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跟奶奶親,媽媽該把Ta奪回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媽媽的求助:

「我家寶寶一歲七個月,平時是奶奶在帶。

奶奶想讓她做什麼事情,而她不願意時,奶奶就說不然晚上就不跟你睡了,然後寶寶就乖乖照做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這個影響,寶寶現在每天晚上睡覺一定要奶奶哄,奶奶不來就一直喊啊哭的。

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不得不說,親子矛盾到來之前,看上去總是那麼遙不可及。

沒有幾個新手爸媽會在寶寶出生的那一刻就認為自己和寶寶之間會鬧不愉快。

但隨著寶寶一天一天的長大,各種各樣的矛盾接踵而至。

對此,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他把人的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用段子手的話來講這個理論,大概就是養孩子好比打怪獸升級,一關更比一關難,累的不行了抬頭一望,通關還遙不可及!

對此,我特別補充一點,如果孩子卡在某一關過不去,就會嚴重影響後面的通關。

家長千萬不要認為時間可以治癒一切,時間確實可以讓滄海變桑田,讓稚童變成年,但只要在心理通關上過不去,寶寶就只能被留級,鬼打牆般地被卡在這一關反覆打BOSS。

一歲七個月的寶寶正處於依戀期和分離期之間,寶寶對媽媽的依戀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媽媽給予寶寶的反應不穩定、不及時,寶寶就容易會感到被忽視和被遺棄,就會容易感到恐懼和憤怒。

像樹友魚家的寶寶,因為是奶奶在帶,所以某種程度上寶寶就把奶奶當成媽媽來看待。

事實上,哭鬧是寶寶用來表達對奶奶、爸爸媽媽的埋怨的手段,不得不說,寶寶這麼做純粹是為了得到大人的關心。

寶寶不願意按照奶奶的意願去做,就是寶寶在嘗試著與奶奶分離,嘗試著去證明自己的獨立能力,遺憾的是奶奶卻用威脅來反對寶寶學習獨立。

雖然最後寶寶乖乖照做了,但她絕對不是因為懂得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是因為害怕奶奶不陪她睡覺。

這就是寶寶的矛盾心理,以及對失去的恐懼,所以她努力抑制自己的真實想法。

既然問題已經產生了,身為家長,我們應該順其自然還是強硬糾正?

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如果我是樹友魚,我會先從自我修正做起。

儘管職場媽媽不容易,在外拼殺回家帶娃,還總有很多生活瑣事亟待我們處理,但我依然要懇請媽媽們不要將母親的職責讓渡出去,不要讓孩子獨自留在童年的某個關卡默默地打怪。

彌補什麼都不要彌補教育,欠什麼都不要欠孩子一個快樂健全的童年。

上班時間寶寶可以交由奶奶帶,下班後媽媽爸爸一定要騰出時間來,因為這是我們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時間段。

實在忙不過,可以媽媽陪上半場,爸爸陪下半場,或者是男女混雙,不管時間長短總之一定是要高質量的敏感的細心照顧和陪伴,盡力做到陪伴五分鐘,走心兩小時。

在這段寶貴且唯一的時間裡,媽媽爸爸不要應付也不要嫌棄孩子鬧騰不獨立,而是放下身段快樂投入,積極回應寶寶,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設計適合自家寶寶的互動方式。

比如可以用打電話的方式和寶寶互訴衷腸,引導寶寶講出今天的喜怒哀樂。

或者是你說我畫,我說你畫來表達今天大家是怎麼度過的。

也可以大人小孩一起建立屬於你們的獎勵規則,製造屬於你們一家三口的小秘密,總之務必要讓珍貴又免費的爸爸共同參與。

當然,有些寶寶因為習慣了奶奶的陪伴一開始可能會抗拒和爸爸媽媽親密相處。

沒關係,只要爸爸媽媽們溫柔地堅持,不中途放棄,多發現寶寶的優點並對其鼓勵表揚,寶寶肯定會很快接受和適應並喜歡上的。

同時,我們可以和奶奶平和地溝通,多肯定奶奶的付出和疼愛,多讚美奶奶的勞動和優點,適當地循序漸進地向奶奶灌輸科學的育兒觀點,引導奶奶培養寶寶養成獨立的習慣和能力。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育兒路上,我們也要全家一起打怪升級,一個都不能留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到1歲的小P孩,也需要爸爸的陪伴嗎?

寶寶需要爸爸的陪伴嗎?大概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給出肯定的回答。爸爸的陪伴為什麼重要?所有關注育兒知識的父母想必都會能說出個七七八八。那麼,在寶寶不足一歲、懵懵懂懂的嬰兒期,爸爸是不是也要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