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你在承受孩子的被動攻擊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暑假已經開啟,時常聽到一些媽媽跟我抱怨孩子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讓很多家長忍無可忍,導致和孩子發生矛盾衝突。
美好的假期四處埋雷,隨時可能觸發。
他怎麼沒有一丁點兒好習慣,天天不是想著吃什麼,就是想著要玩什麼,就不想學習,看著他散漫的樣兒我就生氣。
可人家該啥樣還啥樣。
我家孩子那個磨蹭,就那麼一點作業,他能吭哧一天!我一來氣,把他的筆搶下來給撇了,皇上不急太監急,我都快被他逼瘋了。
他悶著,一句話都沒有!
看他期末考的那點分吧,都差成那樣了,還不知道上火,我都嫌磕磣,天天對學習還不上心,真不要強,我要是讓人天天這麼說,我可受不了……他拿我的話當空氣,還在那兒玩手機!
我花那麼多錢給他補課,老師讓把考試卷帶去幫他分析,可我天天提醒他,三天了,他都沒帶去,你說他長心嗎?天天丟三落四,我不幫他,他就做不好。
就這樣,還想學習好,做夢去吧!我真不想管了!
假期,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多,似乎給了家長更多近距離接觸孩子的機會,而家長也「盡職」地把握了這個機會,拿著「放大鏡」幫助孩子「查缺補漏」,希望孩子更完美。
但很多家長在抱怨的最後,都會無奈、無助的表示,自己真的是一點招兒都沒有了,說得自己都煩了,孩子就是不改。
該啥樣還啥樣!什麼原因讓家長的管教變得無效?如何做才能讓家長和孩子之間有建設性的溝通與交流?
平時成績好,一到大考就考砸;平時很細心,關鍵時刻卻總是丟三落四;平時很聽話,卻在父母很在意的時刻很倔強……孩子的這些在家長看來很反常的行為,真的讓家長很苦惱。
前不久,一位心理專家為記者給出了答案。
如果孩子有這些行為,基本可以確定,孩子對我們心存不滿,他用自己無意識的舉動對我們家長進行著「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孩子自我保護的行為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在《家為何傷人》一書中說,被動攻擊常常出現在孩子的意願被強烈打擊後,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它的表現形式是:當我無法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攻擊行為時,我便會以另一種隱蔽的方式釋放自己的這種攻擊行為,讓正常的攻擊行為通過其他渠道顯示出來。
並且,它常常會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掩蓋自己內心的潛意識。
孩子天性中願意配合父母的意願,並在滿足父母的期望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比如,有些家長常常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並且不允許孩子進行任何的辯解,因為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判斷——這個判斷可能來自於自己親眼所見,也可能來自老師的轉述,但被父母認為是聽話的好孩子並不會就此停止自己的反抗,他們也許會在某一個時刻,進行非常隱蔽的「被動攻擊」,比如「無意間」弄壞你最心愛的花瓶。
這樣的心理行為在成人中也有普遍的表現。
夫妻吵架後,被壓抑的一方常常會想著自己馬上能夠出一場意外,比如,車禍、被刀拉了個口子,甚至從樓上掉下去…….以便讓對方感到內疚。
不過成人往往只是想想而已,他們畢竟有相應的能力和配偶進行抗衡,而且自我的抗壓能力已經足夠強大,所以最終會通過平等的對話或者強大的內心化解掉這些不滿。
但是,面對強大的父母,孩子卻很難做到以正常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不公,也無法通過自己弱小的內心化解掉這些問題,所以就會選擇以隱蔽的方式進行「放毒」。
可以想見,當孩子能力足夠強大,可以和父母進行抗衡時,他們便會和父母產生激烈的衝突,而這個階段便是青春期。
也可以想見,在青春期越是叛逆的孩子,越是在年幼時被壓抑的孩子。
拖沓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家長
絕大多數孩子的拖沓習慣,是關係人物用成人的時間效率觀念給命令和訓練出來的。
任性是脾氣執拗的硬性拖沓;拖沓是軟折磨似的任性。
任性與拖沓,都說明孩子內心有對大人態度的不滿,孩子渴望自由支配時間、渴望被尊重、被承認和被肯定,結果是事與願違。
用心理動力學理解,孩子的拖沓與任性,是他們用來抵抗因關係人不接納自己的分離焦慮,是他們能感覺自己存在的無意識手段,是他們想引起別人關注、使自己顯得重要的一種心理補償。
當被關愛被認同等願望受挫折後,孩子需要通過攻擊行為來釋放受挫的憤懣情緒,而我們可以通過孩子什麼樣的攻擊行為,讀出孩子想表達的是什麼樣的內心情結。
所以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攻擊行為背後,真正受傷害和所需要的是什麼?它存在什麼意義?才能真正理解和幫助孩子?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和解決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譴責或遷就孩子。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用較為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在無意識中認同父母的這種方式,慢慢地,也會成為他對待其他人的方式。
也許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有些不確信或疑惑。
溫尼科特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人只有在豐滿的關係中才能更好地成長。
」所謂豐滿的關係,是指媽媽給予孩子安全的體驗。
已經有非常嚴重拖延的孩子,多半跟家長的焦慮有關。
