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大寶二寶吵架,真的就應該大讓小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憑什麼大的就要讓小的啊?偏心!」

「明明是他先惹我的,而且打架也不是我一個人就能打起來的,為什麼爸媽只說我啊?」

「我像他這麼大的時候自己穿衣、自己洗漱、自己疊被子,為什麼他就不可以?還一定要我幫他? 」

「琦琦沒有哥哥姐姐,這樣就沒人和他搶電視,搶玩具,吃的也不用分一半出來了呢,真好!」

「這件事我媽怎麼會知道的?一定是姐姐告狀的,等著瞧~ 」

「姐姐真討厭,還沒動她就哭,一定是想把爸媽叫過來罵我,哼~」

兄弟姐妹吵架這件事,就像圓周率一樣,無限循環……

在一項關於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曾經和手足吵過架(98.%),打架的比例有一半以上(54.7%)。

一項關於家庭衝突、人際應用與兒童社會心理困擾之關係的研究中則發現:在一個月之內與兄弟姐妹吵架的比例高達九成以上(91.01%),而有打架的比例也接近二分之一

子女衝突的原因究竟為何?

中國著名心理專家劉玉明表示,兒童或青少年爭吵的原因通常不外乎「物權」與「先後」兩大問題。

比如,大寶在玩的時候二寶可能會在一邊調皮搗蛋,所以作為報復,大寶有時又會搶走二寶手裡的東西,這其實是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的一種標誌。

零食、玩具、電視頻道……孩子之間的爭搶是永恆的主題。

曾有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之間小衝突每小時可達56次。

吵得可真讓人頭痛啊。

爸媽肯定希望這樣的「壯烈」場面能夠少一些,再少一些……

但爭吵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對兒童的人際關係能力是一種極好的磨練。

孩子的相處就像小型社會,吵架會讓他們學會忍耐,同時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們更快更早地學習如何尊重、合作與交流。

但,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和小夥伴間的爭吵又有不同。

正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孩子們便會更加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而孩子正是在完成自我需求中一點點成長起來的。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聚焦在:如何解決孩子們之間的衝突

孩子們總是吵個沒完,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就呵斥起來。

「不要吐口水!」

「媽媽真的很生氣!」

「現在你們兩個都要受罰,不可以看電視!」

面對兩個吵架的孩子,家長常見的處理策略之一,是要求孩子「再吵就不要一起玩」「再搶就沒收玩具」。

如此一來,孩子可能只知道吵架是不被允許的,但是為什麼不被允許,不能吵架的話問題怎麼解決,孩子並不知道。

我們因忙碌而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解決衝突,但忽略了子女對獲得父母安慰或公平處理的渴望。

那麼,家長不應壓制孩子的情緒,而應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衝突,才能解決衝突。

我們試著告訴孩子:「寶貝,你們這樣搶來搶去誰都沒法玩玩具哦~」引導孩子了解衝突的弊端,有助於引發孩子解決問題的動機。

接下來,疏導情緒。

冷靜下來,我們才能更公平地裁判。

慢慢引導出當時因情緒激動而無法好好表達出的想法,孩子也會學會平靜情緒,發覺「自己想說的話有人會想聽」而安心,同時也防止孩子為了爭取家長的認同而引發更大的戰爭。

在聽孩子講述的時候,千萬不要急於下結論,也不要輕易指責孰是孰非。

要聽完一方的話,再聽另一方的話,這一點至關重要。

這樣,從頭到尾聽完對方講述,孩子們才知道「我」的想法和解釋與對方有何等大的差距,是減少今後「戰爭」的重要過程。

我們在聽完了兩個人的話之後,再下明智的結論。

看上去是老大欺負老二,可老大也有自己的說辭,比如老二多管閒事啦,做了讓老大討厭的事啦等等。

聽老大說這些情況時要表現出同情:「是嗎?那是挺讓人討厭的呀。

」然後提醒他注意:「你的心情媽媽理解了。

不過打人也是不對的呀。

」這樣一來老大就比較容易乖乖地聽話了。

反之,如果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地把老大訓斥一頓,那麼老大心裡就會產生不滿,心想:「為什麼總是要我讓著弟弟呢?」於是在媽媽看不見的時候欺負老二。

