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過那個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早上在小區廣場晨練,碰到幾個相熟的媽媽,就和她們閒話起了家常。

這時,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走了過來,看到我們,媽媽用書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叫阿姨好。

小男孩大概四五歲的樣子,雙眼亮晶晶地看著我們,但是不說話。

這時她的媽媽又催了一次:「叫阿姨好呀。

小男孩還是沒有說話,依然抿緊了嘴唇瞪著我們。

她媽媽火了,把男孩推到前面,說:「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平時媽媽是怎麼教你的?」

小男孩還是不說,還退了幾步,躲在了媽媽的臂彎里。

媽媽沒轍,只好無奈地對我們說:「我家孩子就這樣,無論怎麼說,就是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他了。

這時,有一個媽媽笑著說:「呀,小帥哥你害羞呀?」

媽媽還想說什麼,小男孩突然生氣了,扭頭就走,嘴裡大聲地叫:「媽媽,我討厭你!」

媽媽急忙追了上次,拽著他的胳膊,大聲地訓斥他:「你那怎麼這樣不懂禮貌?平時說了多少次,遇到長輩一定要主動打招呼懂不懂?」

母子二人越走越遠,只留下一雙無奈和氣呼呼的身影。

然後有兩個媽媽也討論起各自的孩子來。

一個說,我家孩子還行,我們讓她跟誰打招呼她都聽。

另外一個說,我家的就不行了,對誰都是愛理不理的,也不知道是害羞還是內向,反正就是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說起來真是頭疼。

第三個媽媽是在大學裡教兒童心理學的,她聽完了大家的話,很冷靜地說:「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逼著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因為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跟人接觸,也有些孩子心情不好,也不想跟別人的打招呼。

如果大人逼著孩子一定要打招呼,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而且,最不好的就是當眾指責孩子,給孩子貼標籤,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心理暗示。

這位媽媽的兒童心理學媽媽的話,讓我感觸良多,因為我們都曾經被父母逼著跟別人打招呼,那種感覺,就像被父母逼著做一件自己很不喜歡做的事情一樣,還有被父母當眾批評,簡直是丟臉死了。

我的好友,曾經和我說過她的童年往事。

好友剛出生沒多久,父母就去了外地工作,從此之後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成了傳說中的「留守兒童」。

奶奶特別的熱情,每次家裡來了客人,都會把她推到前面讓她喊叔叔好,阿姨好,然後她就會被逼著回答她已經答過一千遍的問題。

「你多大啦」、「上幾年級啦」、「學習成績怎麼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快就會接你上去了?」她從沒見過那些人,覺得很陌生,但每次都會被逼著回答各種奇怪的問題,尤其是提到她爸爸媽媽,那簡直讓她想哭,所以她跟本不想開口說話。

每每這時,奶奶總會推她的手臂,不停地說:「說話呀,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害躁呢?真是上不得台面的東西!」

好友說其實她本來只是不想說而已,但奶奶卻偏偏大聲地嚷嚷說她「害羞」、「上不得台面」,這讓她很生氣,也很慚愧,聽了奶奶的話之後,她就真的臉紅害羞了,連頭都抬不起來。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奶奶一直重複著同樣的舉動,見人就逼她打招呼,奶奶說她膽小,別人也說她膽小。

越是指責,她就越不想開口說話,到後來,就真的不敢說話了。

因為無論她說什麼,大人們總是說「大聲一點,我聽不到」、「聲音這麼小,難道你奶奶沒給飯你吃嗎?」、「還是不夠膽」之類的話,讓她覺得無論自己說什麼,都是錯的。

後來更是發展到一看到陌生人,她就往奶奶身後藏,看到街上的人都覺得害怕,想躲起來。

多年以後,她長大成人,每每在午夜夢醒,人際關係受挫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叩問自己的內心,自己是否真如奶奶所說,膽小害羞,上不了台面?

