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擊行為別以為是不吃虧,而是不會與人溝通缺乏情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津津穿了一件新毛衣,走到浩浩身邊說「看我的新毛衣」,浩浩只顧玩自己的沒有搭理津津,津津又說了一句媽媽說「毛衣會起靜電」浩浩抬起頭來,看著津津說「什麼你敢電我」 津津大聲強調一句,「我說毛衣起靜電!」,浩浩說「你電我,你走開!」然後使勁推津津一把。

津津哭起來跑去跟老師告狀,老師問浩浩「你為什麼打他」浩浩說「他電我」 津津說「我沒電你」,浩浩說「我沒有打你,我只是推你一下」老師已經無法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後把兩個孩子頭都摸了一摸說「孩子沒事了,各玩各的吧」

這樣的場景在幼兒園裡經常發生,這樣還算是好的,浩浩只推了晶晶一把,通常還有很多的情況是孩子不會處理跟同伴一起玩耍出現的問題,就會用動手來解決問題,之前朋友的幼兒園裡就出現過這麼一個小男孩,他不知道如何去跟別人交流,他想要的東西讓他就會去搶。

小朋友在畫畫,他想在別人紙上畫,小朋友不讓畫,他就在別人衣服上畫畫,當他聽到不滿意的話,他就會上去動手打人抓人,一天在班裡招惹四五個小朋友,鬧的老師也是措手不及,放學後老師不停的要跟這個小男孩的家長進行溝通,而這小男孩的爸爸只會無奈的說「這個孩子訓過打過他很多次了,他就是不改」。

在幼兒園經常看到一些孩子有攻擊行為,這些行為都來自家庭,有些家長習慣用批評懲罰打罵等粗暴方式來管教孩子,孩子以為這樣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於是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的先訓斥孩子,孩子得不到理解和寬容,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壓抑的情緒很容易轉移到別人身上,於是就出現了找別人出氣的攻擊行為,還有的家長鼓勵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你要狠狠的揍他,得到縱容的孩子,自然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還有一種就是在家裡被溺愛的孩子,在家裡習慣了摔東西,拳打腳踢的方式要挾父母,大人一看孩子這樣就為了息事寧人,遷就孩子的行為,孩子就容易把家裡的行為遷移到外面,竟然表現出攻擊性。

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孩子的性情,性格很多程度受家庭的影響,比如經常目睹父母的爭吵,在這種環境裡的孩子容易出現自卑、怯懦、冷漠、壓抑多種攻擊性性格缺陷,同時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攻擊性行為。

同時,孩子生活在這種壓抑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積累了太多的不良情緒,需要發泄,在這樣子冷漠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在情緒管理和社會發展方面,明顯低於和睦家庭的孩子,所以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也非常重要。

家長的生活態度和教養方式,也塑造著孩子的性情,例如堵車的時候,不要隨便發脾氣,不要因為自己遇到某些事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的攻擊別人。

有一類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健康,例如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讓孩子的打鬥行為得到默許,等孩子的攻擊行為給他帶來麻煩,一頓管教,忍無可忍的時候,再把孩子狠狠的教訓一頓,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再教育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變相的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的時候,你就應該這樣對待他,所以家長要拋棄冷漠高壓懲罰的管教方式。

少讓孩子看暴力武打片和暴力遊戲,很多孩子喜歡看武打片中的暴力鏡頭,這些故事大多反映了主人公這樣的特點,性格比較倔強,喜歡用暴力解決衝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電影電視和電腦遊戲中的血腥廝殺場面,也污染了孩子的心靈。

孩子越看心裡就越暴躁,越焦躁不安,動不動的就想自己試一試,父母作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監護人,一定要減少大眾傳媒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設身處地的感受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產生共情,不忍攻擊的心理,共情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種表現,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孩子與人交往時別人有痛苦表情時,孩子仍然難以停止攻擊行為,就是因為他缺乏共情能力,他體會不到別人所遭受的痛苦,也不會產生愧疚和內疚感。

家長教育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的痛苦和危害,並啟發孩子聯想,「當你被別人打了,你疼不疼難過不難過」,通過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來減少他的攻擊行為。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描繪什麼他就是什麼,孩子未來生活狀態,離不開父母從小培養和教育,你用什麼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將來就用什麼方式對待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必管的行為:縱容寶寶打鬧會養成惡習

什麼是兒童攻擊性行為,我們的寶寶有這樣的行為嗎?家長們也許覺得這個詞彙離自己的寶寶很遠,其實這是相當普遍的學前期兒童行為。學前期兒童攻擊性行為有哪些表現呢?學前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相當普遍的,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