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情緒爆炸小暴龍!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常常動不動就生氣,一生氣就大鬧公共場合、摔東西或是用頭撞牆壁,甚至還會搥打身旁的大人。

越是制止他,他就鬧得更厲害,但是順著他,下次就會拿翹,又用同一招,真是令人束手無策!」您家的寶貝是否也常出現這種「情緒爆炸」性的舉動呢?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爸爸媽媽該怎麼做才能「治本」,正確改善寶寶不當的行為呢?

需求未獲滿足

寶寶為什麼會在生氣時出現打頭、用頭撞地板等自傷行為,或是用力摔玩具、摔椅子等搞破壞行為呢?有時還會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甚至搥打身旁的父母,為什麼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以較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壓力呢?

雖然這樣的行為和孩子的先天氣質也有關係,不過主要原因是當孩子有需求,而身旁的大人無法滿足他時,就可能會使用這樣的方式來作為一種達成目的的策略。

特別是當大人一開始給孩子的規範限制較為寬鬆或不穩定時,孩子可能會因為抓不到準則(在什麼狀況下、以什麼方式來要求父母會有用),而出現較多這類的行為。

是故意還是無心?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之前,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有時孩子並非有意犯錯,只是心智發展尚未成熟,這時父母無可厚非地必須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包容;相對地,對於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很可能就是「知法犯法」,故意拿翹,這種情況下必須提供適當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往正確的方向成長茁壯。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判斷孩子是有心或無意,爸爸媽媽大致上可依據年齡來做簡單的區分:

1歲以前

未滿周歲的小孩,其實比較沒辦法直接意識到這樣的胡鬧行為可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結果,並不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在此階段如果孩子出現一些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通常都不是有意的。

事實上,到了快1歲左右,隨著孩子的各項發展,會讓他們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開始發生改變,寶寶從無時無刻都跟媽媽黏在一起,到後來必須學習獨立,像是學走這件事,就會對母嬰關係造成很大的改變,因此寶寶在此期間也就可能出現較多的情緒波動。

滿周歲之後

滿1歲以後,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已經可以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外界的反應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因果關係。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1、2歲的孩子其實就很會看大人的臉色了,可以開始判讀複雜的社會性訊息,簡單來說,如果今天做了這個動作結果會對自己有利,下次他就可能反覆地繼續出現這個舉動。

而大人們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接受孩子的要求呢?通常就是當孩子做出了大人不願意他們做的行為,像是自傷性、破壞性行為,或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對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來說相當「有效」,因為吃定了「大人怕丟臉、怕他們受傷,就會快速地達成孩子願望」的弱點。

這樣的情況長久下來如果形成一種行為上的制約,孩子會因為一再地成功,就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樣的行為,成為難以改正的壞習慣。

自閉症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在自閉症的孩子身上,的確滿容易看到這類自殘或破壞性的行為,但並不表示出現這樣問題的孩子就是罹患自閉症,必須交由專業醫生評估才能判斷。

事實上,在孩子語言尚未發展完全之前,許多孩子都曾出現這樣的情形,只要父母正確引導,日後這類行為多半都會消失。

而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除了需求未獲滿足可能導致自殘或破壞性行為之外,他們也對聲音及光線的刺激過度敏感,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只要外面有吸塵器的聲音,就會無法承受,想要避開那種聲音,但又無法以語言表達,就會選擇用摀耳朵、打耳朵或打臉的方式來呈現。

對於一些語言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也一樣,由於他們不會說,無法直接告訴大人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父母也就更難處理。

蜜姐建議,此時可以輕輕地抱住孩子,讓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同時也是在安撫他,因為適時地給予擁抱,也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響應著他,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教養及生長環境的影響

孩子經常出現情緒爆炸性的行為是否與生長環境或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呢?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好好地談,自己家裡的寶貝卻像只小暴龍一般隨時隨地準備發飆?

