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歲的小P孩,也需要爸爸的陪伴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需要爸爸的陪伴嗎?大概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給出肯定的回答。

爸爸的陪伴為什麼重要?所有關注育兒知識的父母想必都會能說出個七七八八。

那麼,在寶寶不足一歲、懵懵懂懂的嬰兒期,爸爸是不是也要多花時間陪伴?新手爸爸們又是否真的做到了呢?恐怕很多人無法迅速給出答案?

「工作太忙」、「總要有點自己的時間」、「寶寶只要媽媽」、「寶寶還太小啥也不懂,等大一些再多陪ta」…寶爸們是否也有過類似想法,或者已經把這些當做無法陪伴寶寶的理由?

再過4天,Ci寶就要滿9個月了,雖然依舊是個小不點,可跟新生兒階段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別。

回顧初為人父的9個月裡的點點滴滴,翻看著此前的一張張照片,突然有些悵然若失——剛剛出生時那隻眯起一隻眼睛、全身紅彤彤的小猴子,就這樣不知不覺得長大了,那些定格在照片中的時光、那些流淌在記憶中的美好,都不會再重來一次了;而錯過寶寶成長關鍵時刻的遺憾,卻可能一次又一次上演。

其實C爸一直很努力想做個好爸爸,在Ci寶剛出生時,就迅速學會了抱娃、哄睡、換尿布、餵奶(當然是用奶瓶)等一系列技能,妥妥的獨當一面。

隨著時間的流逝,CiCi對媽媽那種天然的連接和依賴愈發強烈,再加上工作的忙碌和CiCi睡眠時間的提前,C爸與CiCi一起玩耍的時間也不可避免的減少。

不過只要在家,C爸是一定會陪娃的,也與娃建立起了情感的連接,雖然遠遠不及C媽。

前幾天聽C媽說,晚上娃在睡覺前,如果聽到走廊里有腳步聲,都會盯著門口連續的叫「baba」~(巨蟹座C爸的內心暖暖的~)

好了,言歸正傳。

為什麼說即便寶寶還很小,也需要爸爸的陪伴呢?

其實如果把時間倒退幾十年,那會兒很多育兒教育專家往往會告訴你,母親與子女的關係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的關鍵,比如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孩子在2歲之前如果能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未來面對世界以及人際關係方面都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否則則容易發展成焦慮型或者逃避型人格。

知道最近十幾年,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發現,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超出想像。

目前一般的理論認為,剛剛出生的新生兒還沒有心理,行為更多是生理本能的反應,比如吸允和握拳。

隨著大腦結構的發展,大腦的機能也不斷提高,寶寶的心理也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

也就是說,0-1歲這段時間,實際上寶寶心理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的時刻。

在這一階段,爸爸的陪伴可謂至關重要。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爸爸與嬰兒關係疏遠的家庭,嬰兒在長大後攻擊性行為的機率更高。

瑞典的研究者也發現,有爸爸參與照顧、玩耍、出遊的家庭,孩子在幼年時期的行為問題更少,青春期犯罪行為的機率也更低。

另外,有研究顯示,在幼兒最初的語言發育過程中,爸爸往往也起到關鍵作用。

更重要的是,爸爸參與到育兒之中,與媽媽一起陪伴孩子,意味著寶寶可以獲得一份完整的、來自家庭的愛,這無疑會使寶寶擁有更強烈的安全感,對寶寶的性格以及社交能力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從個人的感受而言,爸爸參與帶娃不僅對寶寶有重要作用,對於整個家庭都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爸爸的參與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媽媽的負擔,在心理上讓寶媽感受到帶娃這件事不是自己孤軍奮戰。

另一方面,陪娃這件事對爸爸而言,也是一種自我救贖,能夠讓你暫時拋下壓力,摒除雜念,不知不覺中重新審視自我——以一種簡單、快樂的方式!

當然,道理容易懂,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養娃剛剛開始,革命尚未成功,各位寶爸一起努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