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分享之寶寶愛「咬人」,背後有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的兩個女兒有著迥異的性格,妹妹瘋狂,姐姐比較內斂,周歲前她們玩到一起的時候甚少,偶爾心情好的時候,兩個人會碰碰頭表示友好。
❖後來她們互動的頻率變多了,能一起安靜的坐在一起看會書或者玩會玩具,我以為就這樣相親相愛下去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兩個人正翻著同一本有聲書,姐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我回頭一看,姐姐的食指上赫然兩個深深的牙齒印...
❖大概又過了一兩天,姐姐似乎已經忘了被咬經歷,兩個人又是很友好的玩在一起,姐姐時不時把自己的手指伸進妹妹的嘴巴里,妹妹則是開心的咯咯的笑,緊接著又是一聲大哭聲,姐姐又被咬了...
❖姐姐被咬了兩次以後,終於有點後怕了。
雖然有時會有意防著妹妹,但是看到妹妹玩著他感興趣的玩具,還是忍不住坐過去。
手敲琴,只有一把錘子,姐姐趁妹妹放下間隙,抓來玩,妹妹看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住姐姐手又是一口...
❖上上周,姐姐突然一改往日作風,突然變得強勢起來,動不動就張口咬,前一秒還很友好的後摟著妹妹,後一秒就在妹妹後背啃一口...
❖有時兩個人同時站著扶著圍欄,激動地蹦蹦跳跳的,突然挪到妹妹邊上,把毫無提防的妹妹咬一口...
❖上周,兩人各看各的書,我剛想離開一會,還沒出門,妹妹突然大哭起來,回頭一看,妹妹一邊哭,一邊舉著手給我看,無名指已破皮。
❖於是,這周,妹妹不再囂張了,看到姐姐在玩他感興趣的東西,只是站在旁邊喊或者哭,換了以前肯定是動手去搶。
❖就在前天,我拿了兩個包子給他們,各吃各的不亦樂乎,姐姐先吃完,看到在角落裡的妹妹手裡還有一小塊,於是慢慢走過去,在妹妹前面蹲下,朝妹妹和我笑了笑,然後搶走妹妹手裡包子,啃了一口,又塞回妹妹手裡。
我心裡還在暗喜,這畫面挺特別的,正準備拿手機拍的時候,姐姐已經開始第二輪了,這回妹妹貌似乎回過神了,一把抓住姐姐伸過來奪食的手,情況不妙,可惜我的速度還是沒跟上妹妹的,姐姐已經被咬了,還好只是淺淺的印...
相信很多二胎家庭,肯定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和我家同樣的問題,好好的玩著玩著,突然就有人被咬了。
其實一開始面對我家最近如此高頻率的「咬人事件」我內心是有點崩潰的,但是轉念一想,與其袖手旁觀感嘆,還不如揪其表象探尋本質,尋找一些切合實際的解決措施。
兒童出生時,兒童的意識是混沌的,萬物渾然一體的,要從這樣一個汪洋大海中脫離出來,是自我分離和發現自我的過程,分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咬,是寶寶的天性,對於尚未形成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之前,他們完全沒有概念咬是不對的,濛濛一開始以為姐姐把手指伸進她嘴巴里純粹只是玩樂,於是她就會用咬去回應,可能在她混沌的潛意識裡認為,這僅是增加愉悅度的互動方式,而並未考慮到咬帶來的後果。
心理研究證明,寶寶從出生開始,他們的潛意識裡會去嘴去感知,未長牙前,喜歡吮手指,長牙後,發現咬能更真切的了解事物,因此,1歲以內的嬰兒咬人其實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一種體驗,而更像一種遊戲。
小建議
1.
