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6大錯誤育兒方式,孩子越管越壞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長在進行管教時,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採取高壓式的管教法,或許孩子年幼,鎮得了一時,但當孩子長大後,步入國、高中階段,卻難以用同樣的管教手法與之抗衡。
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正確,若不慎誤踩管教地雷,又會帶來哪些後果?
1採取命令口吻
當寶寶年紀還小,家長的命令語氣也許可以在管教寶寶行為時,展現不錯的效果,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漸漸開始質疑父母指令背後的原因,因此若家長僅提出命令,卻未附帶解釋,可能造成孩子拒絕服從。
心理專家提醒:「更值得注意的是,寶寶主要是向父母學習與他人說話的方式,因此若家長經常採取命令口吻,當寶寶口語能力進步、變得比較會說話時,可能會以同樣的命令語氣對家長頤指氣使,甚至吵架、頂嘴。
」
2威脅無限增加
「如果你不睡覺,等一下虎姑婆就會來抓你」、「再繼續哭,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媽媽就叫醫生幫你打針」,以上的句子聽來是否覺得耳熟?許多家長在孩子拒絕配合的時候,會採取威脅方式。
起初,這類方法成效相當不錯,但隨著日子一久,孩子會發現父母的威脅只是空穴來風,並不會真的發生,因此當寶寶下次再聽到父母說類似的話語,也不一定會配合。
久而久之,為了達到威嚇的效果,家長只好無限加碼威脅的內容,心理專家分享:「一開始,孩子只是聽到『警察』兩個字,就會乖乖聽話,接著漸漸無感,於是父母開始假裝打電話到警察局,甚至故意將孩子帶到警察局門口,花費如此多心力,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孩子之所以不服從管教的原因為何?威脅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管教方式。
」
同樣的,威脅口吻也會成為孩子日後學習到的說話方式之一,專家指出:「在同儕中,經常能聽到某些孩子說出『你不跟我玩,我就不分你吃糖果』等話語,由此可見,父母不正確的管教語言,可能導致孩子潛移默化學習,間接使其人際關係遇到瓶頸。
」
3打罵手段不可取
傳統管教觀念認為「不打不成器」,實際上打罵不一定能真正改變行為,心理專家表示:「打罵之所以能快速令孩子屈服、求饒,是因為孩子要逃避懲罰,表面上看起來,問題行為似乎獲得改善,但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自己為何被處罰。
」心理專家進一步舉例,當孩子在玩弄桌上的水杯時,不慎將水灑出,被父母打了小手,孩子只學到「不能將水灑出來」,卻未理解「桌上的水是要給客人喝的,不能拿來玩,如果想玩水,可以趁洗澡的時候在浴室玩。
」利用打罵方式教育,或許可以達成心生畏懼的效果,但若家長未提供另一項可用來取代錯誤行為的選項,那麼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繼續犯錯而被處罰,永遠學不到哪些是應表現的正確行為。
4過度管教&過度溺愛
面對年幼的孩子,父母總無法放心,但若凡事替孩子做決定、凡事替他們打理妥當,會因此使寶貝變得自主性不夠高、缺乏自我想法、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甚至不敢自己作決定。
相對的,過度放任與溺愛,對孩子而言也絕非最佳管教方式,雖然放任、溺愛比起依照孩子特質改變教養技巧來得容易且省事,但可能造成親子間失去界線。
因此在面對管教的天秤時,父母務必要拿捏好分寸,以免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界線與價值觀,舉例來說,被過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難,生活自主方面也難以獨立進行;而過度溺愛則可能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認為他人應滿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
5冷漠與忽略的一線之隔
心理專家指出:「許多家長會將冷漠與忽略搞混。
」一般來說,「忽略」是時常被使用的行為技巧,當孩子出現故意引人注意、不適切、干擾等行為時,家長可以選擇忽略孩子行為的方式;而「冷漠」較常被用來作為情感、態度的形容,例如:孩子不論高興、難過、憤怒,父母都以冷漠的方式回應,而未以對應或是理解方式,針對孩子情緒原因進行處理與回應。
若父母以冷漠態度進行管教,無論孩子做出任何反應,都獲得相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冷漠的情感反應會使寶寶無所適從,更影響其自我概念。
