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如果建立孩子正確的三觀?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名字叫做《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首先這本書的名字就吸引了我,很有趣對吧?我家有兩個孩子,大的四歲,小的兩歲。

以前還好一點,畢竟小。

照顧好飲食起居基本上就行了,特別是現在老大開始圖顯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一些給大人的對話。

我會感覺稍微有些壓力了,關於如何教孩子這件事,因為我們畢竟都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很多時候都是靠本能或者是來至於父母輩的經驗對吧?

我和朋友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那幾個朋友都調侃我說"你這還早得很,你還沒到孩子開始讀小學上初中哦,那才是你頭疼的時候"因為他們幾個的孩子最大有上大學的了。

我也是親眼看多過他們孩子青春期與父母對著幹的階段。

但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其實很多時候是又是反對父母輩的的教育方法的。

打個比方,我們小時候都挨過父母的打。

你怕嗎,你有陰影嗎?那為什麼我們任然會用同樣的方法去管教孩子呢?

到底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有效正確的?

母親責備自己的寶貝女兒

有的家長在覺得自己孩子特別內向?還有的家長在面對撒潑打滾的混孩子時手足無措?我們好多的朋友在為陪孩子做家庭作業而焦慮對吧?或者是會在為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自覺學鋼琴等等。

所以我建議你一定要認真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這本書裡面有一個關鍵詞,叫做"情感引導"書裡面啊認為在孩子成長期間"情感引導"比"管教行為"更有效。

書的開頭就給我介紹了,關於家長管教引導的誤區。

比如說我們會常見的幾種家長:一種是控制型,常用的方法是懲罰孩子,比如說叫孩子過來吃飯。

孩子正看動畫片入迷呢磨磨蹭蹭的,家長吼道就是說:"我數一二三,再不過來,我要動手了",有吧?我有時候好像也是這麼幹的。

還有一種家長是另一個極端:放任型,放任型家長有兩種原因。

一是感覺無可奈何,面對一個打滾撒潑的孩子,管他吧,無非髒衣服而已,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家長認為和孩子平等的做朋友才是正確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平等做朋友不等於不做管教和引導。

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都會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而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讀懂他人的情緒反應就是建立一個人的思想人格和情商的重要基礎。

控制型家庭的孩子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因為他們從小是被父母所控制的。

要麼變得非常懦弱,或者稍微長大一點就會渴望一切逃離父母的機會。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小時候管教比較嚴的家庭的孩子一到青春期就開始極度叛逆。

而小時候被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個性散漫,他們缺乏集體榮譽感。

他們在是非觀念上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

往往會有涉毒參加幫派等等問題。

常見的就是網絡上癮。

另外還有家長,書中稱之為"賄賂型",別哭,不哭了就給你買糖吃。

這就是典型的賄賂型家長。

我們其實很多時候都在使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孩子。

比如有會用貼小紅花的方式來鼓勵孩子正確使用便盆,比如孩子考試得了第幾名,獎勵什麼東西?對吧。

並不是使用獎勵來引導孩子不對,而是不能把這種手段當成基本教育策略。

心理學家就認為,長期使用外部激勵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對生活缺乏激情和動力,因為畢竟社會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別人來給你激勵和獎賞的。

所以情感引導就是要即給孩子設立限度,又要保持同情心。

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因為在家如果不能夠得到關愛和引導。

那麼他們往往會在社會上去尋求替代品。

關於第二個誤區:輕視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還是經過了只能剛吃飽飯的兒童生活階段。

父母能夠給到我們的就是穿暖衣,吃飽飯。

對於給我們的情感上的關注很少的。

我的例子。





而到我們這一代,表面上是給到了孩子精神上的關心和培養,比如帶孩子學畫畫學鋼琴等等,想多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但那些都不是情感培養。

所謂的情感引導培養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感情緒情緒並學會表達。

我們會在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教孩子認:這是樹,這是太陽、這是星星。

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教孩子什麼是高興、什麼是堅持。

因為情感類詞語多數都是形容詞,很難教對吧?但是我們需要嘗試著去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這對於他建立自己的人格極為重要。

高情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能夠快速並準確的判斷出別人的心理感受對嗎?