老二受了委屈,所以媽媽也要聽他講述理由,然後表示同情:「被姐姐打了,好疼,是吧?」不過有時候打架是由老二引起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聽行他說:「你也不要隨便動姐姐的東西呀。

其實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就像上司對待下屬,原則上平等才會讓兩人和睦相處,如果偏信一人,心有不服,甚至會在你看不到的時候使絆子,孩子之間也是一樣,只是孩子年紀小,互相之間的不順眼可能就是你看到的「欺負」,這時候切莫要偏幫偏信偏批評。

但,你是不是也有無意識的傾向於某一方的時候?

家長一般都會對老大提出更高的要求:「虧你還是姐姐,都長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就不能讓著弟弟嗎?」父母雖也說要一視同仁的去養育孩子,但一旦無意識的傾向於某一方時,一點點小事也會成為嫉妒的原因而產生爭吵。

因為年齡比弟弟稍大一點,就什麼都要讓著弟弟,姐姐對於這一點的不滿情緒在內心深處不斷淤結;而弟弟動不動就藉助父母的力量要求庇護。

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對姐姐採取比以往稍加寬容的態度,發現優點後適宜地給予表揚。

對弟弟也要讓他懂得長幼的道理

這樣試試看,讓二人都能互相承認各自的立場。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以往的積累,孩子會認定家長偏心另一個。

當孩子再度發生爭執時,估計不少父母都覺得,那把兩個人都批評一番,看起來就公平了吧?

但是當我們說:

「孩子們,別打了,姐姐應該忍耐才好,打弟弟怎麼行?你也是,應該好好聽姐姐的話,怎麼能和姐姐對著幹呢。

這種看似妥當毫無偏袒的話,實際上只是在和稀泥說廢話,既沒有情緒疏導,也沒有解決問題。

我們很容易在心中判斷誰的錯誤更多,在指責的時候難免流露出這樣的感情,而讓人詫異的是,孩子居然能敏銳地察覺出來。

從感到自己多挨了罵的孩子的立場上來看,真是滿腹委屈和憤怒。

而少挨罵的孩子,卻認為爸爸沒有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對爸爸心懷怨恨。

所以連坐法,通常都是假公平。

我們以更大的火氣壓制住孩子們的戰火,其實只是在掩蓋,他們心裡的小火苗遲早會再次升起。

若我們只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採用「大讓小」或「連坐法」的方式,會讓孩子因為感到偏心而對手足更加不滿。

因此,引導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讓他們學會站在彼此的角度看待問題,在熄滅戰火的同時不在心裡留下怨恨的種子。

除了在孩子爭吵時我們要注意應對的方式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手足關係的引導也必不可少。

下一期,我們將推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手足關係?》

關於「手足吵架」這件事,你有什麼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到底愛誰多一些?二娃家庭必知的平衡法則

前兩天和朋友小聚,我們向一對二娃父母提出了心中的疑問:「你們會偏愛某一個孩子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準備要二胎和猶豫要二胎的家庭都很關注吧。這對父母表示,兩個孩子性格不一樣,但他們可以肯定...

二胎家庭同胞競爭,你幫大還是幫小?

朋友家有兩個孩子,大的3歲半,身體比較瘦弱,小的剛滿2歲,基本和哥哥差不多高了,而且更強壯。兄弟倆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這樣那樣的搶奪戰。搶玩具,搶食物,搶媽媽,搶電視!老大拿一個東西,老二必會跑過...

寶寶一定要分享麼?可以鼓勵但不要強迫

生活中,作為爸爸媽媽要讓大寶和二寶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親情夥伴角色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責任。我們時刻要注意指導大寶和二寶的和諧相處,學會分享,相互包容和彼此照顧。特別是在二寶出生和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