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需要的禮物,你真的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電梯裡,有一個孩子把全部按鈕都按了一遍,他還樂在其中,不停地玩弄著按鈕,站在旁邊的家長像沒看到一樣,一話不說,繼續玩手機。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的反應是什麼?

☟☟☟

「這個孩子怎麼這樣沒有教養?!」

「這個家長怎樣都不說一聲!」

大家的焦點都是落在「有沒有人教」這件事上。

很多人覺得,孩子還那麼小,懂什麼,所以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在電梯裡亂按按鈕,對人指手畫腳不懂禮貌都是沒有所謂的。

因為孩子還小啊,等他長大了才教也不晚。

有些事情,現在任由他無限量滋生,等孩子大了,也很難讓這些惡習遠離的。

什麼都等孩子長大了再說,一切都晚了。

「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

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衡量標準不是說你通曉多少人情世故,你知道多少禮儀規範,不是說你擁有多少資產,也不是你讀過多少書,更不是你能不能熟練使用刀叉,而是發自內心的接納和理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我理解的教養,簡單來說,就是:比給別人添麻煩,不讓人討厭,如果還能讓人喜歡,那當然更好。

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是從點滴里看出來的。

我們需要從小就引導孩子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多用禮貌用語,多換位思考,尊重別人,學會分享等。

教會孩子什麼是公德心

公德心,就是自己多做一點點,不給別人添麻煩。

兒子開始對垃圾桶感興趣,我就趁機跟他灌輸垃圾分類的概念,我跟他說什麼東西是可回收的,什麼東西是不可回收的。

他問我:「垃圾為什麼要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我跟他說:「我們自己分好類的話,清潔工人在整理垃圾的時候就不用重新分類,他們就沒那麼辛苦啦!我們多做一點點,就能減輕別人的工作量,我們這是在做好事。

從此之後,他每次丟垃圾都要嚴格按照分類來進行。

有一次,我隨手把乾枯的樹葉丟進了可回收的那個垃圾桶,他馬上很生氣地制止我:「樹葉是不可回收的!拿出來重新放!」

有些東西他不能確定是屬於哪個分類,就一定會問我:「這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的?」

這樣的小舉動看似很簡單,但是你不斷重複,不斷加深他的印象,就會成為他的習慣,而且,他會比你做得更好。

將心比心的品質很美

將心比心,你就能更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了。

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將獲得更舒坦的人生。

兒子上幼兒園之後,學會了還手,他感受到「打回他才能最快速停止他對自己的攻擊」,我跟兒子說:

「別人打你了,你覺得很痛很不舒服,對嗎?」

「嗯,我不喜歡他打我!」

「對,打人是不對的。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又打回他,他也會跟你一樣感到很痛很不舒服的對嗎?」

「……」

「他是你的朋友,你想他很痛很難受嗎?」

「不想」

「嗯,你可以用說話的方式跟他說,而不是還手的方式。

你試試~」

當你告訴孩子同樣的感受時,孩子是會有所體會的。

大家一起信守諾言

首先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自己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履行,自己沒有把握做好的事情,不要跟孩子許下承諾,「食言」讓孩子領教過一次之後,他再也不相信你了。

下次你想他遵守你跟他的約定,他也有理由有藉口說不。

你自己都不能兌現諾言,憑什麼要求我遵守諾言呢?

善用禮貌用語

記得我遇到過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當時他很生氣,因為他最愛的玩具被人搶走了,他一邊流淚一邊說:「請你走開,我再也不跟你玩了!」他再怎樣生氣,他還是非常自然地使用「請」字。

這品質真的非常難得。

能做到這樣,肯定是因為這樣的禮貌用語是他平時經常使用的,所以就算非常生氣,非常委屈,他潛意識裡的「教養」還是會影響著他的舉止。

禮貌用語,不僅對其他人要用,對自己最親的人更要用。

教會孩子,讓爸爸媽媽幫忙拿什麼東西,同樣需要用「請」「謝謝」「不客氣」。

養成守時的好品質

孩子守不守時,其實主要看家長是否重視。

如果家長覺得孩子遲到也沒什麼所謂,那孩子就一定會經常遲到。

讓孩子知道守時的重要性。

我是那種如果自己遲到了就會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的人,因為我從小就被灌輸「遲到是不好的,絕對不能遲到,遲到一秒鐘也是遲到」的觀念,所以我很怕遲到,遲到讓我感到羞恥。

