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的技巧,你該學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繼續談《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者海姆•G•吉諾特,兒童心理治療師,關於家庭溝通的書籍長期占據暢銷榜。


每位家長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衣食住行,恨不得面面俱到。

孩子吃得少了,會擔心:沒營養?生病了?菜不好吃?

孩子成績不好了,會擔心: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

孩子找工作不順利了,會擔心:有沒啥人脈啊,托個人,送點錢,怎麼都得擠進去……

孩子沒對象,會擔心:逢親遇友都得提一句,有沒人介紹?我家女兒(兒子)……

但孩子是什麼反應呢?老爸老媽太煩人了……我說我吃得少只是暫時沒胃口;成績不好是那老師太討厭;找工作不順,大家都不怎麼順;沒對象只是沒玩夠,不想戀愛結婚……

也許只有關心是不夠的,也許應該學一些技巧。

吉諾特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有用的技巧。

萬能靈藥:把孩子的感覺說出來

如果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來批評上兩句,說教一番,再給點意見,通常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感。

因為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

父母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受,說出孩子的感覺,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無論憤怒、恐懼、悲傷、失望、厭惡,還是開心、喜悅、快樂和慾望。

當孩子感覺被理解時,他們才會感覺到安慰,才會有力量去面對碰到的麻煩和困境。

不是所有誇獎都是鼓勵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這麼夸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乖!你真聰明!這些誇獎就像直射的陽光,讓人很不舒服,很刺眼。

就好像你被人夸是一個好人,但你可能會在心裡吶喊:我不是好人,別叫我好人。

孩子也一樣,他也不喜歡被評價為好孩子。

因為他有時候會搗蛋,會不遵守規則,會做爸爸媽媽不喜歡的事情。

那時候,如果想到自己是個好孩子,孩子會愧疚,會產生心理壓力。

為了緩解壓力,他可能會通過做很多更壞的事來向父母展現真正的自我。

所以,應該儘量避免誇獎孩子的品性和人格,比如「你真是個好女兒」「你真慷慨大方」等等。

誇獎最合適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1、只夸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2、明確、詳盡的描述你認為做得好的地方。

責任感: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

「責任感不能強加。

責任感只能從內心產生,由從家庭中和社區中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 。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責任感,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我們從來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亂糟糟的房間、上學遲到、馬虎的家庭作業、不情願的鋼琴練習、繃著臉不服從命令,或者態度惡劣等。

但事實上,這些事情幾乎每天都可能發生。

怎麼樣讓孩子更有責任感一些呢?很明顯,父母的命令、催促、威脅和利誘都不會有效果。

只能通過價值觀的傳輸來教育,但價值觀又是什麼?

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我們希望他們知道的東西,取決於他們內心對我們教導的情感的反應。

價值觀不可以直接傳授。

孩子只會被那些他們愛戴、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孩子們吸收了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

所以父母應該要做的,仍然是和孩子搞好關係。

1、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不要針對他們的行為、他們外表的服從或反抗作出反應,而要對引起這個行為的真實想法作出回應。

2、傾聽孩子的話,努力理解孩子的觀點,不說尖刻的話,能夠不帶辱罵地反映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除此之外,分清哪些事情是孩子負責的,哪些事情是家長負責的,也很重要。

在孩子的責任範圍內,孩子可以自由選擇。

在家長的責任範圍內,孩子有發言權,但沒有選擇權。

估計大多數家長都會被孩子的作業搞得焦頭爛額。

記得青蘿在超級育兒師里看到過一個這樣的孩子:

媽媽:該來做作業了。

孩子不理,自己玩手機。

媽媽:做作業時間到了。

孩子:再給我十分鐘。

十分鐘後,媽媽再次催促。

孩子說:再過十分鐘就去。

媽媽發火了,強拉兒子去做作業。

孩子反抗,發脾氣,撒潑耍賴,就是不做作業。

作者吉諾特認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應該表現這樣的態度:家庭作業完全是孩子和老師的事。

孩子做作業,就像父母工作一樣,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父母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頻繁地催促嘮叨,監督或檢查孩子的作業。

父母需要做的,是站在幕後,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張合適的書桌,一個獨立的空間等。

要做到這樣,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在中國。

不管什麼樣的作業,老師都會拉上父母去監督和檢查,比如孩子做完作業了,讓父母簽字。

那應該怎麼樣才好呢?青蘿也沒有答案。

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小孩子的天性,對什麼都好奇,想什麼做什麼,無意中做出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在牆上亂塗亂畫、生氣時亂扔東西等等,都沒有什麼奇怪的。

所以,對小孩子來說,紀律和規則都是必要的,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也是必須要限制的。

在制定規則時,父母一定要堅持以下幾點最重要的原則:

1、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可接受的行為,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行為。

2、限制的規則必須清楚明白可執行的,不能模稜兩可。

3、堅持規則

如果孩子違反規則,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規則還沒有制定,孩子就做了一些不當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才可以將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低?

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無論是憤怒,還是愧疚,還是其他想法、願望。

其次,限制孩子的行為,父母們可以運用以下技巧。

1、直接表達生氣的情緒,比如我很生氣!

2、在說「不」時,不要有侮辱性的話語。

3、只限制具體的事件,而非過去的歷史。

如孩子要買玩具,最好不要說:」你已經有太多玩具了,多得你都不知道該怎麼玩了!「

4、孩子想要某樣東西,而你必須拒絕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幻想孩子想擁有的東西。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可以這麼說:「你希望你至少能帶一個玩具回家,你非常想要,你哭了,說明你多麼想要那個玩具,我多麼希望今天能買得起它給你啊。

讀完這本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親子關係的起點是關心和信任,而關心孩子的起點是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

如果你關心孩子,你就必須要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必須先從孩子的情緒著手。

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關心的重點,其他的具體事情,父母都可以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父母關心的事情——吃飯、成績、工作、婚姻等等人生大大小小的事,父母都可以放手的,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作決定,也許會減少很多的吵吵鬧鬧和不愉快吧!但在中國,似乎有點難度。

然而,不管怎樣,給孩子多一些尊重和理解,都是沒錯的。

最後再總結一下本書提到的關心而有效的技巧:

1、接納孩子所有的感受

2、用引導代替批評,儘可能說出問題所在,並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

3、當你生氣的時候,說出你看到的事情和你的感覺

4、讚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並描述具體值得讚揚的地方。

5、給孩子選擇和說話的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孩子不聽話應該這樣教育他們,你學會了嗎?

有些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無策,不管是喋喋不休的訓教,還是大喊大叫的命令。孩子仍然不理,其實完全可以教導出既聽話又懂事的孩子,如何管教不聽話的孩子,下面要講的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

老師家長必讀、6妙招巧教育不聽話的小朋友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年代,在大人精心呵護下長大,個個都聰明、膽大、淘氣、頑皮、可愛。雖然我們常說淘氣和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但這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這種淘氣和頑皮已經發展到不分時間、不分地點、...

這樣表揚孩子,你知道後果有多嚴重嗎?!

常夸「好孩子」「你真棒」,很少夸具體行為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驚嘆、讚美——會翻身了,會游泳了,考試進步了……而他們使用最多的誇獎方式,就是告訴孩子「好孩子」「你真棒」。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