據我觀察發現,一個拖延的孩子身邊一定有一位特別焦慮的媽媽。
孩子在媽媽焦慮的掌控下沒了自己,內心非常壓抑。
但這種壓抑的感覺又沒辦法對媽媽表達,比如,直接告訴媽媽,「你這樣做讓我很不舒服」。
在這過程中,壓抑的感覺會變成憤怒。
但憤怒也沒辦法表達出來,因為孩子需要媽媽的照顧。
於是,孩子用一種被動攻擊的方式來對待媽媽。
無意識中,孩子知道怎樣做肯定能讓媽媽不舒服:慢一點,拖延一下,媽媽就會暴跳如雷。
當孩子有拖延狀況時,作為父母,尤其是媽媽,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常對待孩子,有沒有過分地催促?或規定孩子在某個時間段內必須做某些事情?或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在旁邊不停地催捉干擾?
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也有屬於他/她的獨特未來。
當我們把某個模板套在孩子身上時,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
當我們收回對孩子的不合理期望,才能發現,孩子有穩定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應對周遭事物的淡定和能力。
這是一種內心非常安定坦然的狀態。
「我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你,你就用這樣的成績來報答我?」這句話和「我們這輩子是完了,你一定要出人頭地」「為了你我起早貪黑累死累活,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異曲同工,剝去親情的外衣,反映的其實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
我們不能簡單抹殺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的辛苦,但是這種經常發生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聽起來更像是家長在向孩子討債。
它的邏輯就是做父母的我們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你了,能為你做的全做了,你只要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就可以,可你卻連這點都做不到!在這樣的邏輯下,形成的只能是父母以孩子的成績為信仰、孩子用成績換父母臉色的畸形家庭關係。
與其說父母對孩子寄予了厚望,不如說他們把自己面臨的社會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當父母無法通過自己的成長來適應面臨的社會生存問題時,孩子就成了最好的焦慮轉嫁工具。
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來自父母的壓力要遠遠超過老師,這是許多老師在長期教學中形成的看法。
這種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其實是中國家庭中非常常見的策略。
「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
可能大家都曾發現一種現象,老師的孩子成績非好即差,醫生的孩子愛生病。
不僅老師、醫生如此,許多行業精英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發現身邊那些身為教師子女的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兩極,一部分學習成績很出眾,還有一部分則成績非常差。
家長在工作領域取得成績,往往會有很強的成就感,偏偏自己最驕傲的地方卻被孩子給無情地嘲弄了,這種羞恥感會讓他們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憤怒,從而恨鐵不成鋼地對孩子說出「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這樣傷害孩子的話。
還比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她家境優渥,成績優異,但總喜歡偷同學的東西。
這些情形也做「被動攻擊」。
而會產生這種「被動攻擊」的孩子,往往是那種在家庭中父母一方有著絕對主導權,不容孩子有任何自己的看法,不允許反駁,一切必須按照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軌跡前行的孩子。
發泄不滿是人的本能,如果不能宣之於口,那孩子只好通過一些別的途徑來宣告自己的不滿,比如戳父母的軟肋。
「這次考試要考不好,哪都別想去」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往往喜歡把成績與獎勵掛鈎。
考得好,孩子可以得到豐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考得不好,學習以外的東西都會被隔離,即使孩子其他方面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和天賦,也不及鮮紅的100分更讓人欣慰。
適當的獎勵是一種鼓勵,但如果把成績作為獎懲的惟一準繩,只能把孩子的心理引導成取得好成績才是他獲得快樂的惟一源泉。
幾乎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學生因為考試失利而自殺的新聞,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通過別人的認可才能得到滿足,而遭遇了考試失利,這個單一的精神支柱崩塌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孩子會選擇自殺。
我曾跟10多個學生做過一個簡單的交談,當問到如果考試考砸,他們最害怕的是什麼時,大部分孩子說害怕被父母責罵。
在一些家長眼裡,好的成績可以掩飾孩子其他的缺點,「以功抵過」,而糟糕的成績,則會讓他們「數罪併罰」。