專家表示,長期被忽視的孩子,會想嘗試更多行為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此時家長的判斷力很重要,應留心寶寶的哪些舉動屬於故意為之。
例如:1歲寶寶正在練習走路,不小心跌倒後,引起成人關注,此時寶寶意識到「只要跌倒,大家就會把關注力放在我身上」,因而故意摔跤。
此時,父母可試著漸漸減弱太強烈的反應,從慌張的情緒調整為語氣平和的關心。
楊心理師呼籲:「面對想改變的特定行為時,家長可以降低自己的反應程度,藉以削弱小朋友的特定行為,等孩子出現其他正向行為時再給予關注。
」如上述例子來說,當寶寶持續行走一陣子沒有跌倒時,爸比媽咪就可以給予較強烈的鼓勵:「哇!寶寶好棒,走得真穩。
」如此一來便能達到增強孩子正確行為的效果。
6利誘非長久之計
「你把飯吃完,等一下爸爸帶你去買巧克力」,這類的對話不時出現在我們周遭。
有時候成人為了讓孩子配合,會使出各種威脅利誘賄賂的手段,但利誘一定有效嗎?以前述例子來說,如果孩子今天突然不想吃巧克力,這樣的條件是否就失效?甚至使孩子本末倒置認為「反正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所以飯菜不用吃完也沒關係。
」心理專家提到,部分家長易將賄賂與獎勵混為一談,其實賄賂與獎勵的差別在於哪一方擁有主控權,「利誘」是由孩子來決定是否配合家長,而「獎勵」則是由家長來決定孩子的表現是否達到獎賞的標準。
許多家長在孩子拒絕配合時,會採取威脅方式
專家補充,對於進行一項行為,孩子會存在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自己想做」是內在動機,「有好處才做」則為外在動機,利誘的管教方式會增加孩子的外在動機,使其變得較為功利主義。
舉例來說,當父母希望孩子多閱讀繪本時,應加強其內在動機,可向孩子說:「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如果我們一起念,一定會很好玩。
」讓孩子主動對閱讀產生動機;而非「你把這本書讀完,才可以看電視。
」若孩子僅為了看電視而敷衍了事,著實失去了父母想讓孩子體會閱讀樂趣的美意。
走進孩子的世界,教養更有效
教養過程中,父母經常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事情對錯,專家提到:「事出必有因,家長若只注意到行為的結果,會因此忽略行為中間發生的過程。
」例如當孩子打人時,爸比媽咪可能急於修正孩子粗暴的行為,而非了解打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或其他緣由,雖說「打人」是錯誤的行為,但比起強烈指責,透過父母引導,讓孩子學到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事情,才是管教真正的意義。
微信關注好孕媽咪幫,搜索:imhymm,每天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懷孕育兒知識!
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係(一十一)
不溺愛孩子並不意味著可以打罵孩子。據美國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7%的父母認為打罵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後,孩子的表現還是一樣。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打罵一開始的確會收到立即...
愛孩子,有「分寸」;掌握准,很重要!
剛開始的時候,安安能很乖地與大人們一起坐在桌子邊上吃飯。但是媽媽為了能讓他快點吃完或者不讓他把桌子弄髒,就越來越順著他的意思,最後安安就變成了飯桌上的搗蛋鬼。最後,他不僅在吃飯時表現惡劣,而且也...
為什麼打罵都沒用?我們孩子應這樣教
有時寶寶令我們抓狂,真的很想動手打他,以為這樣寶寶會聽話,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無論孩子多大,無論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我們在管教孩子時都不能動手打孩子,動手打孩子只會讓他學會生氣的時候做出暴力的...
帶寶貝娃長大的路上,我們踩過的那些坑
帶寶貝娃長大的路上,我們踩過的那些坑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內心是忐忑的、不安的,深怕自己不小心就會把寶貝娃給傷害了。那麼帶寶貝娃長大的路上,作為父母的我們,又踩過多少形形色色的坑呢?一、過分嚴格有...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