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不遲到的習慣,再大一點,他也會因為遲到感到非常羞恥,感到難堪的。

學會尊重

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看過很多家長,任由孩子打罵,還覺得理所當然,不當一回事。

這真是太胡鬧了!應該跟他說:我尊重你,希望你也能尊重我。

讓孩子知道「尊重」是什麼意思。

父母跟孩子,是平等關係,需要互相尊重。

  • 爸爸媽媽跟你說話,不能不答應,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要正面回答。

  • 如果做錯事情,要勇於向父母道歉。

  • 別人在說話,不要輕易打斷。

  • 不強迫別人做事情。

    (例如孩子很想跟某個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不願意,就不需要勉強別人)

寬容大度是美德

心胸寬廣,表現在孩子身上,最常見的就是學會分享。

讓孩子感受到分享後帶來的更好的體驗。

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他遇到的什麼事都能很快學會放下。

保持孩子的同情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這是一種善良願望,更是高貴的教養,在他人遇到某種不幸時,儘量給予同情和支持。

孩子其實都是很有同情心的,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好好保護他們這份單純的心。

教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事情

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

那家長怎樣才能做到?

1、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父母想孩子學會做人,自己必須用行動來影響孩子,自己都做不好,你說的話都沒有說服力。

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整個育兒過程中,我們做得最多的是,接納和引導。

帶著愛的接納和理解,適當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你的用意。

「一個人成熟的真正標誌就在於能正視並超越自己的性格局限和原生家庭的影響,能看到問題,並且有勇氣和毅力去修煉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你給予孩子的影響,對孩子,對你自己來說,將是一份非常棒的禮物。

你對孩子有耐性,對孩子是尊重的,包容的,那麼,孩子學到的,也是包容,接納和理解。

你對孩子暴躁,情緒變化大,沒有耐性,那麼,孩子學會的,也是急躁、焦慮、不專注。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雖然不是你說了算,但是,一定跟你有很大關係!

不要讓自己的壞習慣延續到下一代。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會跟著孩子一起改變,跟孩子共同成長。

2、從生活點滴中引導孩子

所謂教養,所謂教育,本來就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體現出來的。

教會孩子學會垃圾分類,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做錯事情了就敢於道歉並承擔相應後果;

孩子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而不是急急忙忙去扶他;

孩子生氣了,不要罵他,接納他當下的情緒,等他情緒穩定了再跟他說道理;

孩子只顧著自己玩不吃飯,不需要生氣,給他訂立規則,跟他一起執行;

孩子不跟別人打招呼,不用催促,理解他的行為,用適合的方式讓他知道要禮貌;

……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多,生活中大小事都能成為很好的課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體驗。

3、跟孩子一起訂立規則

給孩子訂立規則,看似失去了自由,但這恰恰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的做法。

就如交通指示燈的存在一樣,交通規則大家都遵守,才能有順暢的交通,不然全都亂了。

如果我們任由孩子按著自己的思想去做,毫無規則可言,孩子反而會亂了方寸,面對別人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做,那時候的他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

規則,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點,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內製定,並且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

制定的規則,對所有人都有效,父母要以身作則遵守規則。

一旦訂立了,就貫徹到底,不要犧牲規則來取悅孩子。

當孩子違反規則時,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或邏輯後果,不要懲罰孩子。

例如:如果中午飯不吃,那就跟他做規定,晚餐前除了水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吃,讓他承擔餓的自然後果。

有些父母,特別是老人家,覺得這種方法很「殘酷」,孩子千萬不能餓著,中途給他吃零食,一旦這樣做了,孩子也會認為,反正我不吃午飯,還是會有其他東西吃的,我不會被餓著。

這樣一來,你所訂立的規則就失去意義了。

最後,引用一段對話:

二十年後,你把現在的房子給孩子,孩子會說太舊了。

二十年後,你把現在的車子給孩子,孩子會說別逗了。

二十年後,你把現在的錢給孩子,孩子會說不值錢了。

現在,如果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二十年後,孩子會說,謝謝你們,這才是我想要的。

時光流逝,萬物變遷,唯有人品的傳承、知識的積累和教育的影響是可以一輩子一直傳承和延續的。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接納孩子」的是與非

作者:Tracy老師我的好友A小姐,才華洋溢且溫柔賢惠,但是由於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導致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屢屢受挫,不小心就成了「剩女」。在一次聊天中苦澀地回憶道,她從小就被自己父親認為長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