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Mindfulness) 並非「正向思考」 (Positive Thinking)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念」 (Mindfulness) 常被誤以為是「正向思考」 (Positive Thinking),因為: 1. 中文很容易望文生義,從文字的組成,把「正念」解釋為「正向 ... skiptomain| skiptosidebar 「正念」(Mindfulness)並非「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正念」超越了「正向思考」! 「正念」(Mindfulness)常被誤以為是「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因為: 1.中文很容易望文生義,從文字的組成,把「正念」解釋為「正向思考」,的確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2.的確有人把「正念」解釋為「正向思考」,並出版了相關的書籍。

舉例來說,「所以,你也要發正念」這本書,就是把「正念」解釋為「正向思考」。

但從詞彙的起源而言,「正念」(Mindfulness)並不是指「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 1.「正念」一詞首創自悉達多·喬達摩(BC566-BC486)。

念(巴利語:sati,梵文:smṛti),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將注意力聚焦在一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如此稱之為「念」。

以正確的方式來修習「念」,稱為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ṛti),是通往涅槃的八正道之一。

2.大約在西元443年雜阿含經由梵文譯為中文時,samyak-smṛti被翻譯為「正念」。

3.samyak-smṛti傳入西方時被翻譯為correctmindfulness或rightmindfulness。

4.近代「正念」(Mindfulness)的實踐、科學研究、推廣者卡巴金博士(JonKabat-Zinn)為「正念」(Mindfulness)所下的操作型定義:無間斷地,藉由專注力所培養而成的,不帶評斷的覺察力(moment-to-momentnon-judgmentalawareness,cultivatedbypayingattention)。

事實上,「正念」(Mindfulness)超越了「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 1.雖然或許「正向思考」(樂觀)在許多情境,是優於「負向思考」(悲觀),但「正向思考」有其侷限。

「正向思考」傾向於期待並見到事物往所謂好的方向發展的一面,因此容易導致無法看到真實,相當於經過自認為美好的透鏡在看這個世界(notseeingtheworldasitis,butseeingtheworldasyouare)。

無法看到真實,導致會根據非真實作出不恰當的判斷及反應。

舉例來說,過於樂觀容易導致忽視風險。

舉例來說,假設人性本善,導致錯估對方的想法。

2.不論是「負向思考」(悲觀)或是「正向思考」(樂觀),都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甚至落於一種情緒狀態。

「正念」(Mindfulness)則在於平靜地、不受情緒制約地、清晰地看清楚真實。

能夠看清楚真實,便能夠據此作出正確的判斷及有效的行動。

舉例來說,能夠清楚地覺知自己及對方的情緒及身心狀態,有助於EQ的提升。

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情境,不樂觀,不悲觀,而採如實觀,如此能夠看到未來的可能性,積極加以推動,也能夠看到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預先加以防範。

StephenCovey說明我們是透過濾鏡來看世界,據此說明我們的觀點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好好檢視的根本元素。

以「濾鏡」為比喻,「負向思考」相當於戴上一個過於灰暗的濾鏡,「正向思考」相當於戴上一個過於明亮的濾鏡,「正念」則是設法讓濾鏡減少失真(distortion),增加濾鏡的解析度(提升覺察力)及對焦清晰度(提升專注力)。

以金庸武俠為比喻,「負向思考」及「正向思考」都是一種招式,但固定的招式只能對治特定的情境,而「正念」則在於看清楚對方的招式,對方快拳打過來,以高速、高清攝影的眼力觀察其身形的變化,因此能夠無招勝有招,以最有效的方式對治各種情境。

陳正哲(MurphyChen) 於 8/12/2016 標籤: 正念 文章分類 管理 (57) 理財 (56) 健康 (49) 投資 (44) 學習 (42) 計算機科學 (40) 心理學 (34) 閱讀 (31) 軟體 (30) 財務 (27) 職場 (25) 領導 (24) 大腦 (23) 正念 (20) 組織行為 (20) 溝通 (19) 人工智慧 (18) 機器學習 (18) 軟體工程 (18) 智慧醫療 (15) Ubuntu (14) Windows (14) 人際關係 (13) 策略 (13) 電腦 (13) TED (12) web (12) 消費性電子產品 (12) 生活 (12) 人生 (11) 思考 (11) 統計學 (11) 創業 (10) 方法論 (10) Linux (9) 經濟 (9) 數學 (8) Python (7) 價值觀 (7) 兩性關係 (7) 正向心理學 (7) 佛法 (6) 團隊 (6) 心靈 (6) 情緒 (6) 演講 (6) docker (5) 成功 (5) 會計 (5) 生命科學 (5) HRV (4) Node.js (4) 影像處理 (4) 職涯 (4) 電腦視覺 (4) COVID-19 (3) DevOps (3) Jupyter (3) TensorFlow (3) d3.js (3) security (3) 創意 (3) 加密貨幣 (3) 幸福學 (3) 彼得杜拉克 (3) 快樂工作學 (3) 教育 (3) 文化 (3) 晶片 (3) 智慧型手機 (3) 決策 (3) 汽車 (3) 演算法 (3) 生產力工具 (3) 簡報 (3) 資料視覺化 (3) 軟體開發 (3) 邏輯 (3) 音樂 (3) Android (2) GoogleAppsScript (2) NFT (2) VirtualBox (2) nginx (2) 冥想 (2) 區塊鍊 (2) 太赫茲 (2) 念住 (2) 時間管理 (2) 激勵 (2) 環保 (2) 產品 (2) 相機 (2) 神經科學 (2) 禪修 (2) 組織結構 (2) 色彩 (2) 規劃 (2) 記憶 (2) 設計 (2) 認知 (2) 運動 (2) CPU (1) EEG (1) EQ (1) Express.js (1) GPU (1) Kubernetes (1) React.js (1) SNS (1) arm (1) chatbot (1) cloud (1) container (1) database (1) k8s (1) metaverse (1) network (1) uwsgi (1) 人類學 (1) 人體 (1) 修行 (1) 傳記 (1) 光學 (1) 判斷 (1) 卡內基 (1) 國際觀 (1) 團隊協作 (1) 家庭 (1) 專案管理 (1) 專注 (1) 小說 (1) 幽默 (1) 心態 (1) 心率變異性 (1) 意識 (1) 成長 (1) 手機 (1) 數位化 (1) 核心能力 (1) 框架 (1) 正義 (1) 歷史 (1) 流行病學 (1) 清明夢 (1) 營養 (1) 生物 (1) 社會學 (1) 禪坐 (1) 科學 (1) 程式語言 (1) 童話故事 (1) 系統思考 (1) 網路 (1) 缺點 (1) 習慣 (1) 腦波 (1) 英文 (1) 英語 (1) 行銷 (1) 解剖學 (1) 談判 (1) 識人 (1) 道德 (1) 量子計算 (1) 電子書 (1) 電腦硬體 (1) 電路 (1) 韓語 (1) 搜尋此網誌 關於「Murphy的書房」 關於「Murphy的書房」|FB粉絲頁|RS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