這件事,力圖從物質公平的角度來確保孩子之間的公平。

比如,有人會說:「一個兒子準備一套房,還有什麼好爭的?」

又比如,有人會說:「老大有的,老二也備一套,老二有的,老大也照單全收!」

可如此,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我的讀者,大多數人的老二都在三歲以下,老大的年紀通常也不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件事,這個年紀的孩子,對「公平」的理解其實與我們大人是非常不同的!

在成人的眼中,所謂公平,就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在孩子的眼中,他們爭奪的,卻未必然是成人理解的公平。

比如,同樣類型的玩具,你給哥哥買了一件,也給妹妹買了一件。

你自作聰明,給哥哥買了男孩的款式,給妹妹買了女孩的款式。

結果,卻可能發現,妹妹總是在爭奪哥哥的那個玩具,儘管她並不討厭自己的玩具,但似乎別人的玩具,就更有吸引力!

於是,你調整了自己的做法。

改成玩具,無論給老大還是給老二,都來個一模一樣的!

但很快,你可能發現

——咦?怎麼你們都不玩了?

或者

——咦?你們怎麼又開始爭奪別的東西了?

甚至

——喂!一人一個,不許全部獨占!

一人一個,不一定就能解決「你爭我奪」的問題!

成人刻意安排的「公平」,到了幼兒和兒童這裡,動輒就失去了公平!

那麼,孩子要爭奪的,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兒童對公平的感知,與我們大人有一定的差別。

一方面,他們具有樸素的道德認知,知道誰多、誰少,哪件事是對的,哪件事大體是不對的。

但另一方面,他們的認知水平又還非常有限,對大人精心安排的公平,他們不一定能懂得。

他們所想的,只是

——這件東西我想要,我就要!

是的,兒童是非常「自私」的小動物!

這個自私並不帶貶義,指的是他們的認知水準,大多圍繞著自己去展開,我喜歡的,就是全世界所喜歡的,我討厭的,就是全世界討厭的,我想要的,就是全世界都應該讓我獲得的。

這就是兒童的自私,無論他是老大,還是老二。

他們簡單的腦迴路,決定了他們都是從「自私」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追求公平的角度出發,來發起爭奪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說回,怎麼應對年幼的兄弟姐妹間的爭奪?

為什麼你給他們刻意營造的「公平」,卻未必然能使彼此和諧呢?

首先,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待爭奪!

正如我剛才所寫的,他們爭奪的,並非是公平本身,而是「我想要XXX」這件事。

那麼,要解決爭奪,就要教他們如何才能要到那件期待的物品!

比如,五歲的哥哥和兩歲的弟弟,爭奪一件玩具。

表面上,這就是多子女家庭的煩!

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兄弟姐妹間獨有的現象,而是但凡有幼兒聚集的地方(比如遊樂場、幼兒園),就可能發生的現象。

所以,在遊樂場、幼兒園,我們怎麼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在家,就該同樣的處置!

不要急著去下定義:

「你是大的,為什麼不讓著小的!」


「弟弟正在玩,你怎麼可以搶呢?」

反而,應該把自己想像成幼兒園的老師,換一種態度去處理:

1、界定事情:

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誰先拿到玩具?


還有誰想玩?又是怎麼爭奪的呢?

2、自我表達:

問這些問題,讓孩子們來回答。

一般來講,大孩子大多具備了更強的語言能力,他們大體能表達清楚自己的看法。

而小孩子則未必。

但不要緊,你要像法官一樣,給控辯雙方發言的機會。

即使只是一些聽不懂的嘟嘟囔囔,或者打胡亂說,都堅持讓他們自我表達,因為這是在教會他們重要的技能

——衝突,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

3、判斷:

父母的判斷,有時難免被情感因素沖昏頭。

這不要緊,但衝動之後,一定要記住你的角色

——不僅僅是父母,而且還是老師+法官!

既然是老師,就別忘記教誨為主;

既然是法官,就別忘記要有基本的公正,以及不變的準則!

你可以嘗試建立你們家玩耍的準則,比如:

  • 先到先得(這是很容易做到且判斷的)


  • 想要玩對方手上的東西,用交換或者等待的方式來獲取(重複示範給孩子看)


  • 如果誰動手搶奪,誰會挨罰(比如罰站)


  • 如果誰以暴力方式維護自己的玩具,那玩具就沒得玩了(約束動手的那方,無論他是否先得到玩具)

樹立的準則,所有孩子都必須遵守!

哪怕是一兩歲的小孩子(這反而是容易動手的那方),也會因為失去了心愛的玩具,慢慢學會準則,知道玩具被搶時,應該用打人之外的方式解決,或者找大人幫忙,而非動手打回去。

孩子是「自私」的小動物,但也是極其聰明的小人類!

