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學打,小女孩說了這麼一句話,讓人掉下了眼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你有育兒、夫妻關係、或者人生中遇到的困惑,歡迎添加微信少瀠13162058822入群互動。

最近,我身邊一位母親十分苦惱,她告訴我她的女兒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桌的欺負。

女兒的同桌經常騎在女兒身上打她,而女兒卻不敢反抗。

女兒每天回來都說在學校里過得並不開心,幾次提出想讓媽媽去和老師說,換個位置,遠離這個老是欺負她的同桌。

這位媽媽也確實找過老師幾次,無奈老師並沒有給女兒安排新的座位。

我問她,為什麼你的女兒不敢反抗?這位母親告訴我說,她的女兒覺得自己是班上最弱小的,誰都打不過。

為此,她還送女兒去練習跆拳道,鼓勵她在受到欺負的時候能夠打回去。

無奈一直沒什麼效果,女兒也一直受到欺負。

我想,大概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苦惱。

孩子在學校里受到欺負,不敢反抗,只能回來和父母傾訴。

父母愛子心切,可能會去求助於老師,更有些偏激些的父母,還會直接出面替孩子「解決」麻煩。

然而這些都並不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父母固然可以找老師尋求幫助,但是老師能幫一次兩次,不太可能次次都幫。

就如同剛才說到的這個例子,就算老師真的給她的女兒調了座位,就能保證她不再受到別的同學的欺負嗎?換來的新同桌,也可能比之前那個還要惡劣,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而有些偏激的家長則會採取替孩子出面的方式,則更加不可取。

孩子之間有獨特的相處方式,大人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孩子間矛盾產生的原因,冒然插手,極有可能影響孩子今後和朋友的相處之道。

若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受到同學的「欺負」,作為家長,可以先想想其原因是什麼。

就如同剛剛提到的這個例子,這位母親的女兒在學校里遭到同桌欺負,明明學了跆拳道,卻不敢反抗。

這裡說到了一個關鍵的地方,這個孩子之所以不反抗,是因為「不敢」,而不是「不能」。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敢,她在怕什麼?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出回答,並找到解決之法。

很多時候,家長的言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遇到事情時的判斷。

我想大概很多家長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用自己作為成人,已經形成的世界觀,去告訴孩子一些自己認為應該注意的事情。

比如,學校里欺負人的都是壞孩子,他們很兇,我們不要和他們玩耍;或者,如果有人打你,罵你,就是在欺負你,你要告訴老師或者告訴爸爸媽媽;再或者,遇到比你強壯的壞孩子打你,你就趕緊跑遠,去尋求幫助,不要正面反抗以免受到傷害;或者乾脆直接告訴子女,打架的都是壞孩子,大人們是不喜歡壞孩子的……

這些說法並沒有什麼錯誤的地方,但是它們卻在很多時候影響到孩子在遭遇欺負時,所作出的決定。

剛剛提到的那位母親,她也許在教育女兒的時候,說出了類似的話。

她告訴她的孩子,打人的孩子就是在欺負人,所以當她女兒的同桌騎在她身上的時候,她覺得自己被欺負了,從而把自己擺在一個「被欺負的弱者」的角度上,本能的感受到了害怕。

如果父母沒有表達出類似的觀點,孩子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同齡人之間的一場玩鬧,不害怕,就不會不開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會自在很多。

孩子天生能夠感知父母的喜好,他們會本能地採取父母喜歡的方式,去處理自己遭遇到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的,與同齡人的相處之道也是新的。

他們的一切感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父母的引導。

若是父母給孩子的認知,是「被打了就是被欺負了」,以及「被欺負了要告訴爸媽,你自己應付不來」,那麼即使在孩子還沒有遭到欺負之前,他就已經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有可能被欺負,且沒有反抗能力」的弱者。

而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

我們可以同理孩子,但畢竟我們不再是孩子,我們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心理,也不可能理解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作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我們接受不了的行為,首先放下自己的判斷。

因為一旦你有了這個判斷,你就會帶著這個觀點去了解情況,要麼是在能量上向孩子傳遞了這個結果,要麼是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這個結果上,而忽略了這個結果之外其他的細節。

同樣是挨打,另外一個媽媽分享的案例出乎我們大人的想像。

一次課堂上一個學員分享這麼一個案例。

一個小男孩總是打一個同班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媽媽很生氣,問這個小女孩為什麼不還手,小女孩說:「媽媽,你知道嗎?XX的爸爸經常打他,他其實很難受的,並且我知道,XX打我並沒有用力。

」我知道你很苦,我懂你,我知道你打我是因為你只會用這種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

並且我也知道,你的這個「打」,也包含著你的愛。

「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小孩子這種同理心、這種天生的大愛,是我們成年後花很多錢、上很多課試圖追求來的。

在孩子身上,天生的就有這種品質,但是我們大人不懂,卻要讓孩子學我們,不要「吃虧」。

你只看到了表相,孩子處在事件中,更接近真相。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的想法是你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

回到開頭的案例中,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好忌用自己作為成年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去處理孩子之間的事情。

要協助孩子養成一個中立完好的人格,使孩子既不認為自己應該用欺負他人來突出自己,也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

如此,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負

常聽到不同的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的各種反應,很複雜。昨天又有一個家長來諮詢我這個問題,就以此來談談這個事情,說說我的觀點,不是真理,但有很深的思考,供各位參考。

當寶寶受欺負時,父母這樣處理更巧妙

文|文兒昨天去商場,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小女孩比小男孩個子高一個頭,於是這個小女孩撞了好幾次這個小男孩,起初男孩媽媽以為是不小心撞的就沒在意,可是後來小女孩繼續又撞了幾次,男...

君子動口不動手,被打一定要還手?

作者:粒粒去年平安夜,全家人出動,找了一個人最多的地方,湊熱鬧,看彩燈,感受節日的氣氛。 在一棵高大,眩目,聖誕味兒十足的聖誕樹前,和孩子們拍照。當然,拍照的人很多,大都是帶著孩子的。吵吵嚷嚷,...

在學校被欺凌的孩子,後來都成了這樣

「中關村二校」的事件發生後,我隨機採訪了幾位小夥伴,詢問他們是不是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結果跟我預計的差不多。幾乎所有的孩子,在上學的時候,都遇到過類似校園欺凌的情況。不是被人欺負,就是欺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