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完脾氣後,媽媽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發脾氣媽媽第一反應很重要來自十點讀書
00:00
17:13
文 | CC爸媽 · 主播 | 如初
每次孩子發脾氣,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但是過來人會用經驗告訴你,孩子發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發過的脾氣」是不當回事的。
覺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然而發完脾氣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溝通和復盤,很多人都忘記去做。
有的時候,孩子正在氣頭上,你轉移注意力之後,他情緒已經平和了,你覺得沒必要再談了。
- 比如孩子非要買冰棍,你轉頭指給他一隻蜻蜓,他看見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時候,我們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隨了我們的願,你覺得既然孩子從了你,就沒必要再談了。
- 比如超市里非要買類似的玩具,你拒絕,他大哭,哭完,不再接著要了,你覺得事情不都解決了?
還有些時候,事發時不方便談,但事情過後,你又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了。
-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兒應該把點蠟燭、吹蠟燭、切第一刀蛋糕的機會都留給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親朋好友面前,她大發脾氣,在座位上悶悶不樂。
但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變得開開心心了。
當暴風雨過去,海面平靜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把它們拋到腦後,甚至假裝這些不愉快從未發生過。
但,如果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做錯事情之後、哭過、鬧過之後,我們不去溝通、不去復盤,就等於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不如,讓我們先來預想一下孩子的20年後。
假如一個妻子跟她丈夫的相處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麼他們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也許妻子睡前忘記洗碗,第二天丈夫要衝一碗麥片做早餐的時候,才發現沒有乾淨的碗可以用,而此時他已經要遲到了,他可能會生氣得不吃早飯就出了門。
又或者,妻子認為周六的上午,丈夫應該抽出時間帶孩子下樓玩一會兒,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種藉口拖延,妻子搖搖頭,只好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玩。
事後夫妻雙方都不再提起這些事,甚至假裝這些事從沒發生過,繼續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這樣發展下去,絕不會是一段健康長久的婚姻關係,裡面會摻雜著各種委屈、不滿。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把一些煩心的小事壓到水面之下,然後好似風平浪靜地繼續前行。
但不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你以同樣的方式養育一個孩子,那麼就會給他的後半生埋下一個禍害。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發完脾氣,事情依然不算結束。
研究表明,當孩子們學習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衝突時,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會增強,並且會成為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衝突雙方的情誼也會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積極應對衝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個人都冷靜下來,然後回顧發生了什麼。
我們談論它發生的原因,談論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後避免的辦法。
也許會有爭吵、也許會有衝突,但是待事情解決之後,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心裡沒留下疙瘩。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他們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決定的,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我認識一位朋友,事業有成,兒女雙全,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
說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對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錯怪,也怨父母的獨斷專行。
往小了說,積下的是怨,往大了說,那就是恨。
雖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誤的卻是自己。
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絕沒有理由的養育之中,那麼長大之後,這些統統就會化為職場裡、婚姻中無盡的委屈。
而發脾氣之後的溝通和復盤,才是所有教育的終點,也是所有關係修復的起點。