若寶寶咬的是自己,不予以誇張的回應;若是咬的同齡人或者其他人,則可適當給予點小懲罰。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和寶寶玩耍的時候,寶寶打了我們一拳,我們很誇張的叫起來,他們停頓數秒緊接著哈哈大笑,於是又打我們一拳,我們給予同樣的反應數次後,他們就樂此不疲的繼續重複打,因為在他們簡單的意識里,這很有趣。
而當我們就當沒事一樣,他們又無趣的自己玩了。
當寶寶咬了其他人,我們可以借關心被咬者,而短時間不理寶寶。
2. 給寶寶一些咬人是錯誤的暗示
可能對於小寶寶還分不清對與錯,但是在發生時我們還是要堅定的告訴寶寶「不行」、「不對」,然後迅速用身邊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防止行為繼續。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體驗到了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嫉妒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他們對情緒的覺察和應對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
他們一般採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陳素娟《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我明顯的感覺到沫沫濛濛開始漸漸有了獨立和自我意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語言匱乏期的她們因為無法將自己的情緒用認知和語言表達出來時,就會採用「哭」或者「咬」來宣洩,從而博得關注,或者達到自己的目的。
別說孩子還小感情不豐富,帶她們的時候,我能真切的感覺到嫉妒,雖然常常教她們要學會分享,可是孩子畢竟孩子,情緒上來時還是無法克制,一不順心,甚至我家大人都被咬過。
小建議
孩子的脾氣來的快,也去的快,有時轉移下她們的注意力,便又破涕而笑。
2. 給寶寶一些咬人是錯誤的暗示
研究表明。
兒童2歲左右已經產生了物權意識,學會了占有,常因玩具被搶或得不到玩具而沮喪、哭泣。
12-24個月兒童的侵權行為(咬人、打人等)不指向任何特殊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有占有欲的,當我給沫沫濛濛發玩具的時候,他們首先都會認定手裡的就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再觀察對方的,若是自己感興趣的,也會嘗試去霸占,於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就會用最擅長、最原始的武器——嘴巴去捍衛,為此兩人也是挂彩好幾次。
小建議
1. 不可指責寶寶自私,應多加引導和鼓勵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通過和寶寶們一起玩協助遊戲,幫助他們儘快學會合作與分享,但不可強迫分享。
關於強迫分享,我特別有體會,以前我女兒們總會為了一件玩具搶來搶去,一般最後勝利者都是妹妹,然後姐姐就在旁邊哭,一開始為了安撫姐姐,我會把妹妹的戰利品強行拿給姐姐,瞬間妹妹就崩潰了,如此幾次後,妹妹看到我去拿她東西就扭過身子......然後我才發現我的做法已經背道而馳了,於是後來不再強迫而換成了等待,沒想到小傢伙還挺有感覺的,直接把東西遞給了哭泣的姐姐。
2. 給寶寶一些咬人是錯誤的暗示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前幾乎沒有語義記憶,只有肢體和情緒方面的記憶。
寶寶是天生的模仿者,心理學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研究得出,新生兒在出生後最初的4個小時中就已經具有模仿能力了。
因此,一個動作重複很多次,寶寶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
於是我在猜想,突然有一天,姐姐也變得強勢了,是不是因為開始模仿妹妹,發現「咬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問題途徑之一。
小建議
1. 父母切記不要給寶寶錯誤的示範
孩子一般開始模仿的對象往往是父母,其次是身邊的人。
因此父母平時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並且不要和寶寶玩咬耳朵,咬手指等遊戲。
2. 明確指出「咬人」是不對的
對於1歲左右的寶寶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自己不會意識到做錯事,需要父母慢慢引導,可利用小故事之類的來強化「咬人」是不對的記憶。
一般情況,寶寶在6個月左右會萌出第一批牙齒,出牙往往會伴有不適與疼痛。
相信很多親餵的媽媽都有曾經被寶寶咬過經歷,尤其在寶寶出牙期。
沫沫有段時間半夜會突然大哭,白天也顯得很煩躁,動不動就張口咬妹妹或者身邊的人,開始僅感嘆姐姐怎麼突然這麼厲害,後來我才發現她嘴巴里又冒出了兩顆小牙。
只是想通過咬來緩解出牙的不適。
小建議
1. 準備一些牙膠或者磨牙棒
通過吸吮和咬牙膠不僅能舒緩寶寶出牙時的不適,還可以鍛鍊寶寶嚼、咬的動作,有助於牙齒的健康,更可促使寶寶的眼、手協調和智力的發展。
2. 調整飲食
多準備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蘋果......
3. 注意口腔衛生
4. 明確指出「咬人」是不對的。
最近終於把寶寶們的作息時間調整好了,雖然上午她們不睡覺一直要吵著陪她們玩或者講繪本,但是下午整塊的時間多出來了,所以抽空看了好幾本育兒書籍,挺有啟發的,雖然以上寫的有些凌亂,但是確實讓我找到了解決寶寶間咬人的原因了,希望也能對同樣處在困擾中的你有所幫助!
其實我是不太愛看書的,甚至說之前都沒完整看完過一本書,這幾日居然能看完基本,我自己都嚇了一跳,甚至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抽空去考個兒童心理學,哈哈~
養娃不易, 我一直在路上.......
更多內容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MM的手工生活,個人微信:water0910zl,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
寶寶心理大揭秘|為什麼你的寶寶老是喜歡打人,不愛分享?
每天,都有很多2歲的媽向我吐槽,「我家的孩子總是出現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怎麼破呢?」,」我又是該如何 如何應對他這種行為呢?」傳說中「可怕的2歲」是吧。其實,孩子打人並不只有2歲的寶寶會出...
生命教育閱讀:愛孩子的首要是允許接納他的情緒
導讀:情緒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呢?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是否不止一次的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鬧,不要生氣......」呢?情緒是生命的下水道和清潔工,我們對孩子情緒的不允許,不接...
孩子不願分享是天性,教孩子學會分享,聰明的家長是這麼做的……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我們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的道理時,也經常用這樣的典故去跟孩子說,要求讓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等等,而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