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主獨立的好處有哪些?這些育兒智慧了解後帶孩子更輕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少家長和我有相同的體會,就是養孩子比生孩子難多了,而教育孩子又比養孩子難多了!眾多育兒文章整天都在探討一些考驗家長的事情,比如:「你孩子被小朋友打了,你會教他怎麼做?」「應該當面斥責孩子嗎?」「如何應對孩子任性的哭鬧?」
光聽起來是不是就夠頭疼了?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家長引導他們學會握筆、上色,但如果接下來的每一筆家長都要摻和,孩子肯定不喜歡,甚至會讓孩子喪失自己繪畫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尺度很重要。
很幸運,在我被這個問題困擾不已的時候,我閱讀了《育兒基本》這本書。
作者是一對夫妻,徐智明和高志宏,他們都是北大的高材生,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更重要的是,兩個兒子均由他們夫妻倆親手帶大,各方面獨立優秀,他倆身邊的人經常感嘆道:「你們是怎麼做到帶孩子如此輕鬆的?」
為了回答這麼多人的問題,夫妻倆把答案寫進了這本書里,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讓孩子做主。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取取經,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好辦法,能讓我們輕鬆做爸媽。
關於孩子自主這個話題,有些家長很矛盾,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獨立完成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太有主意了,今後不好管。
真的會這樣嗎?作者從幾個方面談了對這件事的看法,家長在開始行動前,一定要想明白:孩子自主的好處是很多的。
首先第一點,自主的孩子更獨立。
當時,在高考填志願這件事上,我明顯感覺到,身邊的同學存在著很大差異。
按理說,填志願是自己的事情,但一些同學要麼猶豫不決,要麼和父母在電話里糾結了半天也沒結果。
有一個跟我關係不錯的女生就是這樣,我問她:「選個大學和專業有這麼難嗎?」她說:「有,因為我喜歡的城市,父母嫌太遠,我喜歡的專業又怕今後不好找工作,全家人商量了幾天都沒個結果。
」
我瞬間就覺得這天兒聊不下去了,因為我發現,不僅是她一個人在填志願,在她的身後,七嘴八舌的一家老小也在填志願。
她就是那種從小生活在家長的各種決定中的孩子,每一件事,父母都會給出明確的指使。
所以,其實她不是不能做決定,而是從小習慣了被別人做主,最後自己都不會、也不想做決定了。
作者說,缺乏獨立性,在孩子小時候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孩子長大離家,獨立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時,那些難以做出的抉擇,就會讓他心生懼意、無所適從。
有句話說得有幾分在理,既然你不能寵他一輩子,就不要慣他一身壞毛病。
孩子自主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能讓他們更負責、不任性。
有些家長會說,什麼都讓孩子自己做主,他不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應該說,「自主」比「為所欲為」多了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做的決定,自己要負責任。
這個規矩一旦樹立,孩子會懂得為自己的決定承擔相應的後果。
作者舉了自己兩個兒子的事例,大兒子五歲、小兒子兩歲的時候,有次帶他們去吃快餐,兄弟倆都想要甜點,哥哥選了蛋筒冰激凌,弟弟選了蛋撻。
等他們各自拿到手,都覺得對方的可能要好吃些,怎麼辦?兄弟倆都很明白家裡的規矩,所以誰也沒有提出再買,而是非常聰明地想到了交換吃上幾口的辦法,這樣就都心滿意足了。
我身邊一個同事也有類似的做法,她每次帶女兒去超市,都跟女兒約定好只能挑一種食品購買,買了就不能反悔。
另一個同事在旁聽了很驚訝:「你女兒不鬧嗎?我一奪走兒子的零食他就又哭又鬧,趴在地上不肯走。
」
其實那位和女兒約好的媽媽只是做到了一點,就是從一開始就和女兒制定規則,而那個男孩和他的媽媽,並沒有形成自主選擇的規矩,所以他不理解為什麼要讓他選擇,他就是什麼都想要。
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狀況,你想讓孩子吃什麼的時候,他卻不肯吃,你沒給他買什麼的時候,他卻偏要吃,這都是因為你沒有讓孩子自主選擇的結果。
讓孩子自主選擇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買衣服時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挑選款式、顏色,孩子就不會在沒有藍T恤的時候非要穿藍T恤。
買玩具的時候,也讓他自己決定,他就不會在玩具店裡鬧著這個也要、那個也要。
原因很簡單,一旦你替孩子選擇的東西他不喜歡,就可能激起他強烈的叛逆心和索取心。
等到他長大了,你給他找的工作他做得不順心,就會埋怨你當年擅自為他做主;和一個你極力撮合的人結了婚,到頭來又離了婚,就會怪你看人不准。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自己承擔責任呢?這些鍋,你又能替他背多久呢?
