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大孩子一定要讓著小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 拂曉

朋友曾和我提起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她帶著5歲的兒子去公園裡玩鞦韆,

因為前邊已經有幾個小朋友排隊了,

於是朋友和兒子等了快半個小時才輪上,

結果兒子還沒坐上去,

就被一個3歲左右的小姑娘插隊了。

小姑娘抓著鞦韆不撒手,

她的奶奶對朋友的兒子說:

「哥哥讓妹妹一下啊,我們就玩一小會兒。

然後不由分說地把小姑娘抱上了鞦韆。

結果朋友和兒子等啊等,半個小時過去了,

奶奶才總算把小姑娘抱走,

臨走時奶奶對著朋友和兒子說:「小朋友可真懂事。

朋友說,中間她有幾次曾勸兒子別玩了,

但孩子卻堅持要等,

要不是看那個孩子小,

說什麼也不能讓兒子受這委屈。

我問朋友:既然你和孩子都不開心,

為什麼還要讓呢?

憑什麼大孩子就一定要讓著小孩子呢?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

例如,當兩個孩子搶玩具時,

90%以上的家長都會這樣教育孩子:

「妹妹(弟弟)還小,要讓著他點。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教育孩子真的沒有問題嗎?

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比他大的同伴,

也去搶人家的東西,而大孩子卻不讓的話。

你的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孩子可能會認為:

小弟弟我要讓,大哥哥我也要讓,

那什麼東西我才不用讓呢?

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曾「小氣」過?

從心理學上講,

孩子大約從2歲左右,

就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

所謂物權就是物體的歸屬權,

它是你的?是我的?還是共享的?

物權概念的確立,

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標識。

當孩子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時,

家長會發現,之前特別「大方」的孩子,

突然間變得「小氣」起來,對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牢,

即便是媽媽,也不願意分享。

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會認為是自己的,

完全是一副「小霸王」模樣。

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規律大致是這樣的: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拿;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3~4歲;在父母的引導下可以分享;

4~5歲,集體東西也是自己的;

5~6歲,可以主動分享。

也就是說,

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最好不要勸孩子去分享。

3歲以後父母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去分享,

但前提條件是一定不能強迫孩子。

在孩子4歲左右時,孩子偶爾可以主動去分享,

但是對於公共的東西還沒有分清楚。

在孩子5歲以後,

才會逐漸有意識地主動分享自己的東西。

處於物權意識發展期的孩子,

會對自己東西的所屬權尤為敏感,

他們相信自己應該對自己的物品擁有絕對掌控權,

一旦屬於他們的東西被剝奪,

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感。

當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時,

說明他已經向「分享」邁出了的第一步,

同時也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提升了。

孩子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

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因此,當你發現孩子開始不願意分享時,

應首先感到高興才是。

謙讓是美德,但不是所有時候都適用

2歲半的樂樂與3歲半的琪琪在公園裡巧遇,

兩個小傢伙一起玩得很開心。

可沒玩一會兒,樂樂就一把搶過琪琪手裡的玩具,

怎麼都不肯撒手。

別看樂樂年紀小,但力氣卻很大,

琪琪搶不過,於是開始大哭起來。

琪琪媽媽忙勸孩子:

「咱們是姐姐,姐姐要讓著妹妹啊,多大點事兒呀。

這可能是很多家長常用的解決方法吧,

然而這種做法對姐姐來說卻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但會讓孩子覺得委屈,

並且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還有一些父母選擇讓孩子自行解決或是置之不理,

這對物權意識建立期的孩子來說,同樣是不合適的。

在孩子脆弱的時候,

我們應毫無理由地站在他身邊,

給他一個正面積極的引導。

正確做法應該是,

琪琪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對樂樂說:

「阿姨知道你很想玩姐姐的玩具,

但是這個玩具是姐姐的,

你要經過姐姐的同意才能玩。

知道嗎?阿姨還有一個好玩的東西,

你要不要看看?」

而樂樂媽媽也應想辦法,

把樂樂的注意力引到別的事情上,

這樣才會大大減少孩子對玩具的興趣,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小,一切就理所當然,

一直享受別人的謙讓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示不想讓那是天性。

如果成人總是用「分享」、「謙讓」的思想去教育孩子,

久而久之,

孩子可能會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

甚至無法建立責任感,

形成「別人來搶,我就應該讓」的錯誤認識。

進而也會影響孩子物權意識的建立,

物權意識建立不好的孩子,

長大後還可能反應在「偷東西」「老好人」等行為上面。

謙讓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應是孩子自願的

謙讓的前提是快樂,

如果孩子不快樂,

那父母即使強迫孩子謙讓也是沒有意義的。

記得女兒3歲時,

我曾帶她到英國遊玩了一段時間。

一天,帶著女兒去公園玩搖搖車,

當時有一個4歲左右的英國小女孩子和她一起玩。

兩個孩子一人各玩一次,可是玩了沒幾次,

那個英國小女孩就不幹了,非要自己一個人坐。

小女孩的媽媽試著勸說了一下,無果,

於是對我聳了聳肩。

最後,我只好去安慰女兒等姐姐玩完後再玩。

這要是放在國內,

怕是大多數父母又會開始勸孩子「姐姐讓著妹妹」之類的話了吧。

很多時候,我們強迫孩子謙讓,

不過是怕自己沒面子,怕別人說自己嬌慣孩子。

而孩子並沒有這樣的生活閱歷,

他的感受就好比,

你等了好久的公交座位,

旁邊突然擠過來一個插隊的人,一屁股坐下去。

好比,你新買了一件衣服,

卻有人說「你先別穿,借給我穿兩天」時的感受吧。

切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被太多的世俗所束縛著,

其實,一味地教孩子「讓」或者「不讓」都是不對的。

別再誤會和冤孩子「小氣」了,

也別再強迫孩子分享或是謙讓了。

平等對待每個孩子的需求,

保護每個孩子應享有的權利,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拂曉,資深童書編輯,兒童發展心理學碩士研究生,7歲孩子的媽媽,「凱叔講故事」微信主筆。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昊昊媽: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