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打擾,孩子成長的奢侈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 | 吳在天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
他說他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也很可憐。
幸福之處,是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多的關注。
可憐之處,是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孩子,
都身處於一個孩子和六個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這樣的格局之間。
常常要受到好幾位,
不同的成年人,不同的信息輪番的干擾。
不被打擾,成了現在孩子成長的一種奢侈品。
1
不被打擾,孩子成長的奢侈品
上周末我們一家三口去逛商場,
敏敏看到有個兒童繪畫區,
那裡可以讓孩子們去畫畫,
也方便帶孩子逛商場的家長可以坐下來休息一會。
工作人員會發給小朋友們幾張繪畫紙,
還有一些公用的水彩筆可以自由的使用,
敏敏也坐下來,很認真地開始畫畫了。
坐在旁邊的另外一家人,
一家五口帶著孩子出來玩,他們孩子也在旁邊畫畫。
最初我還沒留意到,
然後來發現,那個孩子沒一會兒就會哭喊幾次,
我就開始留意他們發生了什麼。
原來孩子在畫畫的時候,
他的家人都在不斷地打擾他。
這裡不是這樣子畫的!
這個應該用什麼顏色!
你趕緊畫呀,你怎麼這麼不專心?
畫畫的時候你就專心畫畫呀!
你在這裡發什麼呆看什麼呢?!
那孩子哭得最傷心的一次,
是孩子的爺爺,把孩子的畫筆搶過來,
在孩子的圖畫紙上塗上自己喜好的顏色,
爺爺告訴孩子,「這個就應該這麼畫,知道嗎?」
孩子哭喊著想要拿過自己的畫筆,
孩子的父母還拉著孩子的手告訴孩子,
爺爺在教你畫畫。
沒有一個人理會孩子的感受。
期間,孩子的奶奶還多次打斷孩子,
讓孩子看其他孩子的塗畫,
「你看你看,姐姐畫得多好,姐姐的多漂亮,你也要這麼畫呀……」
孩子的眼睛早已不在畫紙上,
而是隨著家長們不斷的打擾而轉移了注意力。
敏敏把自己的畫紙塗好了,
然後她開心地準備和我們分享她的作品。
旁邊那小男孩的奶奶,
突然把敏敏的圖畫紙拿了過去,
然後又不斷地對著孩子說,
「你看看姐姐畫的畫,你也這麼畫呀……」
本來敏敏是想拿著她的作品和我們分享,
突然被別人拿走了,也沒有徵得同意,
敏敏對那小男孩的奶奶大聲地喊:
還給我,這是我的!
然而,小男孩的奶奶,並沒有聽到。
她還在不斷地對自己的孫兒說,該怎麼樣畫畫?
我忍不住地站了起來,跟她說:
請不要打擾,請把畫紙還給我們。
我連著說了兩次,老人家還是沒有聽到,
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最終是孩子的媽媽說:
快把東西還給人家,你怎麼可以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呢!
老人家有點不好意思,
但瞬間又轉過去對著孫子說:
「看到沒有,你看看別人怎麼畫畫的,你要專心,你要……」
敏敏拿回了自己的作品時,
很快情緒也恢復了,她馬上就開始繼續畫第二張圖,而對面的孩子,
比我們早坐在畫桌上,卻一張圖畫都沒畫完。
也許並不是他不想畫,
而是他旁邊的人不斷的在打擾他,
他的專注力已經被旁邊的大人們給消耗掉了。
長期下去,孩子只怕會把繪畫創作的興趣都磨滅掉。
經典兒童繪本《點》的作者彼得•雷諾茲說:
「我常常問教室里的孩子,有誰愛畫圖?
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全部舉手。
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
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
最後全部消失,實在令人惋惜!
其實,當我們拿起畫筆表達時,
應該一頭沖向那未知的、豐富無比的創作世界!」
當你的孩子不能夠專心去做一件事情,
也沒有辦法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作為父母,
記得看看你是否過多的干涉和打擾了孩子的節奏。
2
你是否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功能?
記得有一次過年,我們帶敏敏回老家玩。
逢年過節,免不了親戚聚會。
在餐桌上,當親戚朋友看到敏敏可以獨自吃飯,
並且吃得很專注,他們都覺得很驚訝。
知道我是做心理工作的,
然後他們就不斷的在問用了什麼辦法?
是如何樣教孩子的?
為什麼孩子可以自己吃飯還吃得這麼好呢!
