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課堂」孩子叛逆,有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106期

《家教微課堂》

孩子特別擰,特別叛逆,有治嗎?其實你無需找什麼靈丹妙藥,你只要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並適當回應,許多問題就都不成問題了。

一說「叛逆」,很多家長都頭痛不已,最煩孩子頂嘴、翻天、不省心,每到無計可施時,都想從我這找些「速效救心丸」來「治治」孩子。

其實,教育這件事,從來沒有萬應靈藥或者武林秘笈。

所有「養成系」的問題都要用「養成系」的方式解決,只要家長自己先學會放鬆,讓內心柔軟起來,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清情形。

你的身上就藏著你所需要的所有「藥」。

叛逆是個什麼鬼?

叛逆是青春期的專利嗎?非也。

我的兒子果果,今年快六歲了。

從兩三歲起,就已經各種叛逆了,一言不合滿地打滾,一不如意隨時哭鬧……我的內心曾非常焦慮,無數的糾結長滿了我的眉頭。

萬般愁悶後,我走上了一條自我成長的道路,從「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正面管教」到「蒙台梭利」……

漸漸地我發現,各種方法的背後,是驚人一致的理念。

如果你把這一切只當「工具」用,只能發現「工具」不管用,自己「白學了」

但如果通過學習技巧,領會理念,讓自己的心柔軟下來,你會明白髮生了什麼,並真正「看見」孩子,把他當做一個值得尊重的生命去看待。

其實,你對待孩子叛逆的方式,也定義了孩子眼中的自己。

而所謂叛逆,在發展心理學來看,只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它還有個名字叫「自我意識崛起」,「渴望獨立」,是值得恭喜的事。

而且,每個孩子都會有三個心理叛逆期。

第一個是嬰兒叛逆期,發生在孩子兩三歲,老外喜歡說「Terrible 2 」、「Horrible 3」(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

這個階段孩子就喜歡說「不」,他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表達意見,自然拳打腳踢,哭鬧不止,撒潑打滾。

家長只要溫和理解並設定界限,耐心陪伴,這些暴躁、暴力就會逐漸消失。

讓更多家長可能忽略的是兒童叛逆期。

7歲~9歲,孩子的社交開始充分發展,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喜歡自己做主,極力掙脫父母的控制,於是好像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這時,父母適當放權,讓孩子自主選擇,孩子會感到被尊重和肯定。

第三個才是眾所周知的青春叛逆期,從12歲~18歲,孩子非常容易受同齡同伴影響,做出挑戰父母權威的事,不管孩子做出多麼出格的事,都是想告訴世界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立宣言」。

在《朗讀者》節目中,作家麥家說,兒子從14歲開始關上家裡他自己房間的門,一關就是三年,不和他做任何溝通。

這個階段家長能做的,只有調整個人心態,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體諒,孩子越是激烈,你越要耐心……

當你了解了這一切,換個角度再看叛逆,不再企圖控制,叛逆可能就不算個事兒,甚至,你可以欣賞叛逆。

放在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中,叛逆只是暫時的,而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變成心智成熟的大人。

也許,孩子的「叛逆」不會瞬間消失,但當你讀懂了孩子,孩子也會變得更懂你。

看懂叛逆背後的需求

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可以說是與孩子聯結的第一步。

比如,兒子愛玩電子產品,其實他是喜歡有掌控感。

於是,我把他的電子遊戲「下載」(搬)到了現實生活中。

據我觀察,有一陣他痴迷玩的小黃人遊戲,有各種機關,推、走、過機關等,我就把家裡的沙發,用各種靠墊、椅子和書設置成各種機關,告訴他哪些可以升降、哪裡可以鑽過。

果果跟我玩得特別盡興,當他在現實中能充分享受遊戲的快感和掌控感時,電子遊戲相應地就沒那麼大誘惑了。

但要注意,我們別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比如,他說我要玩30分鐘,你非說不行,只能玩10分鐘。

要和孩子商量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時間。

當你看見他的內心需求,並滿足了他之後,孩子很容易就會配合你。

與此同時,就玩電子產品而言,大人在家中的示範也很重要。

如果我們一回家就手機不離手,不停刷朋友圈,孩子也會覺得「為什麼你能看我就不能看」,產生不公平感。

所以後來,我們家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進家門後,所有人的手機都放在固定地方。

陪果果玩的時候,就只專心陪伴。

有緊急來電,我們也會先跟他報告,「果果,現在媽媽有重要的事情,要去接個電話。

」別嫌麻煩,孩子就從這短短一句話中得到了尊重。

當然,在與孩子聯結之前,先要與自己聯結。

當你都身心疲憊,焦躁不堪,一點就著時,根本不能平靜,又怎能把平靜傳遞給孩子?我們永遠都給不了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無論生活有多忙碌,記得經常問問自己的身體還好嗎?心裡還愉快嗎?好好愛自己,真可以算是為人父母的第一條自我修養了。