讓孩子自主,還能讓他們形成既不霸道、也不盲從的性格。
有的時候,家長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孩子說的話、做的事,好像在哪兒聽過、見過似的。
比如昨天才教育孩子不要再看無聊的卡通片,今天你在看體育新聞時,就被孩子冷不丁換成了電影,而且他還振振有詞:「你不讓我看卡通片,你也別想看體育新聞。
」毫無商量的餘地。
這種情況怎麼解釋呢?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報復」行為,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一旦某一次獲得自己做主的權利,會將這個權利擴大化,要求其他人遵從自己的選擇。
這些行為,也正是他對大人控制他的行為的模仿。
而如果你讓孩子自己做主,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話,他會慢慢明白,我的選擇是我的選擇,別人的選擇是別人的選擇。
你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看新聞,就不准我看卡通片;同樣,我也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吃我喜歡的榴槤,因為我知道你受不了那個味兒。
另一方面,從小就被爸爸媽媽安排的孩子,會更加服從別人,這會讓他在成人之後,成為毫無主見的人。
他會做大家都做的事,說大家都喜歡的話,跟風穿「流行」的衣服,按照「公認」的標準選擇男女朋友,過毫無個性的平庸生活。
而如果他從小習慣自己做主,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大環境帶跑,而是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十分堅定,擁有屬於自己的豐富人生。
說了這麼多,作者就是為了讓家長明白,孩子的自主意識比家長的一味控制更重要。
如何培養一個自主的孩子呢?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先要和孩子建立自主規則,而建立自主規則的關鍵,就是明確的事務劃分。
從孩子能清晰地表達開始,我們就可以將家裡的事劃分為三類:孩子的事務、孩子可參與的事務和家長的事務。
孩子的事,是指和孩子直接有關的、不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比如今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更喜歡哪一套繪本。
孩子可參與的事是指和孩子有間接關係、孩子的反饋會影響事情發展的事情,比如幼兒園的選擇,周末露營的地點。
而家長的事務一般是指孩子還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參與討論的事情,比如家裡該不該買車、買房,投哪一支股票……
對於這三類事務,作者的建議是:對於孩子的事務,要讓孩子做主。
作者的兩個兒子,在不需要大人幫助穿衣、洗澡之後,他們在家裡的其他個人活動,比如起床、睡覺、洗漱、玩玩具、做作業,也都由他們自己安排,你在他家,永遠都不會聽到「快起床」、「快穿衣服」、「該洗澡了」「作業做了沒有」「別磨蹭」之類的嘮叨。
也許你會說:「我家孩子不會一開始就這麼自覺呀!」其實是我們把問題想得嚴重了,你不能連孩子犯一點錯的機會都不給。
他起床晚了,上課遲到了,自然有老師懲罰他;忘記洗澡了,身體痒痒的,自己就去洗了;作業做晚了自然睡得也晚,睡眠不足很難受,下次就記得早睡了……
包括很多媽媽喜歡每天給孩子搭配衣服,可孩子自己並不喜歡,不如就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如果他穿著怪異去到小夥伴中間,那小夥伴們看他的眼光他一定能感受到,漸漸地,審美也就提升了。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讓他自己吃一次虧,可能比家長嘮叨十句都管用。
另外還要講到很重要的吃飯問題。
有些家長會說:「吃飯是頭等大事,我可不能由著他胡來啊。
」其實這事也不難,你不用一上桌就不停告訴孩子:這個有營養,你要多吃,綠葉蔬菜有好處,少吃肉……家長想讓孩子吃得營養均衡,就儘量把飯菜做得均衡就好了;想讓孩子少吃快餐,少帶他去就好了。
好多父母抱怨孩子挑食,但細想想,家長何嘗不是跟孩子一樣,對著桌上的菜挑三揀四呢?