生活環境的確可能影響孩子的傷害或破壞性行為,舉例來說,現代社會雙薪家庭居多,許多孩子都是隔代教養,由長輩來養育照顧,祖父母通常都較為疼愛孩子,不太會去拒絕孩子的要求;而父母也因為和孩子距少離多,容易形成補償心理,較難給孩子清楚的規範或嚴格的要求,這點也是值得爸爸媽媽們留意的地方。

究竟,當孩子出現無理要求或不恰當的情緒表達行為時,父母該如何響應呢?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能馴服這些小暴龍?

兩階段,馴服失控小暴龍

如何兼顧寶寶的安全、爸爸媽媽的面子,又不讓寶寶學會用這招來讓大人對他予取予求?想必是每位父母都很想知道的。

要馴服這群小暴龍,爸爸媽媽必須有聰明的頭腦加上無比的耐心!主要可分成「當下處理」及「長期教育」兩階段來說明。

A.當下處理

1.不能馬上滿足寶寶的需求

寶寶出現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如果重複使用撞頭、摔東西、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或搥打父母這些策略,爸爸媽媽就會買糖果或玩具給他,他就會屢試不爽,一用再用。

因此,治本的首要方法就是,當下不能馬上滿足寶寶的需要,以避免他做出錯誤的連結,覺得這招可以吃定父母。

2.確保孩子的安全

在不去滿足孩子需求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必須確保孩子的安全,因為此時孩子勢必會鬧得更厲害,動作也更大,在不知輕重下可能就會造成傷害,因此,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舉例來說,假如孩子一生氣就想砸東西,父母一樣可以讓他做這個動作,只是要選擇安全的物品、場所,像是給他一顆枕頭去打,讓他在房間裡發泄他的情緒。

3.轉移目標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轉移目標不失為一個立即見效的好方法。

利用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的特性,引導孩子暫時跳脫當下的執念,讓親子雙方劍拔弩張的氣氛能夠有所緩衝。

4.正向增強與約定方式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爸爸媽媽別忘了立即給予肯定與鼓勵。

此外,當孩子的情緒瀕臨失控邊緣時,也可以跟孩子做約定,且約定的內容必須是孩子的能力能夠達成的。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爸爸媽媽可以與孩子約定,如果他每天都能乖乖地吃飯,下個星期就可以買。

5.同儕影響力

約莫2歲以後,孩子們經常就會玩在一起,可以用正面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由周遭朋友身上學習如何控制與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也要注意別給孩子過大的壓力,例如:拿他跟大很多歲的哥哥姊姊比較。

6.練習將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對於3、4歲以上年紀稍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跟他們談談,孩子其實已經可以聽懂了。

談的方向有幾:

1.我要你安全。

2.你現在在生氣,我希望你把情緒平靜下來。

3.好好地說清楚,我們才能幫忙你。

B.長期教育

1.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與需求

在孩子情緒較為平穩時,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帶著他試做一次,或是由爸爸媽媽一個扮演孩子、一個扮演大人來示範給孩子看,以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

蜜姐提醒,家長通常會去限制孩子的壞行為,但是卻忘記教導孩子好的行為,好行為通常不太容易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來,所以要提供孩子一些方向、給他一些範例,並且在達成之後給予適當的鼓勵,來強化他下次再有好行為的動機,長久下來,就可以減少孩子出現破壞、傷害性情緒反應的「壞行為」。

2.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很多時候當孩子想對父母訴說心情時,父母往往會急著批評他這樣處理事情不對、應該那樣處理才對,讓孩子不斷感覺自己很笨、很糟。

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誠實地對父母傾訴自己的想法,因為一說,就會變成「曝短」,總是有被糾正不完的事情,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不想表達。

放棄溝通的結果,只會促使孩子用一些更不恰當的做法來達成目的,親子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離了。

3.允許孩子適當宣洩情緒

平時可以多帶孩子走出戶外、從事運動,或是引導孩子用繪畫的方式畫出自己當下的心情,也可以與孩子一同閱讀繪本,透過書中角色來學習情緒表達或調節的方法。

別要求孩子壓抑情緒,因為情緒若沒有被適當地釋放出來,將會逐漸累積,形成更大的負面能量。

4.爸爸媽媽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時爸爸媽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對生活的種種不滿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或是一聽到孩子說「不要、不要」就馬上失去耐性,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示範,因為你如何對待孩子、對待周遭的人,就會深深影響著孩子如何對待你以及其他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模仿大人,因此爸爸媽媽在要求孩子前首先必須以身作則才行。

