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全詩賞析 - 中華古詩文古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譯文及注釋 ... 韻譯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代·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詩三百首,離別,惜別譯文及注釋韻譯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樽:酒杯。

鑑賞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

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

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

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

“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

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

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

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

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

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

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

“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

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

“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

“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

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

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640篇詩文猜您喜歡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

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無端和淚拭胭脂,惹教雙翅垂。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雪寫風寫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樹月亮山水寫山寫水長江黃河兒童寫鳥寫馬田園邊塞地名抒情愛國離別送別思鄉思念愛情勵志哲理閨怨悼亡寫人老師母親友情戰爭讀書惜時婉約豪放詩經民謠節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憂國憂民詠史懷古宋詞精選詞牌大全古文觀止國小古詩國中古詩高中古詩國小文言文國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者:李白杜甫蘇軾王維杜牧陸游元稹李煜岑參韓愈齊己賈島曹操柳永李賀張籍曹植皎然孟郊貫休許渾羅隱張祜王建韋莊王勃姚合晏殊盧綸岳飛屈原錢起韓偓朱熹高適方乾秦觀李嶠趙嘏鄭谷賀鑄張說張炎程垓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劉禹錫李商隱陶淵明孟浩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韋應物劉長卿溫庭筠王昌齡陸龜蒙楊萬里諸葛亮范仲淹杜荀鶴周邦彥晏幾道皮日休吳文英馬致遠權德輿皇甫冉左丘明劉辰翁黃庭堅趙長卿張九齡戴叔倫卓文君周敦頤司馬遷納蘭性德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形式:詩詞曲文言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