剛剛我們說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可以全權交給孩子,家長只要給出恰當的引導就好了。
至於和孩子有那麼一些關係的事務,我們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可以不用放權,但是一定要和他們多商量。
家裡有些事情,雖然和孩子有關係,但它們涉及到家庭財務計劃或者其他規劃,影響面比較大,還是需要由家長主導。
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儘量找到大家都樂於接受的解決辦法。
比如說現在很多孩子都學樂器,但樂器的價格比較高、使用時間也長,所以挑選樂器這件事,不能全部讓孩子做主。
較好的辦法是,家長先搜集足夠的專業資訊,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大致確定在什麼規格、什麼價位中選擇,然後和孩子一起在這個範圍內挑選孩子最喜歡的。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家長在處理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時,常常出現兩種極端,要麼過度放權,孩子說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會導致孩子「界限」觀念的模糊,變成喜歡干涉別人事務的「小霸王」;要麼過度壟斷,用「大人的事,小孩少插嘴」之類的話堵住孩子的嘴,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成為自主的人。
那家庭的其他重要事務,要不要孩子參與呢?這裡所說的家庭要事,就是指那些複雜程度超出了孩子建議和決策能力的事情,這些事,孩子是無需參與,更不可主導的。
作者談到了這幾年特別熱的二胎問題。
很多民主的家長認為,生不生二胎一定要問問大寶的意見,但對於一些孩子而言,是考慮不清楚多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優劣利弊的,他們當下的回答,不能對這件事的決策起到多麼積極的幫助。
既然如此,那家長就瞞著大寶,悄悄生二胎就萬事大吉了嗎?當然不是。
作者提出了一個建議,家長先商定到底要不要生,再討論如何告訴大孩子,如何說服大孩子接受。
如果父母要二胎的態度堅定,並且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已經決定了,再一同想辦法說服大孩子,相信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會降低很多。
當我們和孩子建立好了自主規則,接下來就是從各個方面開始培養了。
作者首先談到了自主生活,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孩子未來有多高的素質,有多強的學習能力,如果他連基本的獨立生活都無法自如應對,很難期待他能享受到屬於自己的高品質生活。
」
在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上,有兩點是最需要被看重的:一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日常生活瑣事無需依賴爸媽照顧;二是了解並遵從基本的「社會化」規範,為他們未來順利地成為社會人做初步的準備。
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之前看過一篇公眾號文章,裡面列了一個時間表,說的是孩子幾歲時應該做哪些家務。
這篇文章當時還挺火,很多家長爭先效仿。
但沒過多久,不少朋友就跟我抱怨說,他們的孩子要麼根本不願聽指揮做家務,要麼就是和父母商量,以零花錢或者玩具作為交換。
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答案是:不讓孩子做家務,讓他們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較於做家務,孩子會更清楚哪些事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比如做作業、收拾書包、把換下的衣服丟進髒衣簍里……因為這些事如果自己不做,就會被老師懲罰、會找不到某樣東西、會沒有衣服穿。
所以,家長不用一開始就給孩子分配各種家務,可以讓他們先從自己的事情做起。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於做自己事情,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會發現更多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做的事自然也會變多。