我舉個例子:你的小孩從一個小的台階上摔下來了,你會怎麼做?

多數家長會說:"不疼不疼。

沒事"對吧。

當然你是希望孩子建立堅強的性格這本是好的。

我也見過爺爺奶奶抱著孫子把台階打一頓的啊,就是你就是你,讓我們家乖乖摔倒了。

(笑)

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想一想孩子摔下來以後的感受呢?我們可以分享一下孩子的心理:孩子爬起來站在那裡,眼裡包滿了淚花,就是沒流出來。

他在想什麼?首先是害怕對吧?畢竟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台階還是很高的,然後是尷尬對吧?他會發現廣場上一群人會看著自己摔跤了。

我們好多家長認為幾歲的孩子會有尷尬的嗎?孩子會害怕會害羞,怎麼就不會尷尬呢?

只是他還不能定義這就是尷尬而已。

並且尷尬的傷害比實際上的摔疼摔傷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所以心理學上有一個"創傷後遺症"的疾病。

並不是嚴重的創傷導致了問題,而是創傷傷害過程對於人的心理的影響導致的傷害。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概念。

那麼遇到這樣的事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有一個"準則":永遠保持同情心。

絕對不能輕視和忽略孩子的感受,首先你可以確認孩子的感受,第二你得讓孩子知道父母就守護在他身邊,然後理解並同情孩子的感受並幫他作出選擇。

舉個例子,當孩子摔下來了,首先你蹲下來得問:"怎麼樣?是摔疼了還是害怕"。

看到沒有,這是在幫孩子確認自己的感受。

孩子可能會說"有點高,我怕"。

對吧,你知道孩子的感受了。

你又可以接著說"哦,確實有點高。

媽媽在呢,要不我們休息一下再玩?或是換個地方"記住,換個地方不是讓他逃避情緒,而是讓他選擇和處理情緒。

"確實有點高",這就是在同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我們覺得很小的台階卻是他們眼中的一座山。

所以你會看見有的小孩在一個台階上翻上翻下,樂此不疲。

大人可能不會理解,這有什麼好玩的?但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一座山,翻越它是能有足夠的征服感的。

當你說完這些話之後孩子會怎麼樣呢?孩子會慢慢平靜下來對吧,因為有人理解他了,站在他一邊了。

另外面對你做出的建議,他就會逐漸淡化之前的害怕尷尬情緒。

他這時就會專注於自己將要做出的決定"是休息一會在玩,還是換個安全的地方,甚至回家",這都沒有問題。

當然引導不等於溺愛,抱著孩子把台階打一頓的就屬於典型的溺愛行為,因為你會教會孩子:摔跤不是我自己的問題,是台階的問題。

那麼他長大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反正不是我的問題,所有事情都是別人造成的。

如果沒有人的話,就是宇宙的問題。

能行嗎?

有兒童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人的表情做成很多簡筆畫。

當他們拿到學校讓孩子們辨認,結果是凡是那些所謂的校園小霸王,喜歡欺負其他同學的孩子,多數都不能夠準確的分辨表情的區別,比如一個悲傷的表情,他可能會決得是平靜。

為什麼?因為他欺負別人時候,他就認為這是正常的,別人的害怕憤怒他是沒有感受的。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使用消極後果懲罰孩子",這也是我們經常會採用的手段。

例如孩子打爛一飯碗,家長會懲罰不准看電視,對吧?孩子會不理解的,我打爛碗和看電視有什麼聯繫呢?所以好多孩子會逐漸用撒謊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那麼所謂的積極的後果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孩子在看電視,這邊在分蛋糕吃。