因為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所以她特別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大學時還修讀了相關的專業。

後來她才明白,有問題的並不是她,而是大人。

大人們毫不隱晦地當面指責她,給她貼標籤,讓她自尊心嚴重受損,這真是一種愚不可及的表現。

大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孩子聽不懂,焉不知,孩子年紀雖然小,不懂得人情世故,但孩子的心卻什麼都知道。

你的愛,你的指責,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刻在骨子裡,你逼著他打招呼,然後又不斷地指責他不懂事,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認為,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

他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

這個有趣的實驗結果,在查爾莫斯眼裡有重大意義。

首先,這表明,在美國,父母對於孩子的開放式教育還不夠。

所謂的培養孩子自立,僅僅表現在孩子的素質與能力上,而對於外部環境的主動接納,還遠遠不夠。

其次,孩子在10歲以下的年齡段,與陌生人接觸時,左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從而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動作。

孩子們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後退,但「他們的確後退了」。

孩子們打招呼時,更喜歡「保持距離」。

所以,當你的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表現得有點膽怯時,完全不需要急忙去指責孩子,當著別人的面用諸如「膽小、怕事、害羞」之類的負面詞語來形容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厭倦和害怕與別人打招呼,會讓他覺得,與人打招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進而影響他將來的人際交往。

每個孩子性格都不同,有些開朗活潑,樂意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有些卻內向,怎麼逼也不想與不熟悉的人說話。

在有些家長看來,這樣的孩子就是不懂禮貌,不會來事。

但其實有一句話說得好,「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意思就是說,教育孩子,也應該順應他的天性發展比較好。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一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是胎兒時代就決定了的。

性格內向,也不是孩子的錯,不喜歡跟人打招呼,不喜歡出去和別人交往也沒什麼。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有些孩子會來事,那他們長大以後就有可能從事需要「會來事」的工作,不會來事的孩子,也一定能找到適合他的位置。

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還給他貼標籤,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畢竟孩子不是馬戲團的動物,不可以強迫他去表演給別人看,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地進行引導。

那麼,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不喜歡和大人打招呼,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的建議是這樣的:

1)可以私下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打招呼;可以問你們的孩子,為什麼在家裡那麼皮,到了外面連招呼也不敢打?

其實孩子長大了四五歲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觀點,他可以用他的方法去交朋友,大人只是在旁邊看著就行了。

從小就得到父母敬重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格外有自信。

2)爸媽做好自己就可。

爸媽在遇到熟人、鄰居、朋友的時候,如果不是很反感的人,都可以儘量和對方熱情地打招呼,甚至是面對這陌生人,也不妨施予微笑。

你在做,孩子在看,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別人,孩子都會默默地記住心裡。

你就是孩子的一個榜樣,爸媽有禮貌和修養,孩子也差不到哪裡去。

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

美國編劇卡森麥卡曾經說過,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

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會萎縮成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布滿深溝。

所以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本文由十點讀書(duhaoshu)授權轉載。

作者:夏半月,曾為記者、企業高管,也是專欄作家,矛盾摩羯女,她左手職場,右手書香,寫人情與世故、清歡與流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爸爸媽媽,別再逼我和陌生人打招呼了」

乖孩子VS壞孩子「快叫阿姨/ 叔叔/爺爺/奶奶……」家長一邊說,一邊把躲在自己身後的孩子往前拉。往往越是被拉,孩子越忸怩。有些孩子依著大人的意願,怯怯地打了招呼,會得到「真乖」的誇獎;有些孩子就...

「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上不得台面的東西!」

我們家隔壁有個小男孩,十分可愛,每天放學他的爸爸媽媽就會把他接過來他爺爺奶奶這邊玩。剛開始他爺爺奶奶經常在我們這裡玩,所以他也會經常跑過來喊他爺爺奶奶,但是不怎麼認識我。一過來,我看這孩子挺可愛...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真的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晚上下班的時候帶著兒子到廣場散步,碰到幾個鄰居,兒子離很遠就看到了她們,張著小嘴不斷的喊著「阿姨,阿姨」。鄰居們也都一個勁的夸兒子懂禮貌。其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從身後拉過自己的孩子,拍了拍他的肩膀,...

請放過那個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孩子

前幾天帶著妞妞回了趟老家,在院子門口遇到了之前的鄰居張姐,我隨口就說:「妞妞,快叫阿姨!」兩歲的妞妞扭過頭去說:「媽媽,我就不會叫阿姨!」一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我趕緊解釋說:「快到第一個叛逆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