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動不動就打人的背後,其實是這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無論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還是跟自己的父母互動,似乎都只會用打人這一種方式。
告訴寶寶「不可以打人」,常常無甚效果!
看似簡單的打人動作,背後卻牽扯出許多的問題來。
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會打人?只有了解清楚了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才能用好對策,做到對症下藥。
分年齡詳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
其實,當孩子第一次揚起手,做出「打人」的動作時,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不複雜。
具體來說,不同年齡,其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也有各自的區分。
- 0~1歲(不會說話之前):打人,小手的新遊戲
孩子在沒有發展語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1歲左右,他們在用「打人」跟父母交流。
他發現,這是一項好玩的新遊戲呢。
此時,寶寶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
並且他開始注意到他的小手打了父母,可以引起父母的各種反應,比如面部表情的變化,或驚訝,或生氣……總之,他的小手可以控制父母的情緒了。
他對於這種關聯很好奇,也樂此不疲地一遍一遍去印證,仿佛在說:「瞧!我的小手作用可真大!這個遊戲太有趣了。
」
- 1~2歲
高興,不高興都用打人來表達
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打人是在表現一種情緒。
此時孩子要表達的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興奮的情緒。
「手舞足蹈」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如此。
此時,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的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人。
而一般來說,家長也的確會認為,孩子打人了。
當然,也有的時候,孩子的這種「打」,有可能也是在表達一種憤怒的情緒。
當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父母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或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他就會主動發出「打」的行為。
力量的感受強化了打人行為
孩子2歲左右,一般會迎來一個「愛打人」的高峰期,男孩子尤其明顯。
男孩子天生具有一種激素叫睪丸激素,睪丸激素的分泌就會使得男孩的力量、速度、爆發力等,都會比女孩子強。
此外,孩子此時用打人來解決問題,被打孩子的哭泣,以及周圍人的強烈指責和過分關注,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攻擊性行為的「威力」。
這種感受到自己的「威力」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力量感會促使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還會繼續用武力解決。
- 3歲以後
模仿父母以暴制暴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被固化,實際上是父母造成的。
很多時候,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在意,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
」
於是,孩子就學到了用打人來表達憤怒,表達不滿,讓別人聽話。
於是,孩子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歲的寶寶跟別的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往。
3歲以上的寶寶在幼兒園裡也常常通過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長的投訴,或者老師的種種不滿。
這樣的寶寶往往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導致用「打人」解決。
比如,豆豆沒有經過西西的允許就拿走了西西的玩具,西西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他上前去搶回自己的玩具,但是豆豆力氣大,西西搶不過,一巴掌就打過去了。
如果豆豆學會了一些社交小策略,懂得語言的力量,就能夠不需要藉助打人來解決問題了。
打人,孩子想要關注的信號
有研究表明,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較少。
而父母如果關注孩子較少,孩子的暴力行為會較多。
因此,很多3~6歲的孩子的打人行為與很多消極行為一樣,成為孩子引起父母關注的手段之一。
很多時候,由於父母的關注不夠,孩子會極度地渴望父母能夠跟他在一起,去看見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哪怕用消極行為,甚至打人行為引起父母的負面關注也在所不惜。
因此,父母特別需要關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和情緒上的變化,尤其需要多關注孩子的積極行為,不要等到孩子出現消極行為時再去關注他。
5個小策略,分年齡段幫助父母應對孩子打人問題
清楚了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原因,那麼具備的應對辦法也就有了!