結果磨磨蹭蹭不過來,等他過來時已經吃完了。

孩子會哭對吧?有的撒潑打滾的都有。

這時你會怎麼做,這其實是教育孩子養成守時習慣的最好時機。

明確告訴孩子,已經告訴你這時間你要過來分蛋糕,你不過來,現在沒有了。

如果你想在明天能夠吃到蛋糕,你需要準時關掉的電視機,過來一起分蛋糕。

這就是積極後果引導。

朋友都說我們家的兩個小孩怎麼感覺很好帶,好多朋友都說他們家一個都快要翻天了。

我想一個他們性格有關係,另一個原因可能和我們自己的方法有關係吧,比如我們在他們很小几個月的時候就帶出來和叔叔阿姨們一塊吃飯玩社交。

我們家也有打手心的,我還專門在去旅遊的時候買了一把戒尺。

我把它放到我們家的神龕上的。

並且不准堅決不准當玩具玩。

其實這就是我給他們設定的一個界限和規矩。

如果我動戒尺,也就意味著你已經超過原則了,這就是你行為的底線。

平常我很少說孩子的,我們家小的不到兩歲,吃飯拖沓一直是個問題。

我基本不會吼的,畢竟我們要指望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明白吃飯要快的意義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我們家兩個孩子常常會為搶玩具起爭執,甚至動手。

這可能是好多有兩個年齡相近孩子的家庭的常態對吧?這時候該怎麼做呢?

多數父母會絕對大的應該懂事了,該讓著弟弟妹妹對吧,甚至會因此懲罰老大,但老大受懲罰後會怎麼想?明明是弟弟搶了我的玩具為什麼爸爸要懲罰我。

他會感覺不受重視,甚至沮喪憤怒。

嚴重的就會用攻擊他人來發泄。

有的就會用背著父母的時候更嚴重的欺負弟弟妹妹。

這種情況會有對吧?

那麼在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同情心就發揮作用了,我們應該告訴老大,有一個不懂事的弟弟的確是個麻煩,和他玩的確很困難是吧。

但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下次他還搶你玩具,你可以告訴爸爸。

我幫你解決。

這個過程其實是在理解並引導他的情緒。

但說實話兩個差不多的孩子之間的衝突是很難解決的,有的家庭兩個十多歲的孩子還會發生衝突。

但是,解決情感問題往往比解決行為問題對孩子的人格塑造來說更有價值。

那麼對孩子如何進行情感引導呢?書裡面給出了幾個步驟:

第一步:播下種子,播下種子就是提前讓孩子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並且我對你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孩子知道要求是什麼,那麼孩子可能會更合作一些。

舉個例子:我們要帶孩子逛商場,多數孩子都會要求買玩具對吧?那麼我們出門前就要告訴孩子,我們一會要去逛商場,但是說好,今天不能買玩具。

你的玩具已經足夠多了。

這就是播下種子。

這時孩子肯定會答應對吧?但是你認為孩子真的會守信用嗎?我看多數時間不會對吧。

但是我們必須要提前把要求說出來。

好再往下第二步,觀察和判斷。

到商場孩子是不是還是會想要玩具,待在玩具櫃檯前不肯走,甚至哭鬧對吧?

觀察和判斷本身就是對孩子的關注,多數孩子哭鬧其實他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更好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而已。

前幾天我在萬達就看到一個媽媽把一個哭鬧得很兇的孩子狠狠的拽到一邊,怒氣沖沖的說我不要你了,還往外走。

那個孩子哭得更凶,邊哭又邊跑去追媽媽。

你知道孩子怎麼想的嗎?哭得更凶不是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是覺得媽媽不要我了,會害怕。

他會嚴重缺乏安全感,會認為媽媽隨時會不要他。

一個想要得到東西的訴求沒有解決,又產生另一個情緒問題。

這有效嗎?

