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有「分寸」;掌握准,很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場景

剛開始的時候,安安能很乖地與大人們一起坐在桌子邊上吃飯。

但是媽媽為了能讓他快點吃完或者不讓他把桌子弄髒,就越來越順著他的意思,最後安安就變成了飯桌上的搗蛋鬼。

最後,他不僅在吃飯時表現惡劣,而且也習慣了在家裡,無論是遊戲、講故事或者看電視時,一切都要按他的意願來進行。

深度詮釋

如果特別溺愛剛出生的寶寶還不是非常有害,因為他有理由得到格外多的關懷,比如吃飽穿暖、有人抱、沒有病痛、有乾淨的尿片等等。

但是幾個月後情況就不同了,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只要他一哭鬧,爸爸媽媽就會馬上跑到他的身邊噓寒問暖。

從這一刻開始,父母站在了溺愛孩子的邊緣,比如在半夜裡幾次從床上起來,把哭鬧的孩子抱在手裡不停搖晃;或者每過幾分鐘就跑去照顧孩子、陪他玩等等。

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在家裡享受特別待遇,稍有不順心就大哭大鬧,而父母也習慣了一切都順著孩子。

現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易寵溺自己的孩子。

產生這一現象的一個很自然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多數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並很自然地認為,反正只有這麼一個孩子,不對他好還對誰好?

有些父母因為自己小時候,父母管教得特別嚴厲或者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到了他們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走入另一極端,對孩子完全放任自由,予取予求,並認為:我的孩子的生活當然應該比我小時候好。

有一些父母因為工作等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於是,這些父母常常無止境地為孩子購買貴重的玩具,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以此來彌補他們無法經常陪伴孩子的遺憾。

對於那些身有殘疾的孩子,或者父母離婚的孩子,父母總會覺得對孩子有虧欠,覺得對不起孩子,為了補償他,這些父母常常會特別溺愛孩子。

在那些溺愛孩子的家庭里,常常會看到類似的場面。

許多父母都會為自己辯護說:「我只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

」但是事實卻是:過多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專家有時將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稱之為「甜毒品」,雖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它就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不溺愛孩子的教育並不代表是沒有愛的、特別嚴厲的教育。

比如,在孩子生日時,你可以讓他的多個願望都得到實現;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滿足孩子某些特別的願望。

關鍵在於,在這種時候,你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因為有特別的原因所以你才會這麼做的。

不溺愛孩子並不意味著可以打罵孩子。

據美國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7%的父母認為打罵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後,孩子的表現還是一樣。

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打罵一開始的確會收到立即的效果,可是長久下來,孩子並沒有變得比較好,有的甚至更壞了,尤其是只用打罵一種方式來管教孩子,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打罵只會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現你不喜歡的行為,並非真的改正了,而是躲到你背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淘氣,繼續使壞;打罵只是讓他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的是非善惡。

如此一來,你還覺得拿出棍子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嗎?而且即使孩子真的犯錯,沒有人會甘心被打,孩子內心充滿怨恨和不滿,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同時他更學會了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的模式。

那麼,難道父母就不能動孩子一根汗毛,就任他為所欲為了嗎?不,這裡說的是打罵不是惟一的管教方式,不要用體罰來解決問題,因為那樣做的效果只是暫時的、表面的而已;孩子犯了錯誤是要處理,要做適當的處罰。

專家支招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

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愛孩子呢?也就是說應該如何掌握愛孩子的「分寸」呢?

1、要有理智的愛

這就是說,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面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

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制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特點和行為了。

」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

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在對待孩子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

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的,過分地溺愛。

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衣錦食美,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

這樣。

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

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

2、熱愛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嚴格要求也是熱愛孩子的一種體現。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說,嚴格要求正是出於深切的愛。

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當然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嚴厲、動輒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合理為前提。

同樣,態度應該是耐心的,循循善誘的。

嚴格要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這是因為,孩子們往往缺乏經驗,是非界限有時不清,而且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往往也不善於獨立控制。

如果家長對他們不嚴格要求,他們往往還不能主動、自覺地學習和按行為道德標準來行動。

因而,這就更需要父母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嚴格的要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

僅有愛不見得能教育和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而應該把熱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

3、選擇正確的處罰方式

採取「暫時的隔離」的處罰方式,可以使孩子真正地改過向善,又沒有後遺症。

「暫時的隔離」就是在孩子犯錯時讓他暫時不和別人接觸,讓他坐在角落的一張椅子上,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不過,這不是把孩子關進廁所或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裡,那會造成孩子恐懼的心理,影響極深遠。

處罰的同時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因為孩子如果不明白自己為何受罰,那麼處罰就沒有意義了。

父母對子女一定要懷著帶有嚴格要求的熱愛,千萬不要溺愛姑息孩子、過分地遷就孩子與寵愛孩子。

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

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良好個性品行的優秀人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彼此關係(一十一)

不溺愛孩子並不意味著可以打罵孩子。據美國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7%的父母認為打罵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後,孩子的表現還是一樣。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打罵一開始的確會收到立即...

小心:6大錯誤育兒方式,孩子越管越壞 !

家長在進行管教時,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採取高壓式的管教法,或許孩子年幼,鎮得了一時,但當孩子長大後,步入國、高中階段,卻難以用同樣的管教手法與之抗衡。因此,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管教方...

幼教博士:孩子犯錯不能只說「對不起」

文: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閱讀與學習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兒童生命教育專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心智認知、發展心理學、讀寫發展、親子共讀、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