拿女兒在小表弟生日宴上發脾氣舉例。
雖然整個後半程她都恢復了正常的快樂狀態,好似這件事已經過去了。
但晚上,她臨睡前,我還是坐到床邊跟她說:
「我們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會上的事。
」
「我不想說。
」女兒直接蓋住頭。
(其實這就說明,在孩子心中,這件事還是一個心結)
「我能拉著你的手嗎?」
「不能。
」
「我能握著你的腳嗎?」
「不能。
」
「我能摸著你的鼻子嗎?」
「不能。
」她終於是有了一絲笑意。
「那我能抓著哪呢?」
「你可以握一個手指。
」她從被子裡探出頭來,伸出食指給我。
「媽媽之前沒有跟你說過,誰過生日誰就是壽星,他才有壽星該擁有的一切特權,我應該先告訴你的。
他有權利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那就是搶了他的權利,你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被別人搶走這些事對嗎?」
女兒點頭,說:「我不應該那麼做。
」
「你覺得你還希望自己沒做過什麼嗎?」我問。
「我不知道。
」
「當你用那種聲音、跺著腳跟媽媽說話時,我感覺你不尊重我。
」
她低下頭:「對不起,媽媽。
」
「你跟我道歉之後,我感覺你尊重我許多了。
那你覺得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
「我覺得你不該那麼批評我,因為我也很想點蠟燭、吹蠟燭和許願。
」
然後我們討論了等她過生日的時候她就可以做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們可以假裝她過生日,然後找些蠟燭來玩。
最後,女兒在無限憧憬中睡著了。
我知道,這才叫「過去了」。
捋一捋,其實做好這4個步驟,就能把發脾氣時刻變成可教導的時刻。
等待情緒的平靜
在談論發生的事情之前,確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靜。
你不能在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前講道理。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是他的情緒腦在主導,理智腦早已退居二線,道理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大人也一樣,當壓力荷爾蒙充斥著你的身體時,你還沒有準備好進行冷靜、合乎邏輯的談話。
說什麼都不對的情況下,那就先什麼也別說。
建立肢體接觸
有科學研究表明,任何愛的觸摸都會觸發催產素的釋放,而催產素會幫助身體進入平靜、放鬆的狀態。
儘量在孩子發脾氣之後抱抱他,或者牽牽手。
任何能夠表明即便你們之間發生了衝突,但你仍然愛他的身體接觸都可以。
交流和傾聽
這時候的交流一定是雙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說教、推卸責任,你也應該傾聽孩子的感受。
可以問問孩子:「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並對他的感覺回應,讓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表達儘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點準備一場審判,那我勸你不如直接放棄。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試試改變自己的語氣和措辭。
- 用「我」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說話的語氣沒有尊重你時,你可以說,「當你用那種語氣說話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無禮、太沒教養了」。
- 只描述實際情況,避免帶情緒。
比如:「你跺著腳,交叉著胳膊,大喊大叫」。
而不是說「你像個無賴、潑皮」。
- 描述事實,但是不含指責。
比如「我看見你午飯之後又打開iPad,我們約好了只在上午看一會兒動畫片。
」而不是「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玩iPad了嗎,你還玩?」
每次孩子與我們發生衝突,就像在心靈上出現了一個小傷口。
而我們復盤、溝通的過程,就像是在清創。
會很痛、會很難,但只有這樣,把委屈、傷心、失望、怨恨統統清理出去,我們的傷口才不會感染、不會留疤,我們的心靈才會依然是一片凈土。
同理,也適用於夫妻關係,朋友關係。
所有的悲傷都該有盡頭,所有的委屈都該有出口,所有的底線都該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淚都不該白流。
小蘿莉理直氣壯「教育」媽媽,親子溝通該怎樣控制脾氣?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但是你知道小棉襖發起脾氣來也是了不得嘛。近日,杭州街頭就上演了這一幕:一個小蘿莉一本正經地「教育」起自己的媽媽來,原因是因為媽媽先數落了女兒兩句,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這幾招教你搞定
1發脾氣不是洪水猛獸,是正常的表現「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在大部分父母的眼裡,孩子發脾氣是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懂孩子的心思。發脾氣是兒童期早期最常發...
孩子發脾氣了,我的天使寶寶哪去了?
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每個父母都經歷過這樣情景,原本乖巧的孩子忽然在某個時期變的叛逆,不聽話、喜歡發號施令、莽撞無禮、衝動等等……這個時候,家長不可避免地會發脾氣,發脾氣之後又會後悔。那麼,我們遇到...
網友熱議被寶寶暖心的瞬間!從小做到這4點,孩子情商會高很多!
多數時候我們相信自己會給予寶寶絕對的溫暖,但很多不經意間,還未了解大人世界的孩子卻因為純粹給予我們更多暖心。有哪些你被孩子一瞬間暖到的體驗?@conan蝶:生完娃之後睡眠質量一直不好,情緒不穩定...
不敢發脾氣的孩子,長大了容易得抑鬱症?
在馬路上經常遇到熊孩子吧,這種無理取鬧讓周圍的人看了都直搖頭。手機家長群里也經常看到誰誰因為太頑皮,爸媽又被老師叫去聊聊了。是不是對比一下自家娃,簡直就是天使般的存在?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