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養育孩子中,又把自己養育了一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這些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很火,也把育兒教養的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指責父母的聲音遠遠大過積極尋求和解的聲音。

這並非「原生家庭」這一見解的初衷。

把孩子養大總是歡笑伴著淚水,在這些喜怒哀樂中,父母也會戳到很多自己童年經歷過的、難以覺察的痛處。

而這恰恰也是一個寶貴的機會,重新長大一遍,長大意味著脫離了原生家庭,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成為孩子,父母成為父母,這大概是幸福最初的樣子。

我做心理諮詢多年,遇到過許多束手無策的焦慮的父母,有些父母簡答地認為,我和孩子談過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家庭內部運作的結果,想要改變孩子,父母要先要成長起來。

原生家庭為何重要

前陣子,「父母皆禍害」的話題又被討論得沸沸揚揚。

有作家列舉大量的案例,證明父母的某些做法讓子女受傷,甚至成為後者一生難解的心結;有學者羅列數據,論證子女可在成年後通過自我覺察和拓展認知而自愈,最終原諒父母,與命運和解;還有心理諮詢師認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長路徑,不能強行推銷某單個觀點。

我倒認為,「父母皆禍害」的說法誇大了父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存在一定偏見。

世間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每個人都在成長中摸索前行,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

親子間的互動像齒輪的咬合,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彼此。

近年來,「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所成長的那個家庭)」的概念逐漸被大眾熟知,之所以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強調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因為在影響孩子的各因素中,時代背景、生存環境、氣質類型等因素難以把控和改變,但父母自身的狀態、理念和教養方式卻可以調整。

因此在我的工作中,我更加重視父母的自我覺察和成長,更多時候,我建議先與父母訪談,幫助他們梳理養育經歷,理清孩子的問題與自身的關聯,反而更容易做出適合孩子和家庭的調整方案。

「不應該」的背後

5歲的天天很喜歡到鄰居家做客。

可是一進門,他就像小老鼠進了米缸,眼睛發亮,四處搜尋,茶几上的零食,廚房間裡的點心,都被天天一掃而光。

雖然天天媽不停阻止訓斥,天天就是置若恍聞。

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尷尬的鄰居們也開始私下嘀咕了。

天天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天天媽是個節儉的人,養育孩子又極度小心,在天天媽眼裡,零食沒營養又浪費錢,所以幾乎從不給孩子吃。

可是孩子哪裡能抵擋零食的誘惑?儘管媽媽嚴防死守,天天總是花招不斷、四處出擊。

這並非簡單的零食問題。

由於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又是家中長女,天天媽早早就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

她清晰地記得,自己明明很羨慕拿著糖果和棒冰的小夥伴,卻不得不用「那些根本就不好吃」的假話安慰嘴饞的弟妹們。

久而久之,一直被父母誇讚懂事的她堅定地認為,充滿克制的童年真的很不錯,甚至因此將當年不得已的行為延續到天天的身上。

這當然不合理。

天天媽因無法滿足「口腹之慾」,發展出一套否定零食、壓抑自身需要的心理防禦方式,這幫助她度過了難熬的歲月,但天天的生活並不拮据,對零食的需求也是合理的,媽媽的適當滿足不但給予了孩子「吃」的快樂,還幫助他發展抵抗誘惑的能力,接納了孩子真實的需要後,再開始適當的管理,引導孩子如何辨析和選擇食物。

天天媽不是個例。

有時候我們要警惕,自己常掛在嘴邊的「不應該」是否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的堅持一定對嗎?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怎樣處理分歧才真的對孩子有益?

被轉嫁的匱乏感

和天天媽不同,出生於並不寬裕家庭的美美爸清晰地記得自己曾經的壓抑和委屈,所以在物質上,他對孩子幾乎有求必應,妻子說:「就差天上的月亮沒給孩子了」。

有一次,他興高采烈地買了全套的變形金剛給美美,沒想到女兒只瞄一眼,就繼續擺弄自己的洋娃娃去了,任憑爸爸怎樣眉飛色舞地引誘她玩,美美依舊一副冷淡模樣。

那一刻,備受冷落的美美爸突然意識到,手裡的變形金剛和女兒無關,那只不過是自己小時候未完成的心愿罷了。

不難發現,美美爸的行為和態度都在刻意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反著來,他努力擺脫父母的負面影響,卻在無意間矯枉過正。

我們滿足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美美爸看似給了女兒很多,卻沒有正視她心中真實的願望,同樣可能造成孩子童年的貧乏感。