- 1歲之前
對策1:提供更多供寶寶手部發展的遊戲和玩具
如果發現不到1歲的小寶貝總愛用手抓、掐人,請別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一方面,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
父母可以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和小遊戲,比如和寶寶一起玩手指謠等。
如果孩子正要打你,你可以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同時配兒歌:「爸爸看、媽媽瞧,寶寶的小手在這裡;爸爸看、媽媽瞧,寶寶小手不見了……」
孩子的注意力會被新遊戲和新兒歌所吸引,他同時也學會了:小手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 1~2歲
對策2:宣洩情緒,可以有很多選擇
1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希望自己做主。
但同時,也開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
因此,他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
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帶著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
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已。
此時,可以告訴孩子,發泄情緒的辦法有很多。
比如,他可以畫一些讓自己感到開心的圖畫或者畫一些能夠宣洩憤怒的線條,
或者捏捏橡皮泥時緩解他的挫折感或攻擊欲,
還可以在生氣時撕廢紙,
或是摔打小沙袋宣洩憤怒,
或者大聲唱歌……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情緒的宣洩不是只有打人這一種方式,很多辦法都可以幫助他緩解和平復情緒。
對策3:增加運動量,消耗多餘精力
攻擊性行為與能量的大量存積也有很大關係。
因此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正面積極的獲得力量感的通道。
比如,通過遊戲和運動的方式,關注孩子正面積極的行為,讓寶寶獲得積極的成就感和力量感。
這樣,孩子一方面在運動中學習,一方面也在運動中宣洩心中的一些過多的能量。
父母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運動量,讓他做更多的活動——不只是體力上的活動,動腦的活動或遊戲也可以消耗能量。
只要父母真的和孩子動起來,孩子玩得盡興了,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和情緒穩定狀態,會持續得更久。
- 3歲以上
對策4:父母做個好榜樣
若孩子頻繁出現打人行為,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
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滲透過一些壞榜樣呢?
很多時候,父母在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情緒很難穩定,甚至會不知不覺地自動選擇嘮叨式的批評指責以及武力解決問題。
從現在開始,父母做個好榜樣吧。
比如,孩子把媽媽剛打掃好的房間弄得很髒,媽媽如果特別生氣,可以告訴寶寶現在自己情緒有點激動,需要自己單獨待一會兒。
等情緒平復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被珍惜和尊重,有些難過。
」並邀請孩子一起打掃房間。打掃完房間,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怎樣在家裡玩可以不用把房間弄髒,比如劃出界線,孩子自己的房間可以自己做主,隨意玩耍,但是客廳等公共空間需要維護清潔等等。
這樣孩子就會學會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先處理情緒,然後平靜客觀地處理問題。
對策5: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選擇
3歲的孩子可以溝通了,這個時候孩子打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寶貝,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
」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當你說他不對,或當你阻止了他的一項行為時他還有其他的選擇。
比如告訴他:「寶貝,你不能去打小朋友,你可以和他交換玩具玩或輪流玩。
」
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即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我們不通過打的方式,而是通過別的方式能不能行?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且把每一種方案的後果都告訴孩子。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了。
他們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結果為何,以及他們喜不喜歡那個結果。
所以,父母需要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
最終讓孩子明白,打人的確是一種解決辦法,一些情況下它能解決問題。
但是它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更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採取更為有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對策6: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避免孩子模仿電視中的不當行為
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表明,看電視的確會造成孩子的攻擊傾向增強。
所以,如果孩子3歲多了,仍然頻繁有打人行為,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你把孩子單獨丟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是否過長?
另外,我們需要對孩子所看內容做篩選。
孩子們都愛看動畫片,但動畫片里的很多東西,帶給孩子的刺激並不太好。
譬如說前一段時間我們經常提及的《熊出沒》等,這類動畫片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他只會模仿。
因此,最好不要讓孩子看此類節目。
文|羅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編輯|柳佳
你家寶寶是不是也愛打人?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想要學習更多育兒知識,歡迎添加小助手好友(微信號:haomamawxy)免費入群交流學習。
孩子愛打人?基本都是這3個原因引起的,全年齡段解決方案在這裡
一位媽媽反映自家的孩子無論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還是跟家人互動,都只會用打人這一種方式。孩子看似簡單的一個打人動作,背後卻隱藏著各種問題。矯正孩子的行為之前,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打人?其實...
1歲孩子和3歲孩子打人原因不一樣,全年齡段解決方案在這裡
一位媽媽反映自家的孩子無論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還是跟家人互動,都只會用打人這一種方式。孩子看似簡單的一個打人動作,背後卻隱藏著各種問題。矯正孩子的行為之前,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打人?其實...
喜歡打人的寶寶是怎麼來的,又該如何教育?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一直都是熱度不減的高頻話題。「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辦?」是啊,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