常見NG處理方式

父母常見的錯誤做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拗不過孩子,索性就把孩子寵上天,不斷順應他的要求,期盼孩子有天突然長大就會「懂了」,但往往等來的是一個壞習慣已根深蒂固、難以改正的小霸王。

另一種則是,當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馬上大聲地斥責、辱罵或是體罰他,但家長往往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這麼做即使阻止了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但孩子還是無法發展出正確的行為,所以在限制他的同時,其實更重要的是教他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方式。

事實上,以打、罵等方式處罰孩子,也許短期內也很有效果,孩子因為懼怕而不敢再犯相同的錯誤,但就長期來看,如果孩子缺乏正確的引導,無法了解不當行為會造成的後果、無法學會負責,那麼不斷打、罵,只會讓孩子學會如何逃避被處罰罷了。

此外也要注意,拒絕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代表完全不回應孩子,否則孩子可能會覺得,反正再怎麼跟爸媽表達需求也得不到響應,慢慢地與外界的互動動機也會降低,因為缺乏愛的經驗與響應,而形成對他人較為冷漠、缺乏熱情的性格。

結語

當孩子出現生氣就大哭大鬧、打人、撞頭、摔玩具等暴躁行為時,爸爸媽媽最擔心的都是孩子是否為自閉症,以及是否必須服藥治療等問題。

其實這類孩子需要的是行為治療,一般學齡前的孩童(即使是判斷可能為自閉症的患者)是不需要服藥的,建議爸爸媽媽們在感覺孩子的狀況棘手,已經不確定自己該如何解決時,就儘早尋求兒童精神科醫生的協助,由專業醫生與家長共同討論適當的介入方式,透過親職能力的提升,以及給予行為規範等方式,一起努力改善孩子的狀況,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寶寶經常打人,原來是這樣的

歡迎各位來到寶媽需知。關於孩子打人,這是爸爸媽媽都比較緊張、擔心的事。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不打人呢?寶寶對媽媽十分的依賴,媽媽是教導孩子最近的老師,孩子有種攻擊性的行為那就是打人。幼兒園裡也常常會...

知道嗎?寶寶的哭聲其實蘊含著大學問~

每一個孩子都曾用啼哭來宣告自己的存在,每一位新手爸媽都曾因為寶寶的哭聲而不知所措。其實,兒童的哭聲背後都隱藏著不同的秘密,能否Get到寶寶哭泣的點,是成為新時代育兒大咖的關鍵。破解兒童哭聲的密碼...

注滿孩子的儲愛槽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儲愛槽」理論,意思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儲存愛的能量的容器,如果裡面的愛很少,這個人就很難給出愛、表達愛,相反,他們更需要的是來自外界的愛,就會經常性地索取他人的...

麻麻揪心,該拿哭鬧的寶寶怎麼辦?

襁褓中的嬰兒是那麼乖巧可愛,有如太陽般燦爛的笑容,沉睡時是那麼恬靜。可當寶寶逐漸長大後,一切都變了,發脾氣、摔東西、哭鬧……不穩定急燥的情緒表現,真難以招架,怎麼對付這個小人兒?讓父母愁壞了!了...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

孩子總愛打人,這樣管他最有效!

孩子愛打人,常常讓父母們感覺無奈和不安。爸爸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擔心: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傷到別人家孩子怎麼辦、孩子會不會因為打人被孤立、其他家長會不會指責自己沒教好孩子……其實,每個孩子小時候基...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無理取鬧的也許是大人,不是孩子

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嚴格的故事,但卻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的誤區。要從專欄上一位父親的來信講起。來信內容如下: 我曾經看到過國內某「優秀母親」的著作中提到如何應對孩子無理取鬧,其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4要4不要」,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昨天在早教課堂,再一次目睹一個三歲多的小男生在課堂上用手打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如果不是老師及時制止拉開,另一個家長護住了被打小朋友的頭,情況可能會有點嚴重。他的爺爺就站在身後,先是觀望,然後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