會不會這樣的情況會在下一次出來逛街又會出現。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解釋:孩子並不是害怕父母懲罰本身,而是害怕父母在管教時所產生的情緒。

所以這又引出了一個情感引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父母不能帶著情緒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好,回到情感引導的第三步,體察和同情。

孩子站在玩具櫃檯一直不走,他肯定是想要對吧?那麼你應該蹲下來,問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這個玩具,對嗎?

孩子肯定會說是,甚至給你講出一堆的原因,什麼這個家裡沒有啊家裡那個壞了啊或者是顏色不一樣啊對吧。

這時候家長是絕對不能妥協的,但是記住千萬不能去否定孩子的看法。

你可以說:"我知道,的確這個顏色的變形金剛家裡沒有。

我知道你的確很想要"看到沒有,你這是在同情他。

他會覺得被關注了。

情緒一般會平復很多。

接著你又可以說:"可是我們出門之前不是已經約好今天不能買玩具的對嗎?那你是想選擇玩具呢還是選擇做一個誠信的乖孩子呢?"

當你把這個問題給到孩子時,其實就是在教孩子自己選擇和處理自己情緒了。

要玩具就意味著不守信用,孩子是有自己的情感判斷的。

哪怕他依然依依不捨跟你走,但是這時候的心理和被父母直接責罰而不買的狀態不一樣的,這種方法對多數孩子是有效的。

當然,在情感引導期間必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父母必須說話算話。

一旦你的言行不一,孩子就知道只要我用哭鬧等其他手段父母就會妥協。

而第二點就是大人也要認錯。

有很多家庭是不是有這種情況,

孩子和大人吵鬧,他認為就是媽媽的問題,這事情是媽媽說話不算話造成的。

媽媽卻不承認。

的確,讓大人向孩子認錯可能會有損家長的威嚴,但是這有利於矛盾的解決嗎?孩子越大,大人的權威就越顯得蒼白。

你要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是會犯錯的。

勇於承認錯誤這本身就是"身體力行"的在向孩子做出表率。

最後用書里的一段文字結束今天的分享: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你第一時間可能是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或加以管教。

但是在這個時候,你更應該出了給與同情以外什麼都不做。

最好等到每個人都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一起去探討解決的方法。

通過同情孩子所培養出的感情是一種無比奇妙的感覺,它也是我鼓勵各位家長都去嘗試的首選策略。

好,謝謝大家。

這裡是無之讀書會。

下期再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聽話,作為家長該怎麼做呢?

如果我們的娃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處理呢,一起來看看美國的教育方法。在美國人們非常排斥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美國家長都認同打孩子本身是一種暴力行為,尤其後期會對自己的孩子的造成肉體和...

除了懲罰,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在初中從事教學工作10多年,很多時候,當我和家長討論孩子的問題,家長會說這樣一句話「老師,孩子不聽話你放心打。」在這裡我不想討論家長這樣說的意圖,但是這句話出現的頻率,讓我覺得,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不凶不吼不嬌不慣 正面管教「熊」孩子

■名詞解釋:正面管教以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由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博士和臨床家庭治療師琳洛特共同開發的教育模型。「正面管教」不直接面對孩子,而是...

我們可以用懲罰來養育孩子嗎?

沒有上過正面管教課程的家長,經常諮詢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懲罰。說正面管教不提倡懲罰,難道孩子就不能打嗎?不打他怎麼長記性?也有人說,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現在人生也很成功啊。真的是這樣嗎?是的,...

孩子受欺負或者喜歡欺負別人,你會怎麼辦?

大人在生活中相處總會有小摩擦,更別說小孩子之間。在朋友圈中經常看到這個話題: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或者欺負別的孩子,有些父母選擇忽視,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孩子可以處理好;有些家長教育自己孩子忍讓和...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只要熊孩子又哭又鬧,家長就使出兩個撒手鐧:一種是跟孩子說:「你別鬧了,再鬧的話晚上不准看電視了。」反正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再鬧下去我就要懲罰你了,你就得不到自...