這比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家務要靠譜得多。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把家務做起來了,那麼還需要注意幾點,第一,家長應該提供幫助,不做監督。
孩子的能力有限,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幫助,比如在孩子提不動的時候搭把手、在孩子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時候給予保護、給一些建議等,但千萬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這事要這麼做,那事要那麼做。
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幹活的時候,身邊有人一直指手畫腳,你會樂意嗎?當大人在旁邊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孩子做事的興致就會越低,會產生「老指揮我,那你自己做啊」的反叛心理。
第二,不提過高要求。
我身邊有一個媽媽最近跟我說,她的兒子這幾天在練習自己洗臉,可老是把衣服弄濕一大片,她怕孩子著涼,所以最後還是她幫孩子洗了,還「教育」孩子說:「你都三歲了,洗個臉都不會。
」現在一到洗臉的時候兒子就找她,不願意自己洗臉。
其實,孩子受經驗的限制,做事自然不會那麼「完美」,你讓孩子一定要把房間和媽媽收拾的一樣整潔、洗澡時把泡泡搓得和媽媽在時一樣均勻,未免有點強人所難,這會嚴重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我們可以友善地提醒,比如洗完澡身上還有泡沫,不要說:「看看,這麼大了還不會沖乾淨。
」而要平心靜氣地說:「媽媽發現你後背還有一片泡沫呢,再回去沖一下好不好?」
如果孩子把衣櫃弄亂了,不要說:「媽媽昨天才收拾的,今天就弄亂,真是不省心!」而是多給孩子解決的建議,你可以說:「我覺得吧,你挑衣服時,把不要穿的掛回去,下次會更容易找。
」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孩子的不完美時,儘量不要用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語句,而是陳述事實,或者溫和地給出意見,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三,家長還要學會讚美孩子的勞動成果。
這裡要注意,是讚美,不是表揚。
我們來體會一下,假如你的孩子把他的房間收拾得非常乾淨,並且充滿期待地向你展示之後,你覺得他想看到你什麼樣的反應呢?有的家長會說,「嗯,這件事做得不錯,繼續堅持!」有的家長會說,「哇,原來你可以把房間收拾得這麼棒!」
看到區別了嗎,前者是站在家長的制高點,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點評孩子;後者則是真心實意的,像讚美另一個成年人的成就那樣讚美孩子。
孩子喜歡哪一種,就十分明顯了。
當一個人的工作成果被真心讚美時,他會做得更主動,更有創造性。
在這一點上,無論大人和孩子都是一樣。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後,我們還要為他們今後的發展鋪路,比如,鼓勵他們學做新的事情。
作者舉了一個自家的例子,說他們的大兒子四年級時,翻看家裡的烘焙書,突然提出要自己烤蛋糕。
當時家裡什麼烘焙工具都沒有,夫妻倆對烘焙也一竅不通,怎麼辦?於是,作者讓兒子先自己看書,弄明白需要置辦哪些工具,然後和他一起上網買回來,還專門在櫥櫃里收拾出一個大抽屜,作為他的烘焙工具收納空間。
接下來一連好幾個月,兒子一有空就研究烘焙配方,自己動手,為一家人烤戚風蛋糕、巧克力蛋糕、焦糖布丁、黃油餅乾,每一款都像模像樣,非常好吃。
在弟弟生日的時候,他還專門做了裱花蛋糕,為每一位客人準備了焦糖布丁。
孩子的興趣其實也不會堅持太長時間,當作者的大兒子覺得對烘焙的探索差不多了,他就逐漸放棄了這個愛好。
但孩子的嘗試,帶動了家庭對烘焙的認識和熱情,挖掘了家庭的新樂趣,所以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另外,我們還要培養孩子不嬌氣。
在醫院裡,我們可能碰到過這樣的景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外加保姆阿姨,全家出動,都圍著一個感冒發燒的孩子團團轉。
大人在一旁緊張萬分,或互相埋怨,或不停自責,孩子則哇哇大哭。
對於這種孩子最常見的病症,把全家搞得不得安寧,真的有必要嗎?大人越是這樣,孩子越是緊張,時間久了,只會越來越嬌氣。
嬌氣的孩子長大之後,有誰能如你一般,對他百依百順呢?