有一次,果果為了一件小事,哭了二三十分鐘不帶停的。

那時候,我也明白要接納孩子的哭,但那天我真的特別疲憊,只想睡覺,他又一直鬧,不斷挑戰我的神經,我內心的怒火一下子燒了起來。

事後我反思,是我把自己忽略了,在沒照顧好自己的情況下,我怎麼能照顧好孩子呢?

那以後,不管我每周的工作有多忙,我都堅持健身、做瑜伽,跟自己的身體聯結。

我也會每天給自己一定的時間,只是發獃,做做冥想,跟自己的心說說話。

結果是,我的情緒好了,再去看他,即使他多麼能鬧,都成了一種笑話。

有時候他哭完了,我會跟他說:「果果,你今天怎麼哭啦?」他會說:「媽媽我也知道……可是我控制不了。

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他。

我們大人也常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孩子,一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又有什麼呢?我們苛求孩子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是怎樣的盲目和武斷?

接納不是套路

有個學員在聽了我的親子溝通課後,就嘗試去接納孩子的感受。

那天,她兒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媽媽就按照我說的「共情」,問兒子:「啊,你今天看起來有點難過呀?」沒想到她兒子聽了這話後更生氣了,跑到屋裡就把門鎖上了。

她特別焦慮地問我:「果媽,我不對嗎?我這不是用了共情,說出他的感受嗎?他怎麼不理我了呢?」我說,別著急,你家兒子都10歲了,當你突然這麼說的時候,他會首先想,媽媽怎麼畫風突變了?原來都不這麼跟我說話的。

你是敷衍了事地機械地說,還是發自肺腑真心誠意地說,孩子一秒就能分清。

果不其然。

事後她兒子說:「我覺得你特別假。

」媽媽一愣,說:「為什麼?」孩子說:「絕對不是真心的。

你以前從來都沒有關心過我,這根本不像你說出來的話……你這又是從哪學來的?」

然後,媽媽如實相告,她是如何加入了果媽閱讀,如何想成為一個好媽媽,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聽了將信將疑:「是嗎?那我倒要看看你能堅持多久。

那以後,媽媽帶著真心,卻不是「套路」,再去慢慢實踐所學,果然感受到了方法、技巧和真心一脈相通的重要性。

孩子不是機器人,你按個按鈕就有反應,你共情一下他就馬上感激……而是朝夕相處中,你所有的言行都不分裂,孩子自能感受到你的心意。

也有學員媽媽說,青春期的女兒有什麼話都跟小夥伴說,身為媽媽倒像個外人,一概不知,到底如何是好?

原來,孩子已上初中,每次看到孩子一回家先看電視不寫作業,她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劈頭就是一番責備。

孩子不是犟嘴就是裝沒聽見。

後來,這位媽媽回家先平靜一會兒,看見孩子行為的時候先不說,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等孩子看了一會兒電視,吃飯時再和孩子聊些開心的事。

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沒那麼敵對了。

有一次,媽媽還在孩子看電視時跑過去,說,「你今天看什麼呢?我也看會兒。

你們現在都粉誰呀?也讓我認識認識。

」……當你和孩子的關係好了以後,孩子願意聽你說話了,困惑就好像迎刃而解。

從商量每天看多久電視到一起召開家庭會議等等,一切水到渠成。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不完美,我們也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養育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對生命敬畏的心,不因為看見而相信,而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因為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是有問題的,那之後的教育都會為糾正孩子的問題而來。

但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沒問題,那之後的教育都會因尊重而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哭不是沒出息,反而還是好事

很多父母似乎都接受不了孩子哭,總有家長問我,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我家孩子特別愛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實在心煩,究竟該拿一個愛哭的小孩怎麼辦呢?」其實,孩子的哭是一種

孩子脾氣大,能把人氣炸!這是好事啊

孩子「發脾氣」其實和「開懷大笑」從性質上講是一樣的,都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前兩天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段父母教育孩子的視頻,引發大量網友的關注與討論。視頻中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讓不少網友直呼「看得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