再看看有帶著孩子的親戚。
除了年齡較大的一些孩子外,
其他的孩子幾乎都有1~2個大人去餵飯。
要麼抱著喂,要麼追著喂,
或者大人在聊天的時候,
過一會就喊孩子過來吃一口。
一餐飯差不多要餵一個小時左右。
當時敏敏大概是兩歲半,
儘管偶爾也會有些飯菜掉在桌面上,
但她吃飯很專注,親戚看了都很驚訝。
當我告訴她們,
我並沒有怎麼樣去教育孩子,並沒有去要求她。
我就是讓她自己吃,
當她覺得吃飽,我們就相信她是吃飽了,
但她不想吃的時候,我們也允許她不想吃。
如果大人可以嘗試著不再去餵飯,
孩子很快就會自己去吃飯,而且會越吃越好。
可當我說這些的時候,
親戚們不但不信,而且很大反應。
「不吃不行的,小孩子懂什麼?」
「吃兩口她就說不想吃了,她吃飽了,她懂什麼飽啊。
」「不吃他會餓的。
不餵他他都不吃。
」
也許,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剛剛出生的嬰兒,餓了,
都會哭著喊奶吃,
為什麼兩三歲的孩子,他會不知道餓呢?!
正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強迫著餵飯,
從而打擾了孩子自己吃飯的節奏,
甚至喪失了自己吃飯的能力,
也喪失了自己體會餓的感覺。
也許我們都從未想到過,
孩子可能是在以不吃飯的這種形式來反抗,
告訴我們:他不想被打擾,他想做自己。
孩子的個人意志,或者是其他各個方面的能力,
也是這樣在我們成年人的打擾之下,慢慢的喪失。
類似的事情,每一天每個角落都能夠看到。
餵孩子吃飯,逼孩子穿衣服。
當孩子正在畫畫的時候,不斷地告訴他要怎麼畫?
當孩子想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
你出於好心主動地幫他完成了……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火的段子,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那時候大家談的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意志的強加。
而這種意志強加的壞處就是打擾了孩子成長的節奏,孩子不能夠自己去體驗冷,
也不能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是冷,
更不知道冷了自己去穿衣服。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
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她做點什麼,
他/她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似的。
幾米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寫道:
「大人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是溫室的花朵,卻又努力培養她們自己的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
很多人會覺得,我都是為了孩子好,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是愛孩子的表現。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
他是否需要這些?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幫助?
他是否有主動請你幫助?
等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你又是否為此評價過他?
我的孩子,從來都不主動吃飯,
我的孩子畫畫的時候很不專心。
3
如何做到陪伴又不打擾?
孩子會渴望獨立的空間,
渴望可以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
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然規律。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
無法放下「都是為了孩子好」那種密不透風的愛,
我們就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打擾了孩子成長的步伐。
就像文章開頭講的那個例子,
父母祖父母,都在孩子畫畫的時候嘗試著,
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孩子的身上。
這頭告訴孩子要如何畫、要如何專心,
然而每一次說這些忠告時,
又不斷地打擾孩子的自我探索。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平時生活的其他時候是怎麼樣的,但我基本上可以判斷,
這個孩子對於畫畫,將越來越不會有興趣了。
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比如,當一個正在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一個玩具?他真正需要的,不僅是拿到那個玩具,
更是自己去完成拿玩具這件事情,完成拿玩具這個過程。
如果這個時候,你出於「好心」主動幫孩子,
主動替孩子拿了玩具給他。
你很可能就打擾了孩子,
自己嘗試獨自完成這件事情,探索這件事情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能力是專門培養的結果,
其實恰恰相反。
越是被培養的孩子,
他的個性,他的能力發展就越是容易受到限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
不限制就是培養,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
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
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
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
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當孩子嘗試著自己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
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他,
然後看著他獨立完成這件事情,就足夠了。
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過程中,
幫他排除那些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當他在遇到挫折向我們求助的時候,
給予他必要的幫助和情感的支持。
乾旱時節,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
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
園丁B不管,小樹熬到下雨也活了下來;
園丁C很愛控制,因為葉片伸展有助吸收陽光茁壯成長,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
父母若不懂愛,至少不要自作聰明掐斷孩子最後的自救活路。
我們常常把「做什麼」視為愛的表現,
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作者:吳在天。
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ID:bddpsy)。
轉載已獲授權。
--------End---------
陪伴但不打擾,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經典兒童繪本《點》的作者彼得·雷諾茲說:「我常常問教室里的孩子,有誰愛畫圖?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全部舉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最後全...
陪伴但不打擾,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如今,大多數孩子常常要接收來自不同成年人的不同的信息的干擾。因此,不被打擾,成了現代社會孩子成長的一種奢侈品。年幼的孩子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干擾、誘惑,而一個單獨、安靜、簡樸的學習處所和一個的家庭...
對於寶寶的成長,媽媽們怎麼看?
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終於會翻身了;寶寶在六個月的時候終於會坐立了;寶寶在九個月的時候爬行更不在話下啦!媽媽們覺得這只是自然而然的發生呢?還是寶寶們身體里蘊藏著讓人驚訝的「成長力量」呢?有些媽媽認為...
不被打擾,孩子成長的奢侈品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也很可憐。幸福之處,是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多的關注。可憐之處,是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身處於一個孩子和六個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