誰為「糟情緒」買單

小強正值青春期,他常和我開玩笑說:「我有一款祖傳的哀傷,你要麼?」別說,他身上的確帶著一股說不出來的憂鬱感,和他的父親很像。

小強的父親為人真誠,卻不善言辭,面部常年掛著冷霜,仿佛容易莫名其妙得不開心。

小強說,他爸爸的人生卡在了13歲那年,那年爺爺車禍意外過世,活潑開朗的父親像變了個人,直到遇到了小強的媽媽。

小強感激媽媽對爸爸的同情和憐愛,也正因為媽媽的溫暖,爸爸積壓的哀傷才沒有完全淹沒這個家。

在小強眼裡,父親是脆弱敏感的,小強不但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樣,把父親當做自己堅實的依靠,反而時刻擔心父親發生意外。

小強的情況比較極端,卻並不少見。

我曾遇到孩子不上學的原因之一,竟是擔心父母在家中的人身安全。

當察覺到父母的痛苦,又無法提供幫助時,孩子會感到無助和沮喪,很容易陷入自責和懷疑中,這將影響他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建立。

父母有責任避免孩子捲入我們的情緒旋渦,承擔本該我們自己擔負起的責任。

負面的情緒並不可怕,接納自己的軟弱和無助,積極尋求外界幫助,無形中也給孩子做了示範,同時也在自己和孩子之間化出一道界限——你我雖為骨肉親緣,但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

情緒的「時光機」

桔子媽媽很喜歡問孩子愛不愛自己,一旦聽到了否定答案,她就非常憤怒和心慌。

桔子媽媽最怕孩子的哭聲,無論這哭是否由自己引起,她聽著都覺得頭痛。

雖然很想和顏悅色地安慰孩子,她卻控制不住地沖孩子大喊大叫:「你怎麼還哭,難道我做的還不夠嗎!」冷靜後,桔子媽媽也十分後悔自己的做法,卻依然控制不住下一次的怒氣,女兒的哭聲像一個按鈕,瞬間就讓自己失去理智。

父母易怒的家庭有很多。

家庭教育研究專家賽西·高夫也曾描述:「在某些剎那,孩子的言行舉止能將父母瞬間帶回童年時代,讓他們回憶起當年遭受的挑剔、苛刻和羞辱。

桔子媽媽也有相同感受。

她坦白,受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小時候的她備受冷落。

每當看到女兒哭,就好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她把孩子的哭當作對自己的不認可,委屈感全面爆發。

那一刻,她比女兒還要脆弱。

成為更好的父母,隱含著一個很樸素的哲學道理——接納和改變。

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可能會犯錯,孩子也可能自帶缺點,但我們之間的愛和關係可以是完美的存在。

我們血脈相連,有著無法否認的親緣,那些愛恨糾纏,不過是我們來人世間修煉一場必經的考驗。

改變自身的狀態。

讓自己活得有趣和豐滿,在與孩子及他人的互動中傳遞溫暖和愛意。

能夠覺察自己內在的波動起伏,合理地規劃生活,不需要占據兒女的人生,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精彩和幸福感。

爸爸媽媽們,請給自己泡杯茶,坐下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人生版圖繪製得如何?你經歷了什麼?有哪些人用怎樣的方式影響過你?如果你有時間,最好是把它寫下來,或者找一個信賴的人說說,然後你會發現,你所認可的那些育兒觀念和你自己被養育的過程有著怎樣隱秘的聯接。

好好地愛你自己,愛你自己經過的千山萬水和酸甜苦辣,以此為基礎,你才能更好地愛孩子,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掙扎和努力。

感謝孩子,原來,我們在養育孩子中,又把自己養育了一回。

本文選自《心理育兒》雜誌3月刊

圖片源於網絡

編輯:S君

在文章前註明作者:

(1)文/繪閱讀(搜公眾號繪閱讀或手動輸入:xiaolaba_huiyuedu)

(2)更多文章請登錄www.ishyd.com 繪閱讀查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的愛,寶寶都知道

優質陪伴是最好的愛,現在很多都是隔代育兒,隔代育兒其實很容易產生問題,那就是爸爸媽媽在家庭里不斷被弱化,有一部分孩子白天是老人帶,晚上還是跟老人同屋睡。而你作為媽媽,大概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是和...

養育孩子要有這樣的心態才不會累

養育孩子對有些人來說是「磨難」,對有些人來說是「重生」,堅果屬於後者。養育孩子的過程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是怎樣一步一步成長到現在的樣子,也更加相信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一想到自己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