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兒童的性別教育,你教對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這個話題很有意思,起因於中午和同事吃飯的時候,穿過了北外的校園,在校園裡有一個男生吸引了我的注意:他髮型清爽整潔,一看就知道是用心打理過,穿著一件及膝的黑色呢子大衣,黑色的緊身褲,白色的高幫鞋(鞋上還有一對翅膀),右邊的肩膀上挎著一個黑色的單肩包。

就一個這樣打扮的年輕男生,在經過路邊的凸面鏡時,迅速地轉過頭,對著鏡子打量了自己一眼。

看到這一幕我悄悄地捅了捅同事的胳膊,小聲說:「你看那男的。

」同事看了一眼,和我相視一笑。

此刻我們心裡想法差不多:這男的怎麼這麼娘~

回到辦公室,我再回想起校園中的那個情節,自己卻不禁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因為「性別刻板印象」造成性別歧視的最好例證麼?因此在這裡,我要鄭重地對那位素不相識的男同學道一個歉:也許你是一個有敏銳的藝術細胞,對時尚潮流非常愛好的人;也許你是一個心思細膩,非常能夠體諒和同情他人的人,也許你是一個積極開朗且獨立堅強的值得尊敬的人,但我卻僅以你的穿著打扮不符合我對一般男性形象的認知就對你進行了評判,真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性別教育非常關注,因為它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它是孩子建立正確自我概念的基石,可能會左右你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人。

或許有一些父母覺得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很難,羞於啟齒去介紹男孩和女孩生理構造上的差別,也可能有一些父母覺得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非常簡單,就是讓男孩成為男孩,讓女孩成為女孩。

今天,在開始進行性別教育之前我們先要來看看性別角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人類社會中,性別還將被賦予社會性的角色印象。

比如:男性是「勇敢、力量、能承擔責任,數學學得好……」;而女性就是「溫柔、富於感情、膽小、語言能力強…..」人們對於不同性別這樣的固有認知,被稱作「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國內外很多研究發現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下會對不同性別的人生髮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同樣一篇學術論文,作者寫成男性的名字所獲得的評價會比寫女性名字要高,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告訴我們,男性在科研方面的能力要優於女性;比如絕大部分幼兒園老師都由女性來擔任,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告訴我們女性比男性更有耐心,再比如,幾乎所有的男性都不被鼓勵表達內心的情緒,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告訴我們,男人應該堅強…..就這樣,男性和女性因為不同的性別角色而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甚至是職業道路。

很多家長看到這裡會說,對啊,這沒有任何問題啊,因為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就有差別嘛,基因都不同,荷爾蒙激素也不同,身材都不一樣啦!當然要做不同的工作,男的數學學得好,就應該當工程師!嗯,基因和荷爾蒙確實會對讓我們在生理上成為男性或者女性,但真正影響我們成為何種社會角色的,卻是我們「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自我概念,而這個概念,並不完全受基因和荷爾蒙的影響,甚至對女性來說,基因對它的控制率只有0-20%這樣微弱(也就是說女生也可以學好數學!只是女生從一生下來開始,女生就被家長和教師甚至整個社會環境有意無意地告知,數學不是你的強項,你的強項是語文,快去好好學語文吧!語文才是你的天賦!),在大部分情況下,真正決定我們能從事何種職業,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是我們這個社會賦予「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標籤。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爸爸媽媽是如何在無意之間對下一代進行性別教育的。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家長就在對孩子進行「標籤化」的性別教育,產房的醫生說「恭喜生了個大胖小子」爸爸立刻拿出藍色的襁褓給寶寶包裹上,把之前取好的「小花」「小美」等名字劃掉,給孩子取名叫「大強」。

爸爸媽媽給大強買的玩具不是飛機就是小汽車,喜歡帶著大強做很多冒險性的運動,告訴大強男孩子應該跟男孩子玩,跌倒了不許哭,長大以後的理想應該要做「科學家」。

如果產房的醫生告訴爸爸「恭喜你,得了個千金」爸爸立刻緊張起來,拿出的襁褓變成了小公主使用的粉紅色。

爸爸把孩子抱在懷中,心裡暗暗發誓不能讓小公主受到外界的一丁點兒傷害,給她買的禮物不是洋娃娃就是漂亮的花裙子,告訴她女孩子應該要淑女,要乖巧,長大以後的理想可以做「教師」,因為女孩子的工作最好是穩定一點。