要培養孩子的不嬌氣,作者的經驗是:至少要從孩子學步時開始。
家長應該讓孩子穿著長褲,在平坦、沒有障礙物、沒有突出尖角的地方練習走路,大人只是在一旁提供必要保護,目的是保證沒有危險,而不是時刻準備扶孩子起來。
孩子摔倒了只要沒受傷、沒危險,即便是哭了,也不要去扶,告訴孩子:「沒關係,寶寶自己起來呀。
」
小孩子是很聰明的,看到大人不緊張,就知道自己沒有危險,就會若無其事地爬起來繼續走了。
而如果這時大人立刻緊張地衝過來抱住就哄,孩子便覺得自己摔得很嚴重,越哭越厲害,甚至到最後養成一摔倒、一受委屈就耍賴要抱的習慣。
孩子磕磕碰碰的事在所難免,但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長輩經常有一個令人費解的動作,比如桌角、牆角撞到了孩子,就當著孩子的面打桌角或牆角,還出氣似的說:「讓你磕我的寶寶,打你!打你!」然後又對孩子說:「你看我都打它了,寶寶不哭了啊。
」細細一想,這種做法真是沒有道理,幼稚可笑。
這會讓孩子覺得,桌子磕到了我,不是我的錯,是桌子的錯。
漸漸地,會助長孩子嬌氣和飛揚跋扈的性格。
實際上,大人掌握一個原則就好了:只看受沒受傷,不要怨東怨西。
哪怕受了傷,也只看傷勢如何,不要表現誇張。
告訴孩子,磕磕碰碰是正常的,是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怪不得桌椅板凳小石頭,也怪不得大人,下次自己小心就好了。
再說到孩子吃藥打針的問題。
大人要明白一點,你表現出來的心疼,對孩子的康復沒有半點用處,反而會嚇著孩子。
有些大人一看孩子打針,自己倒先緊張起來,對孩子說:「寶寶要扎針了,來抓著爸爸,抱緊一點。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兒呢?他只要遭遇一點點痛苦,都需要大人陪著,都要大人一起來承受,缺乏對痛苦的忍耐力。
合適的做法是,大人可以告訴孩子:「護士阿姨需要給你扎個針,疼一下就好。
」很小的孩子疼一下,可能會哭一兩聲,看大人淡定平靜,也會很快平靜下來;大點的孩子雖然有點緊張,但通常也能做到忍住不哭。
而如果大人把氣氛渲染得越是緊張,孩子就越是害怕,就算剛開始不哭,也被大人嚇哭了。
如果要吃藥,那不管藥是什麼味道,都告訴孩子:「寶寶病了,吃了藥才能快快好啊。
」這是在教孩子理性地看待疾病,而不是把藥包在糖里,或者許諾吃了藥就給吃平時不能吃的零食、買上次不給買的玩具,讓孩子覺得打針吃藥都是可以談條件的事情。
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做得不夠。
最後一點,我們還要培養孩子守規矩,避免他成為「熊孩子」。
規矩是孩子實現自主的安全邊界,也能讓他們從高品質的學校生活中受益。
一個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家長很輕鬆,相反,一個不懂規矩的孩子,就會發展成讓父母、老師以及身邊人十分頭疼的「熊孩子」。
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養出一個「熊孩子」呢?作者給了我們一些建議。
第一個辦法,是從小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要從多小開始呢?作者的建議是,最遲在孩子一歲以後,只要在公共場合,家長都應該注意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比如說孩子和父母一起去超市,孩子坐在推車上,會對花花綠綠的東西特別好奇,伸伸小手指指這個,夠夠那個,還會趁大人不注意,拿起東西就要打開包裝。
一些父母會制止孩子:「哎,這個不能拿」「那個不能動」,並把東西從孩子手裡搶下來,還回去。
這樣做不算差,但還不夠。
好的做法是,即使讓孩子還回亂拿的東西,也要態度溫和;也不能只制止孩子,而不給他講道理。
大人最好是告訴孩子:「超市裡的東西都是商品,是賣給大家的,我們需要付了錢,才能拿回去吃。
」這樣孩子才會慢慢明白為什麼不可以亂拿。
如果對孩子的任性聽之任之,等到他三四歲的樣子,你家的「熊孩子」就誕生了。
除此以外,家長自己也要作出表率。
比如和孩子去看電影,家長就不能一邊教育孩子要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一邊又掏出手機打電話。
你這樣做,孩子是永遠不會聽你的話的。
避免養出「熊孩子」的第二個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好的案例。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不跟孩子談論起跑線、輸贏、成功等問題,但一定要教會他們做人的基本準則。
守規則、有教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和孩子走在街上,看到垃圾桶的旁邊堆滿了垃圾時,不妨對孩子說:「你看地上居然還有香蕉皮,要是老人家踩到滑倒了怎麼辦呢?」如果是孩子主動引起的這個討論,就可以引導性地提問:「你覺得扔垃圾的人對嗎?錯在哪裡呢?」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你的自由,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你的利益,不能凌駕於他人的利益;你的快樂,不能建立在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對規則的破壞之上。