他們正是在你的一次次引導下,學會從弱肉強食、一言不合就開撕的「叢林準則」過渡到講理、講法的現代法則。

建立了這樣的家庭法則,來應對孩子間的爭奪,就能做到「定海神針」般的效果,脫離了情感的簡單公平,而過渡到了規則的公平!

公平的規則就像一把大傘,兩個孩子都能蔭蔽

第二,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的「自私」。

可以持續的規則,一定建立在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基礎上!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們分享、大方、相親相愛。

最好都像《孔融讓梨》一樣,小小年紀就有著極高的道德自律,早早地就「懂事」!

但實際生活中,像孔融這樣早慧的孩子實在是太少了!

即使是孔融本人,也在成年後寫出了大逆不道的文章,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斬殺了(孔融通過寫作質疑了子女必須孝順父母這件事,也是很有性格呀……)。

因此,不要指望孩子都天然懂事。

相反,不「懂事」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

比如,有媽媽就抱怨自己的老大不懂事,媽媽晚上帶老二,白天做家務,老大從幼兒園回家,還要纏著媽媽玩,媽媽稍微怠慢一點,就哭天搶地!

媽媽責怪孩子不懂事,卻恰恰忽略了解決問題的命門!

那就是

——解決不懂事,就必須從不懂事本身入手。

我剛才反覆寫道,小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

大人覺得,我都這麼累了,你作為孩子,應該要安靜一點。

這是禮貌、也是配合。

但小孩呢?

如果只是四五歲的年紀,他可理解不了呀!

他只覺得,我那麼喜歡媽媽,那麼愛她!她昨天還微笑著和我玩,怎麼今天就不理我了呢?我好傷心,我好痛苦呀!

於是,他才表現得如此「不懂事」

——因為他愛你呀!他需要你!有多需要,就會哭得多慘呀!

想想看,要是一個陌生人不理他,他能難過成這樣嗎?

所以,我們必須從他這種幼稚的思維出發,來解決問題!

方法如下:

1、熱處理:

如果你還有精力,那麼這個時候,就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抱抱吧!

等他的情緒過去,陪他玩一會兒,開心一會兒。

讓他重新感受到「媽媽又愛我了」這件事,從根源上化解他的痛苦。

2、冷處理:

如果你實在沒有精力,自己都在崩潰邊緣,那就「逃」一會兒吧!

你可以把自己鎖到一個無人的房間裡,放聲大哭一場,緩解心中的焦慮。

也可以抱著孩子一言不發,讓他的情緒過去,也讓自己的情緒冷卻。

3、後處理:

常常地,你來不及熱處理或者冷處理,可能就和孩子槓上了!

這種情況,是人之常情。

怒火都是「騰」一下升起,還來不及壓制,就火燒原野了!

如果是這樣,那一定記得做「事後處理」。

當衝突過去,雙方都情緒平靜的時候,再來和孩子和解。

和解,並非是一昧地愧疚或者道歉,而是彼此理解。

給孩子解釋你發脾氣的原因、你的難處、你的痛苦。

也請他說說自己的感受。

不要覺得孩子不懂。

他們最愛的是媽媽,最願意保護的也是媽媽。

儘管成人的痛苦不可能完全暴露給孩子,但讓他們適當了解你的苦楚,也能激發他們的同理心!

更重要的是,你的「事後補救」,也在教給他們一個有效的彌合衝突的方法

——衝突是免不了的。

——但如何事後彌補,決定了衝突最終能否扭虧為盈,使大家的聯繫進一步密切!

對了,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和老大的衝突,老大也會在處理與老二的關係時,用上同樣的方式。

正可謂,一箭雙鵰、一舉兩得!

好了,關於「爭奪」的處理,我就寫到這裡了。

小結一下:

天下沒有不爭不奪的手足。

有時為了避免爭奪,人們會把孩子們分開,但其實,相處在一起的衝突,也是孩子們重要的學習機會!

能否將這個學習機會利用好,就取決於父母:

  • 如何理解孩子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衝突


  • 如何引導孩子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 如何不受壓抑地表達自我


  • 如何制定一個家庭成員都能長期遵守的準則

這些問題,都沒有一蹴而就的回答!

但正是探索答案的過程,會令你換一個角度看待手足的爭奪,找到最適合你家的手足相處之道!

好了,下次我們會探討如何應對手足的「越界的關心」,以及「失衡的定位」。

作者:昱子,新聞人,一兒一女的母親,記錄二孩媽媽的成長史。

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一個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

關注我,你可以閱讀文字、瀏覽漫畫,由此得到:

1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二孩的成長史 | 媽媽的進化論

-長按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