「你要聽話」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
而我們公認的好孩子往往具備兩種特質:成績好、聽話。
「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從小到大,在長輩嘴裡聽到最多的誇獎可能就是這句。
而聽話的背後,實際上是孩子私人空間的不斷被擠壓,自主選擇權的被剝奪。
每當年少的他們想做一些看似不大循規蹈矩的事情,耳邊總會充斥著來自長輩們「你要聽話」這樣的聲音。
青春期前,也許這樣的勸誡還有作用,但是如果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依然希望束縛他們聽話,往往換來的有兩種結果——叛逆和抑鬱。
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
對父母的言聽計從,表現在了這些聽話的孩子的方方面面,但惟獨在父母最在意的方面,孩子卻會出問題,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孩子自己也不清楚。
用考砸表達對老師、母親的不滿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後惹得父母特別生氣。
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甚至打他。
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
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
因為他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所以就仍像是一個乖孩子。
當孩子產生被動攻擊時,說明他的內在體系,無法完全化解掉這種外界強加給他的負面情緒。
如果被動攻擊能夠被父母以愛的形式接住,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那麼孩子的這種情緒便通過另一種非正常的渠道得以釋放,當孩子被理解時,他便會在愛的呵護下恢復正常。
而如果孩子的被動攻擊再次被父母彈回來,不被接受的話,這種負面情緒,也可以認為是情緒中的毒就會在孩子體內積壓,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它可能引起孩子抑鬱情緒,甚至是出現更嚴重的情況。
孩子性格叛逆、心理失衡、離家出走都是一種被動攻擊行為,都是基於憤怒等受挫性情緒。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這些被動攻擊行為,透視他們親子關係和教養模式里,是缺乏對孩子的情緒關愛,缺乏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的。
家長在跟孩子的互動以及孩子的表現中能看到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自己內心原先不被意識到的內容。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折射我們家長的內心。
我們可能永遠做不到理論描述中的完美父母,但意識到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可怕後果,就是我們的進步。
本報記者
周娜(部分內容來自西安新東方學校)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
乖孩子等於好孩子?原來這麼多年家長們都錯了
不久前,遇到了一位做心理諮詢師的老師,從他口中聽到了一位媽媽的故事。1.這位媽媽是他的一位客戶,她擔心自己的女兒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女兒很聽話,但是一直改不掉吃手這個習慣,已經三歲了,可是還每天睡...
孩子什麼都在跟你學,尤其是你的不良言行!
前言:沒有孩子,你活到四五十歲都是父母跟前的老小孩,只要父母不生你的氣,你盡可在家任性胡來。有了孩子,做父母的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任性胡鬧了。孩子什麼都在跟你學,你的不良言行,孩子會變著花樣,加倍...
孩子突然學會打人了怎麼辦?4個方法幫你輕鬆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文|文兒後台收到一位粉絲媽媽的留言:我家女兒今年差不多2周歲了,可是最近發現她稍不順心,就開始動手打人,攻擊別人,跟她講過道理,也打過她,可都不管用,這麼小就這麼暴力,可怎麼辦啊?
沽源縣菜市場後面有幾個孩子想入室行竊?事情是這樣的
網友發來視頻稱:15日下午6點40分左右在沽源縣菜市場後面有幾個孩子想入室行竊,其中還包含一名女孩,沒想到家中有人,於是撒腿就跑,追了半天也沒追住,我們曝光這幾個孩子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更...
孩子愛打人愛咬人應該怎麼辦?
最近,小編到一朋友家吃飯,他快三歲已經快上半年幼兒園的孩子真是讓他有些苦惱。比如,我們正在吃飯,他就會哭鬧,粘著媽媽不讓他與我談話。為了不使得他無聊,我就努力找話題和他聊。但和他說話還沒兩句,...
為何聽話的學霸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這個答案父母必須知道
為何聽話的學霸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在加拿大,有一位越南姑娘 Jennifer,平時性格開朗,在學校很受歡迎。她學習刻苦,一直都是班裡的尖子生,成績是清一色的全A,不僅學習好,還很多才多藝。但是...
這種教育,可能是孩子的噩夢
教育孩子,家長們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真的對孩子管用嗎,你還真別說,它確實很管用。每當遇到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們就會拿出殺手鐧——懲罰教育,且屢戰不敗,孩子也會乖乖聽話。為此,家長們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