看到了沒有,就這樣也許他們都在父母精心的養育下成為了符合社會期望的男人或女人,從事著一份社會所認可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工作。

這本來不算太嚴重的問題,但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還有一種可能,如果他們(孩子)沒有一出生就按照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來發展,也許,我是說也許,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更出色的人,更閃耀個性光彩的人,一個更忠於自己的天賦的,更能展現自己潛能的人。

這就是21世紀關於性別教育的新觀念,讓我們的孩子擺脫性別的刻板印象,打破嚴格意義的性別定義對男性和女性行為的限制,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既堅定又敏感,既獨立有善解人意的人。

「只要不走得太遠,女孩子可以多一點兒男子氣,男孩兒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敏感,喜歡交往和照顧他人的一面。

這樣,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但大家知道嗎?孩子對於性別的認知在TA出生後的4個月就開始發展,3歲左右就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5-7歲的孩子就能夠真正地理解性別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生理特徵,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隨著孩子性別認知的發展一起形成,實驗表明在兒童早期進行實驗干預,還可以改變孩子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認知,但對年長的兒童,這種改變就很難了

所以改變要抓緊的是孩子還小的這幾年。

為了減少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性別歧視(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都存在這樣的歧視),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對家長進行幼兒的性別教育給出了幾個建議:告訴孩子不同性別的生理構造不同,並認識它們;不要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到性別的刻板印象,在孩子童年早期,鼓勵他們去完成各種各樣的遊戲,無論這個遊戲是應該男孩玩還是女孩玩。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發找到和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潛能。

社會給男性和女性分別畫了一個框,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告訴TA,男孩應該進這個框,女孩應該進那個,這是不對的。

相對正確的做法是,把兩個框放在一起,讓孩子去探索和發展,讓TA成為心理上(注意是心理不是生理)的「雙性人」(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雙性化的人具有更高的社會適應性),讓TA的成長不再被生理的性別所束縛,而勇敢地成長為「自己」。

我說我今天仍然是來推薦童書的,你們信嗎?哈哈,今天回到家,我把書架里這套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書找了出來,認認真真再讀了兩遍,嗯,它們確實符合我的教育理念,推薦給爸爸媽媽們:

這是法國的一套關於幼兒性別啟蒙教育的圖書,全套供5冊,32開小開本,覆蓋了性別,愛,生命,戀愛(婚姻)等幾個孩子在3-6歲感興趣的話題。

語言情節都充滿童趣,還包含了一點法國人的幽默和浪漫意味,大人看也會覺得挺有意思。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馬克的新來的同學叫薩琪,她和班裡其他的小女孩不一樣,馬克很快被薩琪獨特的性格吸引,對她充滿了好奇。

於是馬克決定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好好了解這個特別的薩琪。

《薩琪為什麼不穿裙子?》——馬克的特別喜歡她的好朋友薩琪,他認為漂亮的薩琪穿上公主裙肯定會非常非常好看,可是,薩琪總是不穿裙子,這可怎麼辦呢?

《薩琪有太多的男朋友》——從玩過家家開始,男孩女孩就在探索和模仿成人社會的戀愛關係,家庭關係,他們的天性里,對這些關係充滿好奇。

當喜歡薩琪的馬克發現可能會遇到情敵的時候,他該怎麼?

《薩琪就是不親馬克》——馬克想讓薩琪親他一下,薩琪答應了,可是可是,薩琪就是遲遲不行動,馬克生氣了,薩琪該怎麼辦呢?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如何表達他們之間的愛。

《薩琪想要個小寶寶》——薩琪最近對小寶寶很感興趣,她想要一個小寶寶,可是小寶寶光靠一個人是不能做出來的,於是她找了馬克來幫忙。

最後,薩琪的小寶寶做出來了嗎?

(若喜歡以上圖書,請通過任意渠道購買正版。

愛閱讀,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原子的私人閱讀。

持續為您推薦好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養育男女寶寶,需要區別對待嗎?

「男孩子愛玩洋娃娃?小心變娘娘腔!」「小姑娘,瘋瘋癲癲,成何體統?」這些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或多或少有所耳聞?當你聽到這些話,是羞愧難當還是極度反感?你可曾疑惑:這些話,究竟是陳腐的性別觀念...

學前兒童性別角色教育,看她們怎麼做的

下面三個案例在生活中並不陌生,其中都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對幼兒的性別角色教育,這也是學前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方面。(學前兒童性教育包括身體結構認知、性別角色認同、自我隱私保護、家庭情感教育等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