這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
」
避免養出「熊孩子」的第三個辦法,是讓他懂得分享,以及尊重別人的選擇。
中國的很多長輩疼愛小孩,有好吃的喜歡留給孩子。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這個家裡我是最重要的,好吃的都得歸我,我不吃的,別人才能動。
等孩子大一點,大人發現這個問題,想再糾正已經晚了。
作者說,他們家分吃一個蛋糕,從來都是切成平均大小,不會給孩子切大塊、大人切小塊,也不會說:「弟弟小,給他多點。
」這是讓孩子懂得分享。
除了在家裡要分享食物外,帶孩子出去吃飯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作者一家四口人,每次出去點餐,都會讓家庭成員各自點一個自己愛吃的菜,不會為了誰該遷就誰的問題苦惱。
並且,大家可以輪流決定去的餐廳,如果這次爸爸選的餐廳不符合小兒子的喜好,小兒子也要尊重並接受,等到自己選餐廳的時候,再選自己喜歡的。
這是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
只有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教育孩子並非易事。
你是那個面對可愛又可惡的小傢伙時,手足無措的父母嗎?我相信聽完這本書的你,將來一定會有所進步。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你總拿孩子沒轍?——如何把愛和規則同時給予孩子
01孩子不聽話,到底是在鬧哪樣?不久前,在一次地鐵出行中,我偶然聽到過一段對話,當時正值早高峰,又恰逢擁擠路段,所以人與人之間完全可以用「照片」來形容。至於身旁有人打電話或是聊天的內容,你想不聽...
叛逆期的教育其實並不可怕
其實,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只是成長的標誌而已,家長們需要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裡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孩子進入小學後,由於在學校中開始學會了慢慢...
Terrible Two: 孩子總是對著幹,媽媽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家長們都會遇到的麻煩事:情景一:每次吃飯的時候,寶寶都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甚至把盤子碗和餐具也扔到地上。你說:「好好吃飯,別把吃的弄到地上!」這下,寶寶扔的更起勁了。情景二:寶...
中國: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外國: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孩子
「所有的人都在圍著孩子轉。」中國家庭有一個普遍現象,一旦有了孩子,所有的人都會圍著孩子轉,夫妻自己、外公外婆、姥姥姥爺,有的甚至還要再加個保姆。那麼多個人帶孩子應該會輕鬆不少吧?然而你去問一問,...
遇到孩子叛逆你可以這樣做
孩子的降臨,給每個家庭帶來了莫大的歡樂,成長過程中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也是屢見不鮮,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而且還不止一次。很多人都為孩子不聽話而傷腦筋,其實不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到了叛逆期。...
孩子這兩次關鍵的「叛逆期」,父母如果這樣管教,孩子的情商會提高10倍!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不想再受到父母的控制。那麼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
孩子叛逆、自我、就是不聽話,你只會發脾氣?
2-3歲可怕的麻煩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
孩子才上小學就叛逆怎麼辦?家長應該這樣管
有的家長問我,孩子怎麼才上小學就叛逆?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一共有三次叛逆期。第一次在兩歲左右,第二次就是小學7——9歲,第三次則是青春期。孩子步入小學之後,主要交往不再是家人,而是學校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